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的主題

一、主題在記敘文中的統帥地位

主題,又稱主題思想;在古代的文論中,則往往稱之為“意”“旨”“主旨”“題旨”“主腦”等。

主題是文章的第二要素。所有的文章都有主題,但在不同類型的文章中,主題的含義和具體內容又略有不同。對於記敘文來說,主題就是作者對人、事、景、物等表現對象,進行觀察、體驗、分析、研究之後,而得出的基本的思想認識,其中既包括表現對象自身的客觀意義,也包括作者對表現對象的主觀評價。

主題在文章的各個要素中占居主導地位,是材料、結構。語言的統帥,是全篇文章的靈魂。在各種類型的文章中,情況都是如此,記敘文當然也不例外。

首先,作者在記敘文的寫作過程中,一旦確立了主題,便要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決定材料的取舍詳略。蘇東坡曾經說過:“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確立主題,就沒有選擇材料的根據,這是作文的要領,在這句話中,蘇東坡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如果我們用肯定的句式表達他的意思,那便是“得意方可以用事”,也就是說確立了主題就可以根據主題去選擇材料了。當代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報告文學作家穆青主張:“凡是有利於突出主題的材料,都要有效地加以利用;一切遊離於主題,(即使遊離的不遠)的材料,不管它多麼生動,則要毫不可惜地予以割愛”。許多寫得比較好的文章,都嚴格地奉行了這一原則。

比如,《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是一篇長篇通訊,涉及到了相當多的人物和事件,但人們讀起來,覺得內容集中緊湊,既不雜,也不亂。究其原因,則是作者嚴格按照表現主題的需要,決定了材料的取舍。這篇通訊的主題是表現在我們社會主義祖國裏,黨和政府對勞動人民的深切關懷,表現勞動人民之間深切的階級友愛,表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共產主義風格。文章中選取的所有材料,如:平陸縣委暫停會議,全力組織搶救;從北京特種藥品經理部的工作人員到衛生部的副部長,迅速設法調集藥品;從三輪車工人到空軍指揮員和飛行員,竭盡全力緊急運送藥品……這一切都是“有利於突出主題的材料”,作者都“有效地加以利用”了。反之,六十一名民工是在什麼情況下中毒的,這次中毒事件的責任者是誰,人們從這次事件中應該吸取什麼教訓等,這些材料從其它角度看或許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但它們和已經確立的主題並無關係,因此作者也就毫不可惜地割舍不用了。又比如,《揮手之間卜文,主題是表現毛澤東為國家和人民的前途著想,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的偉大精神和延安人民對他這一重大行動的深切關注。因而這篇文章中間寫機場送行的那一部分,關於毛澤東本人的材料,包括他的衣服、帽子、神色、目光、微笑、揮手(特別是在機艙口舉起帽子揮手的動作),寫得最為詳細具體;有關送行的人群的動作和心理,寫得比有關毛澤東的材料要簡略一些,但也還是比較詳細的;至於前來迎接的共產黨的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國民黨的代表張治中,以及美國的特赫爾利,則相當簡略地一帶而過了。

