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的現代體育運動項目
自從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及隨後於50年代中期爆發的第三次工業技術革命,一方麵使得現代奧運會及其它一些世界性的體育競賽活動得到迅速的發展,同時也使得一些新的體育運動項目逐漸形成。尤其是近二十年來,一些新興的體育活動項目在世界各地的一定區域內開始開展,而且大有走向世界的趨勢。
門球
門球是一項新興體育項目。它是在長20~25米、寬15~20米的平整沙土地或草坪上進行的一項球類活動。它運動量不大,占用場地小,規則簡單,器材簡易,技術動作容易掌握,且富有趣味性,因而是一項十分適合在中、老年人中開展的體育活動。
門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門球運動起源於法國。公元十三世紀,法國牧民們在放牧時,常愛在草地上豎起兩根小木棒做球門,玩用牧羊杖擊木球過球門的遊戲。十七世紀後,這種遊戲先後傳入英、美、意大利等國,名之為槌球。由於這項活動文明而有情趣,有益於身心健康,所以很快普及開來。一些國家相繼成立了協會、俱樂部,製定了競賽規則,有了一定規模的比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北海道一個叫鈴木和伸的人,參照高爾夫球的打法,將槌球改進設計成門球。起初,門球是一項兒童遊戲,並沒有引起社會的注意。後經日本文部省體育局的認可,並批準在全日本推廣普及,再加上日本人口高齡化的發展,門球運動便逐漸由青少年普及到中老年人和婦女中。現在,日本每年參加門球比賽活動的人已達三百多萬。
近幾年來,門球運動已由日本迅速傳播到法國、加拿大、美國、巴西、韓國、新加坡和我國等許多國家,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開展。
門球運動的場地及競賽方法
門球的場地為300平方米(15米×20米)至500平方米(20米×25米),場內分設三個不同方向的鋼筋製小球門(高20厘米、寬22厘米),稱為一門、二門、三門。場地中央有根立柱,叫做終點柱(直徑2厘米,高30厘米的金屬或木製圓筒)。比賽用的木槌,槌柄長70厘米以上,槌頭呈圓柱形,長20至24厘米。圓球為硬木或塑料所製,直徑7.5厘米,重180克至240克。
比賽時,運動員分紅白兩隊,每隊上場5人,一方為單號(一、三、五、七、九號擊紅球)並佩帶與號碼相同的號碼布,按順序號依次上場用長柄球槌擊打與自己號碼相同的實心球。
比賽開始後,每個隊員必須依次將球擊進一號門、二號門和三號門,最後碰觸終點柱。按照比賽規則,比賽中,運動員將通過第一個門後,在撞擊到其他球後還可以打閃擊球,即把他人的球拿到自己的球近旁,腳踏兩個球,用木槌擊自己的球,使其靠閃擊力把他球擊出。這一點近似於台球的打法。
全場比賽時間為30分鍾,如果一個隊員依次將球擊進三個門並最終將球碰到終點柱,就算贏得滿分——五分(每通過一個門得一分,碰終點柱得二分),率先全部得到滿分的隊獲勝。若比賽結束時,雙方隊員都未得滿分,則以雙方的得分多少定勝負。
我國開展門球運動概況
門球是一項深受老年人喜愛的體育項目,具有場地小、設備簡單、運動量不大、趣味性強等特點,因此近幾年來,在我國各地發展很快。
1983年10月,門球運動由日本門球協會老年人訪華代表團介紹到我國。1984年5月,上海舉行了有24個隊參加的“美多杯”老年人門球邀請賽。緊接著在上海舉行了我國首次國際門球賽——上海、長崎市老年人門球友誼賽。之後,哈爾濱、北京、石家莊也開展起老年人門球活動,舉辦了表演賽,使門球運動得到了推廣。
為了推廣門球運動,1985年4月,國家體委在上海舉辦了全國首屆門球訓練班,並於1986年10月,在石家莊舉行了全國首屆老年人門球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