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簡練精美的文字,有力地刻畫了魯迅的健康雖然給“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毀壞了”,而精神卻“越來越頑強”的戰士形象。《中國青年報》記者采寫的通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使用了倒敘的結構方式,以北京市特種藥品經營部接到平陸縣委急需“二巰基內醇”的求援電話做為開頭,突出了搶救中毒民工的緊急氣氛,牢牢地抓住了讀者的心。這兩個例子表明,在保持本來麵目的前提下,對語言和結構進行精心的藝術加工,是可以獲得良好的表達效果的。
(二)主體的特殊性
主體就是文章主要的表現對象。記敘文的主體是客觀存在的人、事、景物的狀態。這些人、事、景、物不但是客觀存在,而且是一種特殊的、絕不可能重複再現的客觀存在,這就是記敘文主體的特殊性。上麵引用的阿累在內山書店見到魯迅的情形,或是各方麵緊急搶救平陸縣六十一名中毒民工事件,都是這樣一種特殊的、絕對不能重複再現的主體。
但是,在說明文和議論文中,情況往往有所不同。比如,說明文《機器人》中,介紹了“工業機器人”能夠按照人們預先編製的程序自動工作,能夠經過人的“示範”自動將複全部操作過程。這裏所介紹的“工業機器人”的功能,不但適用於某一台“工業機器人”,而且也普遍適用於所有的“工業機器人”。這就是說,說明文所表現的主體往往是可以不斷地重複再現的客觀現實。議論文的情況也大抵如此。毛澤東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裏來的》一文中,提出了“人的正確思想,隻能從實踐中來”的觀點,這便是這篇文章的主體。這同樣可以不斷地重複再現。適用於一切人的一切思想。
當然,應該看到,某些說明文和議論文的主體,也同樣具有特殊性,同樣是不可能重複再現的。比如,辭典中對於某些專有名詞的解釋,也屬於說明,但其主體同樣具有不可能重複再現的特殊性。少數議論文。例如毛澤東的《論魯迅》,其主體魯迅,同樣是一個不可能重複再現的特殊性主體。不過,在記敘文中,主體的特殊性,是一個普遍的規律,而在說明文和議論文中,具有特殊性的主體,往往是少數例外。當然,必須指出,說明文和議論文的主體雖然一般是可以重複再現的,但是,不同作者如何重複再現這一主體,卻又各不相同。這就是說,盡管許多說明文、議論文可以反映同一客觀事物,但作者怎樣進行說明和議論,卻各有其特殊性。因此,寫作說明文和議論文,同樣是創造性的工作,許多優秀的說明文和議論文,都證明了這個道理。
(三)時空的具體性。
記敘文所表現的是人、事、景、物的靜止狀態或運動狀態。處於靜止狀態的人、事、景、物必然在時間、空間中占據一定的位置;處於運動狀態的人、事、景、物也必然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因此,記敘文中涉及到的時間和空間使具有確定的、具體的性質了。
比如,在前麵提到過的《為了六十一階級弟兄》這篇文章中,作者十分具體、準確地指出了1960年2月2日7點、7點半以後、夜裏9點零3分、夜裏11點23分等具體時間,同樣也十分具體、準確地指出了平陸縣委、黃河渡口、三門峽市、北京市王府井大街特種藥品經營部、衛生部、民航局、空軍領導機關等不同地點的不同單位。
當然,並非所有的記敘文對時間、空間的表述,都要像《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那樣,具體到十分精細的程度。在下麵這段文字中,時間、空間的表達就顯得粗略得多了:
一九三五年冬天的一個傍晚,魯迅先生在預先約定的地點,會見了一個陌生的女青年。互通姓名之後,來客拿出一個小小的紙包,還有一封已經有點磨爛和破損的信,頭尾都沒有具名。魯迅先生讀完這封短信,和來客談了一會,把她送走了,自己也立刻帶著紙包和那封信,急急忙忙回到家裏。
燈下,他鄭重地打開紙包,按照那封信裏指明的記號,把右角上用墨筆點了兩點的一張毛邊紙檢出來。那是一張空白毛邊紙。魯迅先生用洗臉盆盛滿水,滴入一點碘酒,把紙平放在水麵,紙上立刻現出了淡淡的字跡。這是方誌敏同誌生前從獄中用米湯寫給魯迅先生的一封信。
這段文字中對時間、空間的表達,雖然相對地比較粗略,但仍是比較具體、確定的,可以滿足表現人物動態、事件經過的需要。
是否有時空的具體性,是記敘文區別於說明文、議論文的一個顯著的標誌。如果有人要寫一篇記敘文,講述一起汽車與自行車相撞的交通事故,就必須把事故發生的時間、空間告訴讀者。如果要寫的是一篇說明文,就必須闡明防止這類交通事故的注意事項。要寫的是一篇議論文,如果針對這類交通事故的產生原因、危害性及預防辦法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就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指明具體的、確定的時、間空間了。即使在說明、議論中涉及到時間空間,也往往是使用“交通高峰時間”或“十字路口”一類有關時空的範疇性概念,而不是特指某個確定的、具體的時間、空間。
(四)主題顯隱的自如性
記敘文的主題可以呈顯性狀態,即作者將自己所要表現的主題,用集中而明白的語句,直接揭示給讀者。例如,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在文章的開頭和記敘鬆骨峰戰鬥、馬玉祥救朝鮮兒童、防空洞裏一口炒麵一口雪的艱苦生活等三個基本情節之後,都集中地反複地出現了“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的語句,使文章的主題清楚地展現在讀在讀者眼前。記敘文的主題也可以呈隱性狀態,即作者將自己所要表現的主題,分散地隱蔽在文章中記敘的各種現實現象中,由讀者自己去感受和體會。例如,朱自清的《威尼斯》,全文隻是 對威尼斯的水麵、陸地、建築、繪畫、音樂、雕刻以及工藝產品逐一個介紹,娓娓而談,不曾有片言隻字指明什麼道理。但是讀者細細咀嚼、慢慢體味,又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美的讚頌,別創造美的威尼斯人民的熱愛。這篇文章的主題處於隱性狀態。
上麵的兩個例子表明,記敘文的主題可顯可隱,而主題的顯隱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製約,完全由作者自由地確定。我們甚是至可以設想,如果將《誰是最可愛的人》的顯性主題改為隱性,或者將《威尼斯》的隱性主題改為顯性,並不怎樣費力,而且麵改動之後,文章原有的材料和結構可以照舊,語言的增刪改動也不會很多。
但是,議論文和說明文表現主題的形式,卻遠不像記敘文那樣自由。議論文和說明文的主題,通常隻能以顯性狀態出現。倘若我們把議論文、說明文中直接揭示主題的語句統統刪除,那麼主題不但無從表現,而且全篇文章也就七零八落、潰不成軍了。
三、記敘文讀寫的一般原理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們總是先學習閱讀而後學習寫作的。但是,在社會實踐中,情形恰恰相反,總是先有人寫作而後才有人閱讀的。在本節中,為了便於說明記敘文閱讀和寫作的一般原理,我們也要按照社會實踐中的順序,先從記敘文的寫作談起了。
首先需要指出,從社會功能方麵來看,所有的文章都是傳遞信息的工具,記敘文則是專門傳遞有關人、事、景、物等事實信息的工具。作者寫記敘文,是為了輸出某種事實信息;讀者閱讀記敘文,是為了接受某種事實信息。寫作和閱讀活動,都是圍繞事實信息展開的一種腦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