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還出現了一些致力於革新的探索戲曲。這些戲或者在內容上表現了人物性格的複雜性,或者在形式上給傳統戲曲注入新的藝術因素,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高文瀾的《尉遲恭辭婚》是運用傳統手法寫出新意的作品。尉遲恭發跡後,拒招駙馬,不忘結發之妻,這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者沒有著力寫他的這種品質,而是把尉遲恭放在政治鬥爭的旋渦中去寫。李元吉等人為了陷害尉遲恭,勸母後招尉遲恭為駙馬。但未料對英雄情有獨鍾的二公主對尉遲恭產生了真正的愛情。這就給本來可用傳統思路辭婚的尉遲恭帶來了進退兩難的心理因素,增加了尉遲恭性格的複雜成分。直到李世民揭穿了李元吉的陰謀,尉遲恭才從兩難境地脫身。作品運用這種思路既保持了對傳統美德的讚頌,又給整個作品增加了曆史的厚重感。魏明倫的《潘金蓮》也是立足於對傳統道德觀念的突破,把潘金蓮這個幾乎已成定論的人物作了全新的解釋,寫出了潘金蓮內心世界裏合理的一麵。他在劇中設置了不屬同一時代、同一國度的人物,讓他們分別對潘金蓮的行為作出評價,力圖從人性的角度闡釋潘金蓮。該劇演出後褒貶不一,但作者這種大膽的探索精神給戲曲舞台吹進了一股新風。郭啟宏的《南唐遺事》以李煜和周玉英的愛情為線索,描寫了南唐王朝覆滅的過程。按照傳統的寫作思路,會陷入一種"戀色亡國"的窠臼。但作者重點描寫了李煜與周玉英之間的純真愛情以及李煜對藝術的真誠熱愛。在祭奠妻子的儀式中,他竟與大臣議論寫挽詞所用的毫管;在被俘告別小朝廷之前,他還不忘與所戀的宮娥們一一擁抱接吻。作者突出了李煜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豐富情感,淡化了他作為皇帝未能勵精圖治的過錯,使李煌的性格顯得頗為豐滿。在戲曲形式的探索方麵,也有不少佳作。《康熙出政》把許多民族舞蹈化為戲曲語言,其中的布舞就是把蒙族的"角撲"化入京劇武打動作而成的。鼇拜府內的舞蹈是利用滿族的"巫舞"而又化用了京劇舞蹈身段而成的。《彈吉他的姑娘》把中國戲曲的虛擬環境傳統與一些實景點綴結合起來,既顯得流暢舒展,又不單調乏味。正是在這種虛實結合的舞台環境中,才創造了"電話圓舞曲"等精彩場麵和一些新的意境。

進入90年代,戲曲對於名著的改編上演也蔚然成風。例如越劇《紅樓夢》、《孔乙己》,昆劇《長生殿》,曲劇《茶館》,京劇《西廂記》、《牡丹亭》、《狸貓換太子》、《秦香蓮》、《四郎探母》、《駱駝祥子》等,都力圖運用新的視覺闡釋名作,也用以展示中國戲曲的典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