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的危機與振興
如果說"文化大革命"的結束為戲曲藝術帶來了繁榮局麵的話,那麼,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外來文化的衝擊,戲曲這種典型的傳統藝術到了80年代末期的確出現了一種危機局麵。戲曲危機的表現,一方麵是觀眾對於戲曲藝術情感的淡化,另一方麵是戲曲編創隊伍的蕭條。80年代末期,中國的改革開放達到了空前的程度,國人在工作之餘可選擇的娛樂項目已非從前任何時代所敢想。從電影到電視,從迪斯科、霹靂舞到流行歌曲,從旅遊到各種電子遊戲,從酒吧、咖啡館到各種刺激性的娛樂場所,從一般民眾的娛樂消費到思想界沸沸揚揚、應接不暇的時興思潮,沒有一樣不對戲曲這種傳統藝術的生存造成威脅。戲曲在熱鬧的80年代末期倍受冷落。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把"戲曲"這個詞當成遙遠的回憶或陌生的話題。在編創界,戲曲編劇改行寫小說者有之,投奔電影、電視麾下者有之;戲曲演員紛紛棄台,或改唱流行歌曲,或拚命擠進銀幕、熒屏;劇場更是因演出日少,無票房收入而改放電影、增設舞廳,甚至幹脆租給商家當作市場。戲曲藝術昔日的稱雄與在80年代末期遭遇的冷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得戲曲界人士驚呼戲曲出現了"危機"。在危機四起的聲音中,主要有兩種調子,一是積極的應戰聲調,二是消極的消亡聲調。前者從理論上為戲曲藝術尋找存身的依據,宣講戲曲藝術的個性和魅力,又從實踐上進行探索,在一片革新聲中對戲曲進行改造。後者默認時代的選擇,不認為從封建時代走過來的戲曲藝術還有再度輝煌的機會,甚至為戲曲在現代的消亡尋找理論根據,宣揚戲曲具有不可挽回的死亡命運,在一種高姿態中為戲曲藝術唱起挽歌。對於戲曲命運的這種爭論,一直延續到90年代初。但從人們對於戲曲的主流態度來看,進入90年代後,隨著整個國際政治局麵的改變,世界政治多極化格局的形成,文化的多極格局也呈現出來。中國人的心態似乎平靜了許多,一種尋找民族自信心,探求民族文化魅力的思想,已經成為世紀末的主題。戲曲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以"振興京劇"為主力的戲曲振興熱潮悄然興起,而且其自身的魅力在國人平靜的心態中也重新顯現出來。在大城市裏,戲曲已步入高雅文化行列,受到知識界人士的青睞,不少大學開設了戲曲課程,普通市民也隨之改變了對戲曲的看法,劇院再度響起熱鬧的鑼鼓聲。在農村,戲曲或為節日廟會呐喊助威,或在農閑季節演出,其生存環境正在恢複,創作演出日趨繁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關於戲曲理論和創作、演出的研究工作,無論是在廣度還是在深度方麵,都是前所未有的。戲曲研究隊伍主要由國家研究機構、省級研究機構以及各大學中文係、音樂係組成。這些機構作為戲曲研究的主力,帶動了戲曲研究的全麵進行。
戲曲史的研究是建國後戲曲研究中研究人員最多、成果最豐富的一個領域。在古代戲曲作家、作品的研究方麵,凡影響較大的作家、作品都得到了深入研究。高則誠及其《琵琶記》,元曲四大家關、馬、鄭、白以及他們的作品,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及其"四夢",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洪升及其《長生殿》等一係列名家名作都得到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在這方麵,孫楷第的《元曲家考略》、傅惜華的《元明雜劇傳奇全目》、譚正璧的《元曲六大家傳略》、董每堪的《五大名劇論》、黃芝崗的《湯顯祖年譜》、章培恒的《洪升年譜》、王季思的《玉輪軒曲論》等,都為戲曲作家作品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後來,針對作家生平、創作經曆、創作思想、作品思想和藝術特色的研究成果可謂俯拾即是,較為典型的著作有莊一拂的《古典戲曲存目彙考》、徐朔芳的《晚明曲家年譜》。與作家作品相聯係的成果,還體現在戲曲文獻、作品的收集整理和出版方麵。明人臧晉叔的《元曲選》、明人毛晉的《六十種曲》、清人錢德蒼的《綴白裘》以及《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元刊雜劇三十種》、《元曲選外編》等重要作品集,都得以出版。尤其是鄭振鐸主持整理出版的成古本戲曲叢刊》,規模最大、成就最高,已出版的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九集,為古代戲曲作家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極大方便。