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

羽毛球是一項室內外均可進行的隔網對抗的球類運動。比賽時,一人或兩人為一方,中隔一網,用球拍經網上往返揮擊羽毛球,使球落在對方場地上或使對方擊球失誤而得分。現在采用的羽毛球是以軟木托插14~16根羽毛製成,球重4.73~5.5克。球拍拍麵為弦網,一般重量約120克。球場長13.40米,寬——單打5.18米、雙打6.10米,中間橫隔球網(網高1.524米)。單打和雙打規則略有不同。每局計分:女子單打11分,其餘為15分,采用三局二勝製。比賽時在室內外均可進行。比賽分團體、單打、雙打和男女混合雙打四種。

羽毛球的起源及發展

現代羽毛球運動起源於印度,形成於英國。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一批退役的英國軍官把印度的“普那”,一種類似羽毛球運動的遊戲帶回英國,加以改進,成為現代的羽毛球運動。

1873年,英國格羅斯特州有一個領主鮑霍特對這項運動非常熱心,後人將這項運動以鮑霍特的莊園“巴德明頓”命名,至今,它仍是國際上通用的羽毛球的英文名稱。當時以“巴德明頓”為基地所進行的這項運動,逐漸地擴展至英國本土。1893年,英國成立羽毛球協會,隨著統一了比賽規則。

1899年,第一屆全英羽毛球錦標賽於倫敦舉行。比賽項目分男子雙打、女子雙打、混合雙打。翌年增加了男子單打和女子單打兩個項目。此後,除了因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中斷外,這個盛會至今已舉辦了76屆,其盛況足可與遐邇聞名的溫布頓網球大賽媲美。

普及於英國的羽毛球運動,很快地越過了海峽傳到歐洲大陸,跨越大洋傳到美洲大陸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在二十世紀初傳入了我國。

嗣後,不少國家羽毛球協會相繼成立。1934年國際羽毛球聯合會應運而生,1939年製定了國際羽毛球比賽規則。1948年舉辦了第一屆世界男子團體錦標賽(湯姆斯杯),1956年又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女子團體錦標賽(尤伯杯)。隨著羽毛球運動的逐漸普及,至1977年國際羽聯考慮到會員國的強烈要求,開始主辦世界羽毛球錦標賽。1981年國際羽聯鑒於亞洲羽毛球運動的普及和成就,在亞洲地區舉辦了一年一度的世界杯羽毛球錦標賽,以與英倫的全英羽毛球錦標賽遙相呼應。1983年起又仿效網球的辦法,倡辦羽毛球係列大獎賽。隨著羽毛球競賽活動的日益頻繁開展並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廣泛喜愛和歡迎,在1992年的巴塞羅那第25屆奧運會上,羽毛球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

羽毛球的一些重大國際比賽

(1)全英羽毛球錦標賽。

在國際羽聯成立之前,英國羽協自1899年開始舉辦全英羽毛球錦標賽。每年一度的比賽是3月份最後一周在倫敦舉行,成為曆史悠久的傳統的非正式的世界羽毛球大賽。它也是頗受國際羽壇矚目的世界羽壇最高水平的單項比賽。

(2)湯姆斯杯賽。

國際羽聯成立後,隨著羽毛球運動的發展,有必要仿效網球的“戴維斯杯”賽,舉辦代表國際羽毛球最高榮譽的世界男子羽毛球團體賽。1939年,當時國際羽聯主席湯姆斯爵士特地為此捐款1700英磅鑄造了一個28的金杯,贈給國際羽聯,作為此項大賽的獎杯。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賽事停辦。直到1948年,國際羽聯決定為紀念湯姆斯對羽毛球運動所作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字為該金杯命名。此項杯賽每三年舉辦一次,前一年各洲進行預賽,產生冠軍後,第二年進行決賽。這項比賽從1948年開始,到1982年已舉行了十二屆。從第一屆到第十一屆的冠軍全部被馬來西亞(四次奪冠)和印度尼西亞(七次奪冠)所壟斷。直到第十二屆,湯姆斯杯才到了第三個國家——首次參加比賽的中國隊手中,從而揭開了中國在湯姆斯杯爭雄的時代。此後,國際羽聯改革競賽製度,湯姆斯杯與尤伯杯賽每隔兩年(逢雙年)同時同地舉行決賽。1984年的第13屆湯姆斯杯賽印尼又奪回桂冠。隔年後,第14屆中國奇兵製勝,再捧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