其次,一篇記敘文的篇章結構究竟采取什麼形式,同樣要根據表現主題的需要來決定。我國古代偉大的文藝理論家劉勰,早在1400多年以前,就對這個道理作了初步的闡發。他指出,寫文章“必以情誌為神明,事義為骨髓”,他還指出“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途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這裏所謂“情誌”,是指作者主觀的思想感情,所謂“事義”,是指事物自身的客觀意義。把“情誌”和“事義”結合起來,恰恰就是我們剛剛談到的主題的內涵。他所說的“附辭會義”中的“附會”,指的就是布局謀篇,也就是文章結構的格局。我們把這兩段話聯結起來,大體上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學習寫作,要把情誌和事義當作文章的靈魂和骨骼;安排文章的結構,必須牢牢把握這麼一個綱領,才能使上萬條道路通往一個共同的目的地,使上百種的思考彙合在同一個主題之下。清代學者劉熙載在談到文章結構的格局時,也曾說地:“文無定法,因題為局勢”。意思是說:文章沒有固定不變的結構模式,要根據主題確定結構的格局。當然,我們應該注意到,即使表現同樣的主題,不同的作者寫出的文章,也會有不同的結構形式。這是因為文章的結構除了受主題的製約之外,還要受作者認識能力、思維習慣和寫作風格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不同作者不論如何安排結構,都不能違背表現主題的需要,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為了深入理解這個道理,我們不妨比較蘇軾寫的《石鍾山記》和王安石寫的《遊褒禪山記》,看看這兩篇文章結構的異同,以及這種異同和表現主題有什麼關係。(1)這兩篇文章形成主題的思路相當接近,都是因所見到的景物而引起思考,並且把思考和結果引申開來,對為人處事做學問發表自己的見解。因而,兩篇文章的結構也就有了類似之處,都采取了有記敘有議論、先記敘後議論的形式。(2)蘇軾所要表現的主題,全在於“辨前人之誤”(即“酈元之簡,李渤之陋”),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王安石所要表現的主題,重在“餘之所得”(即為了達到“險以遠”的目標,必須具備“有誌、有力、有物”的條件和“不隨以怠”的精神),同時也要兼及“後世謬其傳”之誤(即“花山”誤為“華山”)相對來說比較複雜。因而,議論部分在兩文中的比重,也就大不相同了。在《石鍾山記》中,議論與記敘之比,大體上接近1:3,議論大大少於記敘。而在《遊褒禪山記》中,議論與記敘之比,大體上是4:3,議論略多於記敘。(3)《石鍾山記》主題的形成,起源於對兩個間接材料的懷疑(即《水經》之說,人常疑之,而李渤之說,餘尤疑之),因此,文章便以敘述兩個間接材料、提出自己的疑問作為開頭。《遊褒禪山記》主題的形成,起源於遊山時見仆碑、遊後洞而未竟的事實,文章也就自然從寫山名、山洞起筆了。由此可見,主題對文章結構的製約作用,是何等的明顯。

最後,談談主題對語言的統帥作用。古人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好的見地。唐代詩人杜牧說:“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詞句繞前捧後,是言愈多而理愈亂,如入協闤闤,紛紛然莫知其誰,莫散而已。”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寫文章不先確立主題,隻是一味地堆砌華麗的詞藻,這就會寫得越多越看不出條理來,就好像進入了鬧市,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可是誰也不認識誰,等到天黑散夥了事。清代文學家袁枚進一步認為“意似主人,辭如奴婢”,奴婢要聽命於主人,供主人役使,語言文字也要受主題支配,為表現主題服務,這個道理,不難得到事實的印證。比如,《白楊禮讚》和《鬆樹的風格》,兩篇文章的主題都是“借物詠懷”,因而語言的色調也相近,都是既莊重而又含激情的。倘若表現諷刺性主題,語言也就大半是辛辣、尖刻的了。即使是與同一個客觀事物,由於文章表現的主題不同,語言的風格也是迥然不同的,試比較以下兩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麵,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點綴著些白花……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顫動……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的荷花簡明高高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澱的哨兵吧!

這兩段文字都是描寫荷花荷葉的形象的,前一段是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文章主題在於表現作者對當時社會現實不滿,但因“無力回天”,所以又幻想超脫現實紛擾的複雜心境。因而這段文字的風格是委婉低徊的,把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交織在一起。後一段出自孫犁短篇小說《荷花澱》,作品的主題是要表現冀中根據地的廣大農民,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保持著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讚美水生嫂等勞動婦女和丈夫一起支撐著民族解放的偉大事業。因而,這段文字的風格是明快昂揚的。

總之,主題在記敘文中和在其他類型的文章中一樣,是居於統帥地位的。寫作記敘文,必須首先確立主題,然後按照表現主題的需要先取材料、安排結構、運用語言,使各個要素圍繞主題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體,這是寫好記敘文的關鍵。閱讀記敘文,必須深入分析文章的材料、結構和語言,從而正確地領會文章的主題,這也是提高記敘文閱讀能力的關鍵。

