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球
藤球是東南亞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球類運動。藤球是用9至11根細藤條編製成的。球的周長約為53厘米,重量為160克至180克,球體上有12個洞。這樣的結構不僅使藤球重量適中,彈性強,而且在踢時還能發悅耳的唰唰聲,令人越踢越起勁。
踢藤球在古時候叫踢籃球,以後又因為球場中央有一道網子,所以又改稱為踢網籃球,到1965年才定名為藤球。
藤球是緬甸、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在緬甸,將藤球遊戲稱為“戰龍”,而在馬來西亞,則叫“西柏那嘉”。就比賽而言,當推馬來西亞的西柏那嘉。
泰國的藤球分為民間踢法和正式比賽踢法兩種,作為民間的體育活動,它猶如中國的踢毽子,可分為單人踢、雙人踢和多人踢三種踢法。踢球者可用腳尖、腳麵、腳內側、腳外側踢。也可以用腳後跟踢,還可以跳起來和轉身踢,花樣繁多,踢法細膩。
單人踢,視次數多少定勝負,技術高明者可踢幾個小時依然保持球不落地,但看起來感到太單調。一般隻有初學者才這樣踢。
多人踢是一群人圍成一圈,互相配合,各顯神通,把一隻黃色藤球踢得左盤右旋,上下飛騰,使人目不暇接。
最精彩的是兩隊比賽。賽場長13.42米,寬6.10米。在場地中間中線兩端各豎一根網柱,上麵拉一道球網,網高1.55米。
比賽時,雙方各上場3人,每方1個後衛,2個前鋒。比賽每場分為8局,每局15分獲勝。發球時,一方由一名後衛站在離端線8米處的中圈內,其他兩名前鋒站在網前,三人構成三角形。先由網前隊員將球踢給後衛,後衛再把球踢到對方場上,對方接球後立即組織反攻。
按照規定,比賽進行中運動員隻能腳踢、胸擋、頭頂,不許手接臂傳,否則被判為手球犯規。這如同足球;但隊員不許在場外接球,這又好象籃球。比賽進行中每方隻可觸踢球3次便將球擊過網,球著地、出界或發球時觸網,運動員踏中線、觸網都屬違例,或失發球權、或失分。藤球比賽也是15分一局,先滿15分者勝,14平後再連得2分者勝。這些又和排球比賽一樣。所以,說藤球是一種介於排球、籃球、足球之間的運動,也很容易推廣。
現在,這項運動在亞洲許多國家也開展起來了。1965年,在吉隆坡舉行的東南亞運動會上,藤球首次被列入比賽項目。在1990年的第11屆亞洲運動會上,藤球也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