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

棒球是以棒打小球為主要特點的一項集體性球類運動,也是1992年第25屆巴塞羅那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目前棒球已成為在世界上具有較大影響的體育項目。

現代棒球運動和起源與發展

現代棒球已有150年的曆史。它源於十五世紀流行於英國的板槳球,後隨移民傳到美國,又逐漸流行於新英格蘭的13個州。經過多年的演變和發展,於1839年在美國紐約州的古柏鎮派生成現代棒球,並進行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場棒球比賽。1845年,被美國人譽為“棒球之父”的亞曆山大·卡特賴製訂了第一部棒球競賽規則。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產生職業棒球隊,成立了職業棒球大賽的兩大聯盟,即全美聯盟和全國聯盟。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棒球愈加發展,很快就成為“人人喜愛,人人能打”,在美國三大球中擁有觀眾最多的“國球”。美國人往往把棒球與美國並列,把棒球稱為“美國球”。

從十九世紀下半葉起,隨著美國國力的增強、對外活動的擴展,也把棒球帶到世界各地。首先傳到拉丁美洲各國。到上世紀末,又傳入日本、中國、菲律賓等遠東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迅速在歐洲各國開展起來。到現在,棒球已在世界五大洲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開展,其中美洲27個、亞洲12個、大洋洲4個、歐洲15個、非洲7個。國際棒球聯盟是目前唯一的世界性棒球組織,現已擁有50多個成員國。

目前國際棒聯每雙年舉辦一次世界業餘棒球錦標賽,每單年舉辦一次世界杯棒球錦標賽,每隔一年還舉辦世界青年棒球錦標賽。多年來,在這些比賽中,美國、日本、古巴、中國台北、韓國等隊往往名列前茅。其中,美國、日本、古巴三國號稱世界棒球三強。

棒球在作為發祥地的美國仍在穩步發展,觀眾仍在持續增加,新的職業棒球隊還在醞釀成立。而且,在美、日等國積極推動下,棒球的國際交往越來越多,開展的國家和地區日漸增加。其結果,導致1986年9月國際奧委會正式決定把棒球列為1992年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

棒球競賽的一般方法

棒球是在扇形球場上以用棒擊球、擊球上壘、跑壘得分和接球傳殺、防止上壘得分,進行攻守對抗為特點的體育項目。比賽時,兩隊對陣,各出9個隊員,一攻一守。守隊各就各位(投手、接手、一壘手、二壘手、三壘手、遊擊手、左外場手、中外場手、右外場手)進行防守。攻隊按預先排定的順序逐一上場擊球。本壘是攻守的起點,投手是攻守的發動者。投手投球、擊球員擊球,各有“四球”、“三擊”的機會。“擊”就是投手投出好球未擊或者擊球未中或者擊成界外球,這都判擊球員“一擊”。這種情況如果發生三次,就判擊球員“三擊出局”,取消其繼續擊球的權利。“球”是投手投出壞球球員不擊(“好球”是投手投出的球,在落地前通過放在本壘上的壘板上空,不高於擊球員擊球時自然站立姿勢時的腋下,不低於雙膝上沿。否則為“壞球”),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四次,就判擊球員“四球安全上一壘”。擊球員如果在“三擊”或“四球”之前將投手投出的球擊成界內球(扇形場地夾角的內場和外場)就要立即起動跑向一壘。如果擊出的是高飛球,守場員隻要在該球落地前接住,就判擊球員“出局”,取消其繼續跑壘得分的權利。否則判擊球員“安全上壘”。取得繼續進壘得分的權利。如果擊球員擊出的是地滾球,守場員接球後要將球傳向一壘,如果一壘手接球踩壘先於擊球員的跑壘到位(一壘),就判擊球員“出局”,否則,判“安全上壘”。擊球員安全到達一壘後就成為跑壘員。跑壘員如見守場員傳接球失誤而判斷可以繼續進壘時,可進至二壘、三壘乃至本壘,但隨時有被守場員傳接殺出局的危險。跑壘員隻有停留在壘位時,才能避免傳接殺出局。但同一個壘位上,不能有兩個跑壘員同時停留,這時不是前位跑壘員繼續向下一壘位跑進(這叫“被迫進壘”),就是後位跑壘員退回到前占壘位(這叫“選擇進壘”,跑壘員可進可退)。跑壘員停留在一壘或二壘或三壘後,下位擊球員上場擊球。如擊出界內球,跑壘員還可以繼續進壘。這時,跑壘員的進壘要看守場員的傳接情況,要看跑壘到位和傳殺到位孰先孰後,跑壘到位在先判“安全”,傳殺到位在先判“跑壘員出局”。凡能從擊球的起點——本壘起動,安全依次通過一壘、二壘、三壘,最後仍然安全到達跑壘的終點——本壘時就判得一分。攻隊在“三人出局”前,能跑下多少跑壘員就判得多少分。但是,一到“三人出局”,就要改攻為守,守隊則改守為攻。再遇“三人出局”,又互換攻守。雙方各攻守一次,稱為“一局”。棒球的正式比賽青少年打七局,兒童打五局或七局,成年人打九局。一場比賽的勝負,按每局得分的總和來決定,得分多的隊判為得勝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