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適當強化普遍缺乏的營養素 在主要食物中,強化某些微量營養素是補充普遍缺乏營養素的有效途徑。我國的食鹽加碘預防碘缺乏病在全世界有很高的聲譽,近年來在醬油中加鐵預防貧血的實驗也獲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正計劃開展在麵粉中強化微量營養素的實驗。

3.有針對性地采用營養素補充劑 目前,絕大多數國民從膳食中攝入的微量營養素還達不到標準。因此,在經濟條件許可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用一些營養素補充劑,可起到提高健康水平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各種營養素在體內有一個相對平衡的關係,並不是多多益善。所以,補充的量要適當,警惕某些營養素過多可能具有的毒副作用,營養素補充劑不是藥,不要期望立竿見影的效果,宜長期使用。

三、不同人群談營養與吃

研究證明:動物性脂肪和植物油消費增長太快,是我國肥胖症患病率和營養相關疾病病死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他們缺乏營養知識,也缺乏生活中實踐合理營養的能力。其實中國營養學會數年前就製定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和囊括1 506種食物的《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隻要願意,任何人都可以從中得到足夠的營養知識和合理膳食依據。個人營養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至關重要的。

1.老年人——對營養知識了解得太晚了 健康是個積累的過程,良好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良好的飲食習慣,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增進了健康;反之,疾病也是不良生活方式積累而成的,許多疾病都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中青年得了老年病以及英年早逝等不幸與悲劇,多與不良生活方式尤其是不良飲食習慣息息相關的。得了病,在反思中才悟到過去的不對,發出“如果……就不會……”的感歎。老年人多歎息對營養知識了解得太晚了。一位老奶奶說:她年輕時不懂營養知識,生養了4個孩子,沒有及時補鈣,結果晚年骨質疏鬆嚴重,不得不長年忍受腰腿痛的痛苦,腿腳也不大利索,背也有點兒駝了。她把她的教訓講給別人聽,那些“聽眾”多數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也後悔營養知識了解得太晚了。

2.青壯年——難以控製自己的嘴 一位30多歲的某公司辦公室主任,已是大腹便便,連續幾年體檢結果都是脂肪肝、血脂高。他直言不諱地說,自己從來沒關心過合理營養,即使知道了也做不到,“幹我們這一行工作的,嘴和肚子都不屬於自己了,特別是到了節假日,歲末年關,幾乎每天都有應酬,我們經理比我還慘,40歲剛出頭就鬧了個糖尿病”。不少人為了滿足口福而谘意大啖,管不住自己的嘴,不知飲食無度是肥胖人群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目前有的大城市青中年中,超重和肥胖者已近半數,一些與營養有關的慢性病正趨年輕化。

3.餐館老板——客人吃得越多越高興 許多餐館都不乏特級廚師,一級廚師,就是沒有營養師。有的廚師說:其實我們在學校裏上過營養課,剛做廚師時我也曾經嚐試著做一些營養搭配合理的菜肴,甚至建議在菜譜上標明各種主要營養素的含量,但最後都沒有結果。後來在同行們的指點下我才明白,餐館裏最講究的是色、香、味,別的都是瞎掰。一位餐館老板也坦言:“客人吃得越多,利潤越高。我們自然就越高興,要是搞營養配餐那我們非關門不可。”

4.營養師——我們鞭長莫及 現在大型醫院,幼兒園和學生集體供餐單位都設有負責營養配餐的專業人員,但他們也有苦惱。雖然我們針對不同對象,嚴格按照營養科學的原則合理配餐,但是得不到本人及其家人的配合也會前功盡棄。例如有個患糖尿病住院的患者,明明營養師已嚴格控製了他的飲食,但血糖就是下不去,直到有一天,醫生發現家屬天天偷著給他送點心,才恍然大悟。對北京、上海等地幾十所幼兒園的孩子調查發現:脂肪、蛋白質攝入過量,而糖類攝入不足。原因是孩子們往往把肉、蛋等愛吃的東西吃得精光,而把主食剩下。再說孩子們回家後的進食情況也很難控製。許多家長,特別是“隔代”的爺爺、奶奶,還是孩子愛吃什麼就讓他吃夠,所以肥胖兒大增。

