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的一般競賽規則
羽毛球的單打和雙打比賽采用三局兩勝製,獲勝兩局的一方為勝。雙打和男子單打都以15分為1局(女子單打為11分)。當以15分為一局,出現13平時,先取得13分的一方有權選擇加賽5分或不加賽(賽到15分為止);出現14平時,先取得14分的一方可以選擇加賽3分或不加賽。女子單打出現9平時可選擇加賽3分或不加賽,出現10平時可選擇加賽2分或不加賽。
確定加賽後,報分從0比0開始,任一方獲得選定分數則勝得此局。不過這一局的總得分要加上加賽時的分數。
得分與換發球:羽毛球和排球一樣,發球方勝球得分,輸球不失分,換由對方發球;接球方勝球隻得發球權,不得分。此外,羽毛球比賽的發球權在輸球後即喪失,下一局比賽開始,仍由上局獲勝者發球。
交換場地:每賽完1局,或在決勝局(第3局)中有一方先得8分(女子單打為6分)時,雙方均必須交換場地。
發球方位:凡單打比賽,每局開始發球方總是從右發球區開始發球,對方在右發球區接發球。以後,發球方的得分為0或雙數時,從右發球區發球;得分為單數時,在左發球區發球,接發球方則必須站在呈對角的發球區內接發球。
雙打比賽每方都有兩次發球權,隻是每局開始的發球方僅一次發球權。但不管得分多少,每取得發球權時,都是由站在右發球區的隊員先發,得分後須交換發球區繼續發球,直至輸球後,再由同伴作第二次發球。第二次發球輸球後,才由對方換發球。雙方兩人的發球方位是這樣判定的:每局比賽開始,雙方兩人分別站在右、左發球區內,右區為第一發球員,左區為第二發球員。某方得分如係0或雙數,第一發球員必定站在右發球區;如成單數,第二發球員必定站在右發球區。如發現位置顛倒,則按規則處理。雙打發球時,規則允許其同伴任意站在場地內的某一有利位置,但不得妨礙發、接球員的行動。在雙打比賽進行中除發球和接發球外可由任一隊員進行還擊。
此外,發球時,無論發球員站在哪一個發球區,發出的球落在對方對角發球區內均為界內球。球壓線為好球。發出去的球,未能準確地進入接球區即為界外球。雙打比賽在發球時,球不能超越雙打後發球線,超過則為界外球。發球時,球擦網頂仍
落至合法發球區者為好球。
比賽進行中,球擊出對方場區,則為界外球,球從網柱外擊入對方場區算有效球。
違例與犯規:(1)發球員發球時腳不得移動或離開地麵,球拍與球接觸時,整個球的任何部分不得高於腰部,球拍框必須明顯地低於握拍的整個手部。違者判發球違例。接球員必須站在發球區內接對方發來的球,在對方發球尚未完成時,接球員不得過早移動,違者即判發球方得分;
(2)一人連續擊球兩次,或雙打同隊隊員各擊球一次,叫做“連擊”,是違例;
(3)比賽進行中,身體、衣服或球拍觸及球網或球柱,為犯規;
(4)凡有阻撓或影響對方擊球的動作或行為,判阻撓犯規。
我國開展羽毛球運動概況
中國羽毛球運動,解放前在上海、廣州、天津、北京等城市基督教青年會以及大中學校裏雖也有過,但不普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關懷人民的健康,大力倡導體育運動,為了推動群眾性羽毛球活動,1953年5月在天津舉辦了一次全國羽毛球表演賽。此後,羽毛球活動迅速地發展起來。1956年在天津舉行了第1屆全國羽毛球比賽,並規定以後每年一次。1958年我國福建羽毛球隊樹雄心,立壯誌,提出了“十年打敗世界冠軍”,攀登世界技術高峰的口號。1959年,參加第1屆全運會羽毛球比賽的已有21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