第三階段,包括七十年代的前、中期,即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六年,是曲折上升階段。這一階段的情況是,“左”的思想更加嚴重,片麵強調“以糧為綱”、“戰備奪糧”,大規模的盲目圍海造田,僅廣東省好的貝類養殖場地就被圍掉26萬多畝,牡蠣減產5000多噸。同時,把95%以上的財力、人力、物力用在海洋捕撈上,因而海水養殖業生產發展緩慢,有的品種如花蛤、泥蚶兩大貝類,不僅沒有發展,反而大幅度下降。一九七五年,農林部水產局在福建省福清縣召開全國海水養殖工作會議,詳細分析了發展魚、蝦、貝、藻養殖的有利條件和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指明海帶、貽貝等淺海貝、藻類養殖在經濟魚類資源衰退情況下具有明顯的優勢。通過會議的推動,促進了貝、藻業生產的發展。海帶生產逐年上升,一九六九年僅生產7.6萬噸,至一九七六年達到15萬噸,增加7.4萬噸;貽貝生產也有較大增長,一九六九年不足1萬噸,一九七六年達到7.7萬噸,增長6倍。因此,一九七六年海水養殖產量達到29.73萬噸,比一九六九年增產14.13萬噸。這些成績的獲得是廣大群眾克服種種困難而取得的。
第四階段,從一九七七年到一九八七年,是海水養殖生產蓬勃發展的階段。粉碎“四人幫”後,特別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製定的正確方針、政策指引下,海水養殖開始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漁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沿海各地十分重視海水養殖,積極擴大放養麵積,努力提高單位產量,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魚、蝦、貝、藻獲得全麵發展。特別是對蝦、扇貝養殖,不論是養殖麵積和產量,都成倍增加。海參、鮑魚的增養殖生產,也取得較好成績。一九八七年海水養殖產量達110萬噸,比一九七七年增產1.5倍,這樣高的增長速度在曆史上是沒有的。此外,還創建了10片麵積萬畝以上的對蝦養殖高產量、高規格、高效益的豐產典型。發展海水養殖橫向聯營,行業之多、部門之廣、渠道之多、集資之巨、時間之短、效益之好也是史無前例的。沿海海水養殖漁民、農民萬元戶越來越多,創彙額顯著提高,生產一年勝過一年。一九七七年後,全國海水養殖麵積平均年擴大38.6萬畝,產量平均年增加6.8萬噸,這樣的增長速度是世界上任何國家所沒有的。
三、海水養殖的七大變化
新中國成立後,海水養殖成就卓著,麵貌一新,發生了七大變化:一是養殖麵積擴大。一九五○年僅25萬畝,一九八七年擴大至554萬畝,可養殖灘塗、淺海的利用率由1.3%提高到27.6%,其中灘塗養殖527萬畝,利用率已達62.1%,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淺海養殖26萬畝,利用率雖然隻有2.3%,而淺海養殖的海帶、貽貝、扇貝,以及深水垂下式養牡蠣、網箱養魚產量已達55萬噸,占海水養殖產量的一半。二是產量增加,產品結構改善。在一九五○年1萬噸的基礎上,一九八七年達到110萬噸,增長100倍,在全國水產品總產量中的比重由1.3%上升至12%。一九七七年海水養殖產品中,海帶占54%,貽貝25%,蟶17%,而對蝦、鋸緣青蟹、海水魚等珍貴品種隻占0.3%。到了八十年代,對蝦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海水魚和海珍品養殖有很大進展,一九八七年海帶占16%、貽貝占28%、蟶占12%,而蝦、蟹、魚及海珍品的比重上升至20%。三是養殖種類增多。從五十年代的7個種類,發展到八十年代的個種類,基本上可以全麵適應南北海區淺海、灘塗開發的需要,其中海帶、貽貝、縊蟶、花蛤、牡蠣、對蝦6個種類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四是技術進步。過去苗種靠天,人工育苗是個空白點。自一九五八年海帶自然光人工育苗成功,許多其他增養殖品種人工育苗一個又一個相繼被突破,到一九八七年已有30多個品種。海帶、紫菜、對蝦等人工育苗技術、養殖技術及其基礎理論研究水平均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有的領先於世界。五是基本建設規模擴大。為了保證對蝦豐產增收,沿海普遍建設對蝦育苗室、配合餌料廠和冷凍加工設施,其廠房建築、工藝流程與機械設備均自行設計、製造、施工。已建成育苗室600多座、海珍品育苗室50多座和餌料加工廠400多座,星羅棋布在沿海養殖基地,基本上形成了一個門類較齊全的生產配套體係。六是布局趨向完整合理。海帶養殖由北向南發展,貝類養殖由南向北發展,對蝦養殖七十年代僅天津、河北和廣東少數地方粗放港養,到八十年代,沿海10省、市的170多個縣、區都養蝦。七是技術隊伍壯大。除由正規教育培養大批高、中級技術人才外,同時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班。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六年僅對蝦養殖一項,全國共培訓3萬多人次,絕大多數已成為養蝦戰線上的技術骨幹和生產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