二、記敘文主題的提煉

如前所述,記敘文的主題就是作者對人、事、景、物等表現對象進行觀察、體驗、分析、研究之後所得出的基本的思想認識。所謂確立主題,就是說作者在動筆寫作之前,必須對所要表現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形成一個明確的、基本的思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往往蘊藏在大量的表麵現象之中就像金屬蘊藏在大量的礦石之中一樣。為了取得金屬,就要對礦石進行冶煉;同理,為了確立主題,就要對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因此,人們也把確立主題的工作形象化地稱之為“提煉主題”了。

寫作一篇記敘文,要想較好地完成提煉主題的任務,就必須掌握提煉主題的方法,並且懂得提煉主題的基本原則。下麵就分別談談這兩個問題。

(一)提煉主題的方法

主題蘊藏在大量的材料之中。從大量的材料中提練主題不能以籠統的印象為依據,而要依靠科學的思維方法。總的來看,提煉主題包括“提取”和“熔煉”兩層意思。首先,要寫一篇記敘文,就要收集許多材料。這些材料中包含著什麼思想內容,必須經過分析研究,一個一個地抽象出來,這就是“提取”的含義。其次,從大量材料中抽取出來的思想內容,可能是極其複雜的,就是一項材料,也可能包含著多方麵的思想內容。因此必須進行進一步的加工整理,去粗取精。由此及彼,把複雜的思想內容中最有價值的東西,融合成一個簡單、明確而又精粹、深刻的思想,這就是“熔煉”的含義。經過先提取、後熔煉的一番加工製作,材料中全部的思想內容,便升華為一個中心思想。這個中心思想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往往隻用一句話或一小段話,就能清楚地表達出來,這個中心思想還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文章中所有的思想內容都要向它看齊、向它靠攏。這樣的中心思想,也就是文章的主題了。

具體地說,提煉主題的工作,要經過這樣三個步驟:第一步,把所有的材料加以排列,分析研究每個單項材料包含怎樣的思想內容;第二步,將性質相同或近似的思想內容加以歸並,明確全部材料顯示了哪幾個方麵的思想意義;第三步,研究各方麵的思想意義的相互關係,區別主次輕重,從而最終確立主題。下麵以《藤野先生卜文中的第9段至第23段為例,說明怎樣按照上述三個步驟,從眾多的材料中提煉出一個明確的主題:

(1)分析各單項材料的思想內容:

材料一:藤野先生有時忘記帶領結。——生活馬虎,不注意服飾小節。

材料二:藤野先生冬天穿一件舊外套,致使被疑心為扒手。——生活馬虎,不講究用衣著表示身份地位。

材料三:藤野先生研究室見聞。——熱心從事科研,研究頭骨確有成果。

材料四:藤野先生認真查閱批發魯迅的課堂筆記。——關心中國留學生能否聽懂日語授課內容,不僅管“教”,而且管“學。

材料五:藤野先生改正魯迅錯畫的血管圖,教育魯迅尊重實物。——關心學生是否正確掌握了所學知識,是否養成了適應學科特點的學風,也體現了管“教”管“學”。

材料六:藤野先生耽心魯迅不肯解剖屍體,事實使他轉為放心。——關心學生是否能樹立科學精神、突破敬重鬼神的思想束縛,仍舊體現了管“教”管“學”。

材料七:藤野先生向魯迅詢問中國女人裹腳的情形。——熱心從事科研,勇於探索未知領域,其熱心程度竟至於忘記了會使對方為難。

(2)將相同或相近的思想內容加以歸並。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都是生活上馬虎,不拘服飾細節,不以衣著表示身份地位。這是藤野先生思想性格的一個方麵。

材料三和材料七,反映的都是熱心從事科學研究的精神。這是藤野先生思想性格的又一方麵。

材料四、材料五和材料六,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的精神。這是藤野先生思想性格的第三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