5.中國營養學會——我們的聲音沒有廣告強大 作為一個營養學術組織,一直在盡力從事營養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不僅編寫了通俗易懂的營養知識讀本,已建立了中國營養網站,人們可以隨時上網查到所需要的營養知識,但能量畢竟有限,聲音還是沒有電視廣告強大。如果這些工作由政府部門來做,效果就會好得多。一些相關的政府部門也在開展一些營養改善行動,但是缺乏統一協調和持之以恒。如果將“改善國民的營養狀況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將會有利於促進政府部門把營養問題納入議事日程。

許多發達國家在營養方麵的法律已經比較健全,像《營養改善法》、《營養師法》等對餐館、食品公司等企業都有明確的法律約束。沒有營養師餐館就不準開業,食品外包裝不標明各種營養素含量及能量指標就不準上市……這樣就從管理上保證了食品的科學消費。在許多國家,關於國計民生的營養研究項目都是國家的常規性工作,保證研究經費。而我國這些研究仍是作為科研課題,需要立項後才能獲得必要的經費,因此限製了某些營養科研工作的開展。如果有了相應的法律,營養問題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情況就會大不一樣。

6.廣大公眾——仍然不知道如何配餐 “講究合理營養”不能在日常餐飲中落實。營養學雖告訴我們每天要攝入多少六大營養素,多少維生素、微量元素,都是“千卡”、“毫克”為單位,看不見,摸不著。也可查到各種食品含多少營養素,但折合起來很麻煩。許多人不會折合,即使折合了,還要配套,又要講究口味。一家人的各人口味又不同,照顧不過來,隻好來個模糊操作,湊合著過。吃飯時,每個人的筷子究竟落在哪種菜肴上,吃了多少都沒個算計,“吃飽為原則”還是普遍現象。營養學落實到每家每戶還很遠,即使燒得合理,若每個人營養均衡觀點不強,還有個吃得合理的問題。這也可以看出,隻有加強營養觀念和知識的教育,才可真正做到合理營養。如今百姓聽保健講座最喜歡聽的就是關於吃的講座。

假若說城市居民的營養問題還很多,那麼農村群眾的營養問題就更多。“營養盲”也更多,而且無論城鄉都不隻是食物本身的問題,還牽涉到食品衛生問題,我國營養教育任重而道遠。

7.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營養教育是難點,也是重點 我國公眾存在的營養問題,既與整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也取決於人們對營養知識的掌握程度。我國居民營養知識不足,是因為除了專業人員外,人們都沒有學過營養課程,這就給目前的營養宣傳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壓力,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見成效。此外,我們中國人數千年養成的一些飲食習俗,也使某些必需營養素的攝入受到限製。這些都是我們中國人營養狀態麵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公眾營養改善工作走的是政府和企業相結合的路子。2003年,我國公眾營養改善項目重點開展三方麵工作:一是加大營養知識的宣傳教育力度,進一步提高國人的整體營養意識和知識水平;二是增加政府財政對營養改善工作的資金投入,建立營養改善基金,從財力上支持公眾營養改善事業;三是調整扶貧思路,從給錢、給糧變為給營養,從一般意義上的扶貧轉為智力扶貧。我們也希望這本小冊子能起到一些作用。

四、中國人嚴重缺乏的營養素

1.鈣 是中國居民缺乏的嚴重程度排名第一的營養素。全國人均每天鈣攝入量為405毫克,僅達到RDA(如果人體長期攝入某營養素不足,就會發生缺乏症的危險。當攝入量達到某一數值時,人們就沒有發生缺乏症的危險。該數值稱為RDA值。)要求800毫克的49.2%。因缺鈣,會有腳抽筋、盜汗、腰酸及骨質疏鬆症狀。

