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寫作一篇記敘文,是一個“雙重轉化”的過程。第一步,接觸處於靜止或運動過程中的人、事、景、物,盡可能充分地、完整地把它們轉化為自己的主觀認識。第二步,對自己的主觀認識進行加工整理,盡可能有條理地、準確地轉化為語言文字。我國古代文論家所說的“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講的都是這個從“客觀現實(物)”轉化為“主觀認識(情、意)”,再轉化為“語言文字(辭、文)”的過程。
如果我們把這個雙重轉化過程,和記敘文的材料、主題。結構、語言四個要素結合起來考察,就可以發現:第一,接觸客觀存在的人、事、景、物,並且把它們轉化為主觀認識的過程,也就是為文章收集材料,並且從材料中提煉主題的過程。如果材料收集的充分,寫出來的記敘文內容就充實,也就是做到了“言之有物”;如果從材料中提煉的主題正確,寫出來的記敘文思想就健康,也就是做到了“言之有理”。第二步,把主觀認識加以整理,並且把它們轉化為恰當的、有條理的語言文字的過程,也就是安排文章層次結構、進行遣詞造句的過程。結構安排合理,寫出來的記敘文就條理清楚,也就是做到了“言之有序”;遣詞造句恰當,寫出來的記敘文就通順流暢,也就是做到了“言之有文”。
所以,提高記敘文寫作質量的關鍵,是熟練地掌握雙重轉化的過程,學會妥善處理四個要素及各要素間的相互關係。
此外,還要注意加強文字書寫、標點運用、行款格式的基本訓練,使自己寫出來的文章不僅內在質量高,而且外部形式也美觀。
讀者閱讀記敘文的過程,是作者寫作過程的逆轉。第一步,接觸按照一定結構順序排列的語言文字,力求將它們準確地、有條理地還原為作者的主觀認識。第二步,把自己已經感知到的作者的主觀認識,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維習慣加以整理改造,力求將它們盡可能完整地、充分地還原為客觀現實現象(即還原為靜止的或運動著的人、事、景、物)。概括地說,閱讀過程就是把“語言文字”轉化為“主觀認識”再轉化為“客觀現實”的過程。
對於這個逆向的雙重轉化過程,古代的學者也有一定的認識。劉勰曾指出:“綴文者情動而徉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朱熹也曾說過:“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
前者正確地指出了寫作是把思想感情轉化為語言文字,而閱讀則是把語言文字轉化為思想感情。這個論斷無疑是正確的,後者則著重指出閱讀的步驟應該是“由言及意”,先熟讀其言,再精思其意。這無疑也是正確的。但遺憾的是,他們都隻講了空上逆向雙重轉化的前一半,隻說到通過語言文字理解作者主觀認識這一步,而沒有尋根求源、指出還必須把作者的主觀認識還原為客觀事物。
對於這個逆向的雙重轉化過程,應該和文章的四個要素以及記敘文的社會功能聯係起來進行考察,以便明確要順序地閱讀記敘文,應該從哪些方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逆向轉化的第一步,是通過認讀文字符號和辨析句子、段落、層次間的結構關係,把文字符號係統還原為作者的主觀認識,也就是還原為作者所選取的材料和所要表現的主題。這一步實際上已涉及了文章四個要素的全部。要順利完成這一步的轉化任務。讀者必須具備與文章水平相適應的“識文斷字”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與文章內容相關的知識水平。
逆向轉化的第二步,是把自己感知到的作者的主觀認識還原為客觀現實,也就是還原為事實信息本身。這一步涉及到的主要是記敘文的社會功能問題。要順利完成第二步的轉化任務,不但要不斷提高語文水平和思維能力,而且要不斷擴大知識領域,積累生活經驗。知識麵越廣闊,生活經驗越豐富,將記敘文還原為事實信息自身的能力也就越強。因此,脫離沸騰的現實生活、閉門讀書的作法,過早地將主要或全部精力投入語文學習、忽視或放棄學習其他學科的作法,都是不足取的。
在了解了記敘文閱讀和寫作的一般原理的基礎上,我們還應當探討一下閱讀和寫作的關係問題。
記敘文的閱讀和寫作,就其行為的程序而言,是相反的,但是,就其行為的結果而言,卻是相成的。一方麵,通過大量閱讀,可以不斷積累記敘文的感性材料,加深對記敘文本質及其內部規律的認識,因而有助於提高自身的記敘文寫作能力。諺語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詩人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所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名言對於記敘文的閱讀和寫作是同樣適用的,另一方麵,通過反複練習筆,自然能更多更深的體會記敘文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聚材取事、提煉主題各個方麵的甘苦和奧秘,因而在閱讀別人寫的記敘文時,也就比較容易“讀透紙背”、洞察作者的意圖和心思了。劉勰曾說過“操千曲而後曉聲”,意思是說,隻有親自彈奏過上千支樂曲的人,才談得上懂得音樂。我們不是正可以把自己的反複練筆看做是“操千曲”,而把善於閱讀鑒別人的文章看做是“曉聲”嗎?因此,多讀多寫,曆來是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的一條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
應當指出,盡管記敘文的閱讀和寫作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盡管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曆來強調多讀多寫,但這絕不意味著讀和寫要多到同等的程度。事實上。無論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還是在語文教學活動中,人們閱讀的記敘文總是比寫作的記敘文要多得多。從社會實踐活動來看,每個人都是群體中的一員,從群體中接受事實信息的需要,經常大於向群體輸出事實信息的需要。即使是事實信息輸出量高於一般人的領導幹部,或者以輸出事實信息為本職工作的新聞記者,也不例外,從教學活動的規律來看,學生們總是先由不知到知,然後再由知到行的,知不僅先於行,而旦也多於行。對於記敘文教學來說,閱讀基本上是山不知到知,寫作則基本上是由知到行。因此,我們在提倡多讀多寫的同時,還必須強調讀與寫保持應有的先後關係與適當的比例關係。許多學校總結的語文教學改革經驗中,都注意了這個問題。
例如,安徽省蕪湖市一中初中一年級,將《一件小事》《新手表》《記一輛紡車》《奠基禮》和《黃橋燒餅》五篇課文編為一個單元,在閱讀教學中著重引導學生理解了一件事或一個物為主線組織材料,采取邊記敘邊抒情的方法表現主題的寫作特點。五篇課文講完後,教師留下記事、狀物的兩個作文題,由學生任選一個題目寫一篇作文。結果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寫出了《記一支毛筆》《記一本字典》《我心愛的紅領巾》《他愛學習》《難忘的一件事》等作文,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形式活潑,並且從課文中吸收了不少生動的詞語。——他們不但遵循了先閱讀後寫作的次第關係,而且保持了讀五篇寫一篇的比例關係。
此外,還應當提到,記敘文的閱讀和寫作,重在培養運用書麵語言的能力,而書麵語言是以口頭語言為基礎的。因此,配合記敘文教學,開展聽新聞廣播、舉辦講故事晚會等課外活動,對於提高學生的記敘文讀寫能力,也是大有助益的。
最後附帶說一句:本文所謂“靜止”,是與處於運動狀態的事物相對而言的,也就是“相對的靜止”,因為宇宙間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