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攔犯規是曲棍球的特殊規定,它規定比賽中任何隊員不準以轉身或半轉身或跑入的動作置身於對方與球之間(在對方控球的範圍內),從而阻礙對方繼續對球的控製或者獲得球。也不準持球隊員在接近對手時用轉身護球、跨腿護球或交叉掩護球,從而影響對手搶球,這些都是阻攔犯規。
短角球是對守方在後場區內故意犯規和在射門區內無意犯規的一種處罰。這個規定增加了進球的可能性,使競賽別具一格。罰短角球時,守方隻能有5名隊員參加防守(包括守門員),他們必須站在端線以外,其他6名隊員必須退到中線以外,球未發出前不得進場和越過中線。攻方參加進攻的人數不限,其中有一人從距同一側球門柱9.10米的端線上將球發出,球隻能沿地麵滾轉,不得挑起或推起。其他攻方隊員隻能站在射門區外,必須經過停球(絕對靜止)才能射門,而且隻有射低於門後擋板(高46厘米)的球才算有效。球未經停死或是高於擋板,都是無效的。短角球是比較重要的得分手段,對勝負影響很大,所以無論哪種打法都予以高度重視。
罰點球是對守方的射門區內故意犯規從而影響攻方得分的一種處罰手段。罰球點距球門隻有6.43米。由攻方一名隊員和守方守門員進行一對一的較量,而雙方其他隊員必須退出後場線以外。球未發出前,守門員必須站在球門線上,不準移動。攻方隊員不準擊球,隻能推球和推挑球,而且在接觸球之前,隻準向前跨一步,不準助跑和做預備動作。點球一經發出,無論是否進門,攻方不得再觸球。罰點球時,所占用的時間應扣除。
曲棍球比賽一場是70分鍾,分上下相等的兩個半時。比賽中雙方經裁判員允許可以換人,但每場比賽每隊最多可以換兩個人,且被替換下場的隊員,在同一場比賽中不能重新上場。
根據規程規定,在半決賽、決賽或淘汰賽中,假如雙方打成平局,就要進行延長期的比賽。每個延長期為30分鍾,分為上下相等的兩個半時。如果延長期終了仍成平局,可采用再加延長期或直接罰點球的辦法決定勝負。罰點球決勝時,雙方任選5人(未直接參加本場比賽的替補隊員也可),遂一交替進行,並且在一輪中每人罰兩次球。全部20個球罰完後,計算得分,進球多者為勝。如果比分仍相等,雙方可調換人選(也可不換),再罰20個球,直到決出勝負為止。
比賽中,由兩名裁判員擔任臨場裁判工作,他們各負責半場。盡管提倡相互合作,但卻無權裁決對方半場的角球、點球和進球。每個裁判員有三個不同顏色的牌子:綠牌為警告。黃牌為暫時出場停賽5至10分鍾,被出示黃牌的隊員,必須出場到受罰席就坐,受罰期滿,經罰其出場的裁判員允許方能恢複比賽,紅牌為取消該場比賽資格。被出示黃、紅牌的隊員在本場受罰期間不準由他人替補。
我國開展曲棍球的概況
現代曲棍球在中國是從七十年代中期才逐漸開展起來的。1975年中國派出4名教練員組成考察組赴巴基斯坦訪問學習。同年內蒙古的莫力達瓦斡爾自治旗組建成了曲棍球隊。並在1978年首次舉行的全國曲棍球比賽中奪得冠軍。這年,國家體委以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曲棍球隊為主,成立了中國青年曲棍球隊,在北京、上海、沈陽和哈爾濱等地同來訪的巴基斯坦青年隊進行了多場友誼比賽,並取得了較好成績。隨後,又以莫旗隊為主組成了國家曲棍球隊。為了迅速提高我國曲棍球運動的技術水平,先後請了巴基斯坦曲棍球教練到北京幫助中國隊進行訓練。1978年,中國隊訪問了巴基斯坦,與該國青年隊、大學隊及一般地方性勁旅進行了九場友誼比賽,戰績為3勝3平3負。1979年,我國曲棍球隊遠征歐洲,與西班牙甲、乙級隊進行了17場觀摩賽,結果勝負各8場,平1場。
1980年8月,我國曲棍棒球協會被國際曲棍球聯合會正式接納為會員,從而為我國曲棍球運動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這年11月,中國隊赴新加坡參加第一屆亞洲杯曲棍球東區預賽。中國隊先後戰勝了泰國隊和澳大利亞隊,負於日本隊和新加坡隊,奪得第三名,取得了參加決賽的資格,並獲得了大會風格獎——“最佳表演獎”。1982年3月中旬,中國隊前往巴基斯坦參加第一屆亞洲杯決賽,首戰即以2比1擊敗世界杯曲棍球賽第十名馬來西亞隊,隨後又戰勝了斯裏蘭卡、孟加拉和新加坡隊,僅負於世界冠軍巴基斯坦隊和1980年奧運會曲棍球冠軍印度隊。
1983年,在第五屆全運會上,曲棍球首次被列為全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此次比賽有5支男隊參加,其中,火車頭隊一路領先,為火車頭體協奪取了唯一的一塊金牌。
目前在我國已有9支男隊和12支女隊。江西女隊和內蒙古女隊是兩支勁旅,四川女隊和火車頭女隊是後起之秀。他(她)們正在加緊訓練,為實現“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使命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