2.維生素B2 是中國居民缺乏的嚴重程度排名第二的營養素。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0.8毫克,僅占RDA要求1~3毫克的58.4%。缺乏狀況各地區之間差異不是很大。因缺乏維生素B2不少人已出現嘴唇脫皮、皮膚發癢的症狀。

3.維生素A 是中國居民缺乏程度排名第三的營養素。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476微克(其中157微克為維生素A,319微克來自β-胡蘿卜素的轉化),僅為RDA要求800微克的61.7%。因缺乏的普遍性,許多人都有皮膚幹燥、粗糙,眼睛幹澀、怕光的現象。

五、中國人缺乏的營養素

1.鋅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12.0毫克,比RDA的要求少20%,屬中國人缺乏的營養素。尤其是兒童、青少年缺鋅比較嚴重,已影響部分兒童、青少年智力和身高的正常發育。

2.維生素B1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1.2毫克,離RDA的要求差11.3%。因城市居民已廣泛使用精白米麵,而維生素B1主要含在大米、小麥的表麵上,所以城市居民實際缺乏情況比調查數據還要嚴重。煮熟的大米所含的維生素B1基本上已被破壞。

3.硒 中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42微克,離RDA要求相差11.7%。

4.鐵 調查食物攝入數據,中國人每天攝入鐵已達到RDA要求,但在進行調查飲食的同時又測定了10萬人的血紅蛋白,發現缺鐵性貧血仍十分嚴重和普遍。有的地區患缺鐵性貧血的老年人達40%、女性達25%、兒童達30%。

據調查後分析,中國居民食用的鐵,主要來自於大米、堅果、黑葉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紅素鐵,其利用率低,吸收率也遠遠低於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鐵。另外,中國人食用量最大的穀物中,含有濃度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會明顯抑製鐵的吸收。所以,盡管攝入了一定量的鐵,但真正被人體吸收的鐵並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仍然廣泛存在著貧血現象。

5.維生素C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100.2毫克,已達DRI的100毫克的要求。但是,中國居民飲食習慣食用煮熟的蔬菜,其中多數維生素C已被破壞。有文章分析中國居民維生素C的實際攝入量僅達50毫克。

六、中國人不缺乏的營養素

1.磷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1058毫克,而RDA的要求為700毫克,超過358毫克。

2.銅 全國人均每天攝入量為24毫克,DRI推薦量為20毫克。過量的銅有明顯的毒性,且銅過量會導致鋅損失。所以,中國人攝入的銅是多了而不是少了。

3.女士不缺維生素D 因成年婦女維生素D的需求量為5微克,僅為兒童和老人的一半,中國成年婦女已達到5微克的標準,故不缺維生素D。

4.泛酸 中國居民飲食範圍較廣,而泛酸廣泛地存在於各類食物中。所以,調查發現,中國人根本不缺泛酸。

5.兒童、青少年不缺維生素E 我國兒童、青少年人均每天攝入的維生素E偏高,達到RDA的300%。主要是因為我國食用豆油、麻油等植物油遠高於西方國家。

6.鎂 缺乏症患者並不多,幾乎隻有患呼吸不良症、嘔吐情形嚴重或注射大量缺鎂輸液,才會發生缺鎂症狀。鎂過量會引起運動肌障礙,更會妨礙體內的鐵的利用,建議中國人不要盲目補充。

7.維生素B12 維生素B12在肝內的儲存可以供3~6年之需。因此,中國缺乏維生素B12的人十分罕見。維生素B12過量,不僅會導致葉酸缺乏,還會出現哮喘、濕疹、麵部水腫、寒戰等過敏反應,發生心前區痛、心悸。有心絞痛的患者常能使病情加重或增加發作次數。

“吃”是一把雙刃劍!會吃的人,吃出健康,吃掉疾病;不會吃的人,則可能吃出疾病,吃掉健康!本書將為您指點迷津。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上因食成疾致死的人,比因饑餓而死亡的人多。說明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還要進行“吃”的“掃盲”工作,此書即是您餐桌上的良師益友。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