自1958年起先後出版的《中國地方戲曲集成》,也是一部煌煌巨著。該著以省為單位,編選了新中國戲曲改革中湧現的優秀劇目共368個,涉及121個劇種。之後,各省、市、自治區對本地的傳統劇目也分別整理出版。此外,《新曲苑》、《中國古典論著集成》、《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等史料性著作的整理出版,也是戲曲史研究的優秀基礎工程。戲曲通史方麵研究在建國後也成績斐然。周貽白的《中國戲劇史長編》、張庚與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史》,都是戲曲通史方麵集大成式的著作,對後來的戲曲史研究影響深遠。《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是戲曲史論方麵的經典性工具書。1982年被列為國家"六五"、"七五"計劃的重點科研項目,以省、市、自治區為單位立卷編纂的《中國戲曲誌》和《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古今貫通,全麵記述和收集了各地的戲曲曆史與音樂遺存,是建國以來戲曲史研究方麵罕見的浩大工程。張庚、郭漢城主編,沈達人、蘇國榮執行主編的"戲曲史論叢書",按類別對中國戲曲史、戲曲理論進行了深入研究。該叢書共十二部,在戲曲史、戲曲理論方麵影響頗廣。廖奔的《中國戲劇圖史》,以豐富的圖片和精到的文字對中國戲曲史作了立體性的論述。周育德的《中國戲曲文化》,從源頭、劇種、文學、演出四大方麵全麵深入地論述了中國戲曲史。此外,餘秋雨的《中國戲曲文化史述》、楊世祥的《中國戲曲簡史》,也是戲曲史方麵不可多得的著作。在斷代史、分類史方麵,戲曲史研究也向縱深發展。孫楷第的《傀儡戲考源》,運用大量的史料,係統考證了傀儡戲的源流和發展以及傀儡戲和戲文、雜劇的關係。任半塘的《唐戲弄》,係統論述了唐到五代的戲劇發展情況,從辨體、劇錄、伎藝、角色、演員、設備等方麵,詳細論證了唐戲發展的狀況。胡忌的《宋金雜劇考》,就宋金雜劇的名稱、淵源、發展、體製等方麵作了周密的論證,該書史料豐富、論證深入,對研究宋金雜劇是一部難得的著作。劉念茲的《南戲新證》,從南戲的總體麵貌、產生、發展、流變、總目、體製、演出等方麵對南戲作了深入的論述。李修生的《元雜劇史》、季國平的《元雜劇發展史》,吸收了近年元雜劇研究的新成果,對元雜劇的發生發展和作家作品做了周密的論述。周妙中的《清代戲曲史》,以作家、作品為線索,較細致地論述了清代戲曲發展概貌。張庚主編的《當代中國戲曲》,係統地論述了中國當代戲曲的發展曆程,又在劇種、劇目、舞台藝術等方麵深入論述了中國當代戲曲的發展曆史,該書在資料征引、文字論證上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戲劇學研究方麵,葉長海的《中國戲劇學史稿》、李昌集的《中國古代曲學史》,係統周密,資料翔實,對了解和研究中國戲劇學的整體麵貌極富參考價值。在劇種史的研究方麵,各大劇種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史著,具有代表性的是馬少波等主編的《中國京劇史》、胡忌的《昆劇發展史》、胡沙的《評劇簡史》、焦文彬等的《秦腔史稿》、賴伯疆與黃鏡明的《粵劇史》等。在劇場史的研究方麵,廖奔的《中國古代劇場史》,圖文並茂,係統地描述了中國古代各類劇場的發展變遷曆史;周華斌的《北京古戲樓》,對北京的戲台作了深入細致的考證。在戲班史的研究方麵,張發穎的《中國戲班史》,資料翔實,論述周密,對研究中國戲曲史很有意義。在演員史的研究方麵,孫崇濤和徐宏圖的《戲曲優伶史》,運用詳盡的史料敘述了古代戲曲演員的生平和演劇情況。在戲曲文物的研究方麵,劉念茲的《戲曲文物考證》、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編著的《宋金元戲曲文物圖論》、廖奔的《宋金元戲曲文物與民俗》、黃竹三的《戲曲文物研究散論》,都是成就突出的著作,對研究戲曲史具有珍貴的學術價值。另外,洛地的《戲曲與浙江》,致力於研究浙江與中國戲曲發展的關係,並對戲曲史研究從觀念上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路應昆的《中國戲曲與社會諸色》,係統地研究了中國戲曲與藝人、農民、市民、文人、統治者等方麵的關係,揭示了社會需求對戲曲文化品性的影響。有關戲曲演員的研究在建國後也取得了一些成績,著名戲曲演員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等均有傳記寫成。宗教戲劇研究是80年代以來新興的戲劇史學科。以儺戲研究為主力的宗教戲劇研究隊伍很快就形成了強大的力量。大型的仿古表演和全國以及國際性的研討會舉行過近十次,取得了許多優秀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