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的雙方隊員都不可以觸踏球門區線。進攻隊員如踩球門區線射門,判侵區違例,射中無效,由對方在違例地點擲任意球;防守隊員進入球門區,在防守持球進攻隊員取得利益時,應判越區防守,由對方罰7米球。2名裁判員對犯有不道德的行為、粗暴舉動、故意犯規及嚴重犯規的隊員都有權判罰,可根據情節嚴重程度對犯規隊員出示黃牌給予警告,嚴重的也可不經警告判罰出場2分鍾或取消比賽資格。裁判員應向取消比賽資格的隊員或工作人員出示紅牌,並用手臂在臉前交叉示意。

比賽時間終了,比分相等時,如果必須確定勝負,則延長時間,作為決勝期;休息5分鍾後,雙方經過擲幣,重新選擇場區。比賽延長兩個5分鍾,中間交換場區,不休息。如決勝期後仍成平局,再進行第2個決勝期的比賽,直到決出勝負。

我國開展手球運動的概況

解放前,我國隻有個別師範院校的體育係、科把手球運動作為介紹項目。1936年前後,在南京中央大學和中央國術體育專科學校有過一些手球活動。當時,中央大學體育係教授吳征曾翻譯過一本德國手球規則。手球運動是鮮為人知的。

解放後,我國手球運動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展以來,已有三十年的曆史。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體育學校根據《體育教令》要求開設了手球課。隨後,北京體育學院於1956年也開始了教學試點,把手球課列為本科女生必修球類課程之一。這是我國手球運動的啟蒙階段。它比歐洲開展手球運動晚了約七十年。

為推動我國手球運動的開展,國家體委於1957年第一次在北京舉行了七單位十一人製手球表演賽。賀龍副總理觀看了比賽,並提出要努力進行研究,以求盡快提高我國手球運動水平。此次表演賽有上海、天津、成都、廣州、沈陽、武漢、解放軍七個單位參加。1958年在上海舉行了全國十三單位手球錦標賽,有十三個男隊和十個女隊參加,廣州男隊和北京女隊分別獲得了冠軍。通過兩次比賽,有力地推動了手球運動的開展,很快普及全國。在1959年第1屆全運會上,手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解放軍男隊和北京女隊分別獲得冠軍。

為了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1959年我國邀請世界勁旅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手球隊來華,共進行了十場比賽,客隊全勝。翌年,世界錦標賽亞軍羅馬尼亞男子手球隊來訪,我國安徽隊、廣州部隊隊分別以9∶8,14∶12戰勝了客隊。通過國際交往,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並為發展我國手球事業,盡快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樹立了信心。

六十年代初,根據世界手球運動發展的趨勢和適應國際交往的需要,我國在十一人製手球的基礎上,開展了七人製手球。全國手球教練員、運動員和廣大手球工作者認真學習,努力實踐,又吸取了歐洲的先進技術,使我國手球運動在快攻基礎上,朝著靈活、多變的方向發展,較迅速地提高了技術、戰術水平。因而在1965年與來訪的日本國家男子手球隊的比賽中,贏得了優勢。翌年,我國男子手球隊回訪日本,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1973年10月在南寧舉行了全國六單位男、女七人製手球邀請賽,1974年在馬鞍山舉行了全國九單位男、女手球比賽,1975年進行了第三屆全運會手球比賽。1977年6月在合肥舉行全國手球比賽,參加這次比賽的共有男女二十七個隊,規模之大,人數之多,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進入八十年代後,我國手球競賽製度進行了改革,除全國手球錦標賽外,還有甲、乙級隊及青年隊聯賽,全國中學生手球比賽,全國高校手球比賽,全國業餘體校手球聯賽等。上述各種比賽對我國手球運動的普及與提高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79年9月17日我國手球協會正式成立,1980年8月國際手聯正式批準接納我國手球協會為會員。從此,我國加強了同亞洲、非洲及歐洲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通過雙邊友好比賽和各種國際邀請賽及其他活動,鍛煉了隊伍,豐富了國際比賽經驗,促進了技術、戰術的提高與發展。1981年青年女隊首次代表亞洲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女子手球錦標賽,獲得第六名。1982年,解放軍手球隊參加了國際軍事體育理事會在法國舉辦的第一屆手球錦標賽,獲得亞軍;同年7月,我國青年男女手球隊在意大利特拉莫舉行的第十屆莫特拉姆尼亞杯邀請賽的決賽中,雙雙獲得冠軍;同年11月,我國男子手球隊以24比19戰勝多次奪得亞洲冠軍的日本隊,獲得第九屆亞運會手球比賽冠軍。1984年,中國女隊又榮獲了第23屆奧運會比賽的銅牌。上述成績都充分顯示了我國手球運動的競技實力,以及逐步實現“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