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
自行車運動是國際上開展較普遍的運動項目之一。它對增強體質、鍛煉耐力,培養勇往直前的頑強意誌,有著良好的作用。
現代自行車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自行車運動起源於歐洲。1790年法國人梅弗雷克伯爵設計出的一種兩腳踏地式木質“兩輪走獸”,可稱為自行車的老祖先。這架“怪獸”有兩個輪子,人騎在上麵靠自己兩條腿的力量使它移動。但這種車不能拐彎,並隻能在平地上直行,若要改變行駛方向或遇到障礙隻得搬著它過去。1816年,前德國人巴隆·德萊斯,在蹬地車上設計了一方向控製係統,這輛車被世界公認為第一輛真正的自行車,現在保存在法國的巴黎博物館內。1818年,在英國、前德國也相繼出現了腳踏車,它是按照前德國人巴隆·德萊斯的設計加以改進製成的。車的前輪上裝有車把,騎行時可以隨意轉彎。而自行車演變到今天這種樣子,是1868年由巴黎鍾表匠Guilmet在工程師Meyer的幫助下,成功地造出鏈條傳動裝置之後形成的。到十九世紀末,自行車又有了進一步改進。傳動裝置有了新的突破,車架上出現了中軸、鏈條、飛輪;美國人鄧祿普又將原來的實心車胎,改為充氣胎,使自行車騎行速度以及堅固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於自行車既不受道路、能源等條件的限製、使用方便又能鍛煉身體,因此受到人民的普遍喜愛,並將其列入了體育競賽項目,於是自行車運動便在歐洲逐漸開展起來。
1883年7月,在莫斯科的賽馬場上,舉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自行車比賽,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1893年又舉行了第一屆世界賽車場錦標賽。從1895年起有了摩托車領騎尾隨預賽。1896年在希臘舉行的第一屆奧運會上,自行車運動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此後,曆屆奧運會均有自行車項目的比賽。
自行車運動被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後,受到各國的重視,賽事日益頻繁。為了搞好組織競賽工作,推動自行車運動的發展,1900年國際自行車聯合會在法國巴黎成立。接著歐洲許多國家紛紛成立自行車俱樂部,加強了國際間的競賽交往,進一步普及了自行車運動。1965年,國際自行車聯合會發展為兩個國際協會,即國際職業自行車協會(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和國際業餘自行車協會(總部設在意大利羅馬)。兩個組織都有各自的章程、規則和領導機構。其章程的製定和修改必須報國際自聯批準。目前國際業餘自行車聯合會有125個會員國,是國際單項運動協會中最大的組織之一。自行車運動在歐洲,特別是意大利、比利時、荷蘭、法國等西歐的許多國家甚為普及,而且技術水平也較高。
現在,除曆屆奧運會舉行自行車項目的比賽外,還有一年一度的世界自行車錦標賽,世界青少年自行車錦標賽以及洲際自行車錦標賽。它們所開展的競賽活動一般有四大類,即公路自行車賽、賽車場自行車賽、自行車越野賽及室內自行車賽。其中賽車場的自行車比賽均有正式世界紀錄;公路自行車賽則由於線路變化不盡相同,故隻有名次成績和平均時速,而無世界紀錄。
四大類自行車賽的概況
(1)公路自行車賽。
公路自行車是世界上開展最廣泛、規模最大的競賽之一。它又可分為單日賽和多日賽兩類。單日賽即在一天內完成某一項賽程,有團體賽及大組賽。
①男子團體賽:距離為100公裏,是任何重要國際比賽必設的項目,這項成績往往代表一個國家的公路自行車運動水平。團體賽規則規定,一個隊由四名運動員上場,以同隊第三名隊員通過終點的時間為本隊的成績,比賽按預先排定好的順序間隔出發,每隊間隔時間2—3分鍾。比賽中四名隊員要魚貫編隊,輪流領騎,齊心協力,互相配合,各盡所能,使每個成員都發揮出最大能力,這就需要視每人體力情況合理安排領騎的距離和次數。比賽路線通常采用比較平直或起伏不大的丘陵路段,路麵要好,以利創造良好成績。起、終點必須設在同一條線上。因為各地比賽地形、路麵、交通情況都不盡相同,所以公路比賽隻公布最好成績,不設紀錄。現在100公裏團體賽1∶51′09″的世界最好成績是前蘇聯隊1985年在世界錦標賽上創造的。我國,還設有女子團體賽,距離為50公裏。
②公路大組賽:所有參賽隊員集體出發,在規定的賽程內,運用尾隨、擺脫、掩護等各種戰術及騎行耐力、衝刺速度等爭取比賽的勝利。終點設在公路或賽車場裏。大組個人賽以通過終點的順序排列個人名次,如計團體獎,則以同隊前三名隊員所用時間總和排定團體名次。比賽距離通常男子是170至200公裏,女子是60至80公裏。比賽在公路或長於5公裏的環形公路上進行,以免運動員受外界車輛影響,確保比賽順利進行。大組賽的路線要有一定難度,如急轉彎、窄路、丘陵地段、山路等。大組賽對路麵沒有特殊要求,柏油路、鋪石路、沙石路都可以作為比賽的路線。
③多日賽:比賽分為若幹段,在一定天數內跑完規定路程,各段競賽方式可以不同。有團體賽,有個人計時賽,但多數是大組賽。大組賽時還視情況設若幹衝刺獎或爬山獎。世界上經常舉行一些傳統的大型多日賽,如國際和平自行車賽、環西班牙賽、巴黎—尼斯自行車賽等等,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環法國賽。1986年舉行的第73屆環法賽曆時24天,美國運動員萊蒙德首次摘得桂冠,成為第一個在這項曆史悠久的自行車大賽中奪魁的非歐洲選手。賽後美國總統裏根在白宮接見了這位美國人民的英雄。我國的公路多日賽是近幾年才開展的,現在一般男子比賽4—6天,500公裏左右,女子比賽3—4天,250公裏左右。
(2)賽車場自行車賽
賽車場呈橢圓形,分室內與室外兩種,室內是木質跑道,室外多是水泥或瀝青跑道,也有用不怕雨水的非洲硬木質跑道。
賽車場規模用跑道周長來衡量,一般有225米、285.714米、333.333米、400米等幾種。跑道寬度5—9米,彎道的最大坡度一般在30度至50度之間不等。世界上賽場比賽主要項目有:爭先賽,1000米計時賽,個人迫逐賽(男子4公裏、女子3公裏),男子還有4公裏團體賽、50公裏積分賽及摩托車牽引賽。以上項目除摩托車牽引之外我國均已開展,我國還有女子3公裏團體比賽。
①爭先賽:也叫速度賽。由2至4名運動員同場競爭。一般賽程為1000米,記錄最後200米的時間。運動員同時原地出發,首先通過終點的為勝。世界最好成績是10.190秒,時速高達70公裏以上。
②1000米計時賽(原地出發):比賽單個進行,一次決出名次,不受其他參賽者影響,無需使用戰術,是最能反應運動員個人實力的項目。出發快慢是比賽成敗關鍵之一,另一個關鍵是騎到800米左右克服極點的能力。
③個人追逐賽:出發方式是兩邊直道中間各站一名選手,槍響同時出發,互相追逐,如在規定的距離內,一方追上另一方,被追上者淘汰,獲勝者進入下一輪比賽,在規定的12圈內未被追上,則按時間分勝負。
④團體追逐賽:每隊四人上場,從直道中間的起跑線上同時出發,以第三名隊員到達終點的時間為全隊的成績。進入四分之一決賽後必須是兩個隊同時在場上追逐。規則同個人追逐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