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棍球

曲棍球是使用帶有彎頭的曲棍通過集體配合射球入門得分的一種戶外球類活動。曲棍球全名又叫“草地曲棍球”,但在平坦的土地上也可以進行比賽。曲棍球集中了足球、冰球的特點,是一項競爭性很強的球類運動項目,也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曲棍球由白皮革製成,小而硬。比賽是在長91.40米、寬55米的場地上進行。每隊上場隊員十一人,上場隊員必須手拿一根長不超過1米的球棍參加比賽。

全場比賽時間為70分鍾,分上、下兩個半場,中間休息5到10分鍾。男子、女子分別進行比賽,勝負以雙方進球多少計算。

現代曲棍球的起源與發展

現代曲棍球首先在英國興起,並向世界各地傳播。早在十九世紀初,英國的中、小學就開展曲棍球運動。1875至1876年間,在英國南部成立了第一個曲棍球俱樂部。爾後即成立了全英曲棍球協會,同時,統一和製定了簡單規則。1889年舉行了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比賽,參加的有蘇格蘭、英格蘭和北愛爾蘭。這一時期,法國、丹麥、德國、西班牙等地也先後開展了曲棍球運動。現在幾乎所有英聯邦國家和地區都有開展曲棍球的傳統。

本世紀二十年代,伴隨國際曲棍球聯合會(1924年),國際女子曲棍球聯合會(1927年)的先後成立,曲棍球運動在世界範圍內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促進了曲棍球運動在亞洲的發展。其中以錫克族為代表的印度球員,把曲棍球技術推向高水平。他們針對曲棍球特點和規則的改變,從握棍方法到擊球動作以及奔跑的姿勢等都進行了徹底的變革,采用了許多絕妙的新技術,使之更適合曲棍球的發展特點,從而使印度隊進入全盛時期。從1928年的第9屆奧運會起直到1956年的第16屆奧運會,他們以絕對優勢,連續6次榮獲奧運冠軍(第12、13屆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停辦),壟斷了奧運會曲棍球金牌近30年。在1960年的第17屆奧運會上,印度隊同巴基斯坦決賽時,僅以一球之差飲恨,金牌被巴基斯坦隊摘取。巴基斯坦隊采用一種全麵進攻型的戰術打法,成為曲壇的一霸。在第19屆奧運會上他們又蟬聯冠軍。七十年代初,前聯邦德國隊崛起,他們在1972年的第20屆奧運會上以2∶1戰勝巴基斯坦而登上冠軍寶座。進入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新西蘭隊嶄露頭角,在第21、23屆奧運會上,兩度奪得金牌。

1980年,女子曲棍球也被列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在此次莫斯科奧運會上,津巴布韋女隊出人意料地奪得了有史以來第一塊奧運會女子曲棍球金牌。在女子曲棍球行列中,引人注目的還有印度、韓國、西班牙、英國、荷蘭、前聯邦德國和前蘇聯。

現在,國際曲聯舉辦的除奧運會男女曲棍球比賽外,還有世界男女曲棍球錦標賽,世界青年曲棍球錦標賽和各洲的錦標賽。在已舉行的世界錦標賽中,巴基斯坦隊獨攬了前四次冠軍。1986年的世界杯賽,澳大利亞隊伍則一舉奪魁。

曲棍球的場地設備及競賽規則

曲棍球比賽,通常在草地或平坦土地上進行。國際曲聯規定:正式的國際比賽隻能在草地上進行。它的場地長91.44米,寬55米。在場地兩端的中央各裝置一個高2.14米、寬3.66米的球門,有趣的是它的球門不是放置在端線上,而是放在端線的外沿。兩門柱間所含的端線叫球門線。規則規定:隻有球的整體越過球門線而進門,才為進球得分。在場內,兩球門前各畫一個半圓形的弧線叫射門區。弧頂正中是一條長3.66米的直線,與端線平行,兩端與球門柱等齊並與弧線相接。規則規定:攻方隻有在射門區內射門進球才有效。如在射門區外擊球入門隻能判做擊球出界。因此射門區是雙方爭奪的焦點。

參加比賽時,每人手持一根球棍。球棍長不超過1米、重量在340克至397克之間。其形狀很象冰球杆,有棍柄和棍葉之分。球棍的彎頭部分叫棍葉,最大寬度不能超過5厘米。規定隻準使用棍葉的左手麵(平麵)接觸球,其背麵呈橢圓形,不準接觸球。棍柄呈圓柱形,並纏以絨線物,有鬆軟、舒適、減震的作用。比賽時不準擊打球棍,也不能幹擾對方球棍。此外還規定不準身體觸球,也不準身體接觸,沒有合理衝撞。比賽用球重156克至163克,是白色實心球。球心用軟木,層層纏以絨線,外殼用熟皮縫製而成。

曲棍球比賽在許多方麵都相似於足球,上場人數雙方各11人。有前鋒、前衛、後衛和守門員之分。守門員可以穿著護具(護麵、護腿、護胸和手套),他在射門區內享有特權,可以用身體任何部分擋球,可以踢球、鏟球,但不準抓球和拋球,也不準壓球和踩球。把球藏起來的行為是絕對禁止的。其他任何場上隊員都不準用腳去停、擋球或踢球。凡是被動地被球打在腳上,應屬於無意腳球,不算犯規。所謂腳球,並不隻限於腳部,它包括膝關節以下部位。如果球接觸膝關節以上部位,應算擊高球犯規。

曲棍球也有越位的規定,同足球很相似,不同的是在發邊線球時也執行越位的規定。國際曲聯1986年新頒布的規則規定,隻有在對方後場區內才判罰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