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培養學生善於進行求異思維的習慣

求異思維是一種朝著許多不同的方向,尋找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的思維。它要求學生能擺脫別人的影響,不苟同於傳統的或一般的答案和方式,提出與眾不同的多方麵的設想和見解,即,使思維具有獨立性、首創性。很難設想,一個在學習過程中從來不敢發表一點與眾不同見解的學生,日後會有什麼創造。所以,教師應鼓勵並指導學生思考問題時敢於求異,不因循守舊,依樣畫葫,對他們任何一點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思維火花都要熱情讚揚、細心愛護。在具體的訓練方法上,則應從培養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入手。而要培養這三種特性,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求異思維的機會,安排一些能刺激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情境,使他們掌握多方向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例如,在語文課上要求學生快速地說出某一詞的同義或反義詞;在作文教學中進行擴寫、改寫或同一題目寫成多種體裁文章的訓練,同一文題、同一素材表現多個不同主題的寫作練習,給同一篇文章盡可能多的寫出合適的標題,給一篇沒有結尾的文章設想幾種不同的結尾;在數學教學中訓練學生多種思路,從不同的路子,用不同的方法解題,等等。

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習慣還必須擺脫思維定勢的影響。所謂思維定勢,是指由於過去的思維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心理準備狀態,它往往使我們用比較固定的方式去進行認知或作出反映。如學了記敘文後仍然以記敘文的六大要素去分析課文,而不會抓住人物形象的塑造去分析。怎樣才能克服定勢的消極影響呢?教師可讓學生說出解題設想的依據,啟發他們考慮有沒有別的解決方法和思路。如果學生一時想不出來,可讓他們暫停一會兒,接觸一下新問題,這樣就可能不走老路了。或者事先讓學生有克服定勢的思想準備,解題之前可明確告訴學生,不要限於老框框、老辦法,要想想新辦法。有了這種思想準備,在遇到問題思路“卡殼”時就可以想出新路子了。當然,在必要時也可由教師直接打破定勢。

二、重視課外活動,跳出學習鍛煉思維

恩格斯曾經說過,“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作為智力核心成份的思維能力,自然也是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發展的。以思維發展最高階段的創造思維為例,一些研究者指出,創造活動是培養創造態度、創造思維、創造技能的橋梁。因此,對學生的創造活動應加以組織,對學生的創造成果應給以鼓勵,這樣,學生才能見多識廣,主動積極、活躍持久地進行創造思維。在1984年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創造學學術討論會上,有兩位小學三年級學生被作為特邀代表出席了會議。他們運用創造性思維發明的“智力升降籃球架?“投靶架”等體育文化用品,被一些工廠同時采用投產。他們的創造思維是怎樣發展起來並獲得成功的呢?原來,他們所在的學校領導對組織課外活動花費了不少精力。該校領導采取集中與分散、校內與校外、講座與製作、評比與競賽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全校性的科技活動。該校每年要開展“五小”活動,即小考察、小書迷、小製作、小實驗、小革新。並要求每個學生做到“六個一”:做一件科技作品,讀一本科普書籍,看一場科技電影,聽一次科普講座的演講,講一個科學家的故事,寫一篇革新小論文。學校還設立了科學廣播台、小發明設想信箱,舉辦饒有趣味的科學幻想相聲表演、圖片展覽,成立“星期日創造發明俱樂部”和“科學園地”,以及各種興趣小組等。幾年來,該校學生共製作科技作品3000多件,獲獎的有59件。其中許多雖然是異想天開或近乎“胡思亂想”,但學校領導和教師仍然認為,中小學生中蘊藏著極大的創造潛力,學校課外活動應成為小發明家的搖籃。無疑,這些舉措必然會使學生們愉快地吸吮著科學創造的“乳汁”,活躍創造性思維。

三、加強體育鍛煉

通過體育鍛煉來間接地進行思維訓練古已有之。如亞裏士多德就曾經指出:在體育上,實踐必須先於理論,而身體的訓練應在智力訓練之先。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體育鍛煉之所以能“曲徑通幽”地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是因為以下幾點原因:第一,體育鍛煉能促進內髒器官機能增強。以心髒功能為例,一般人心髒容積約為765~785毫升,而運動員則可達1015~1027毫升。這樣一來,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其心髒每搏輸出量就增加,即每次心髒跳動能給大腦提供更充裕的血液,從而有助於思維活動進行。第二,體育鍛煉能大大改善和提高中樞神經係統的機能。前蘇聯學者列斯加夫特認為,人的腦力與體力之間存有緊密的聯係,腦力的發展要求體力有相應的發展。在體育活動時,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刺激通過神經傳導到中樞,並要求大腦對之作出協調,如此,就自然而然地使大腦活動的基本過程——興奮過程和抑製過程都得到鍛煉和增強,這樣就提高了腦神經活動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改善了大腦皮層的分析和綜合能力,換言之,使人的思維能力有了相應的提高。在進行旨在增強思維能力的體育鍛煉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注意前提條件

在進行此類體育鍛煉時,一個前提條件是鍛煉者本人必須體力充沛、精神飽滿、情緒愉快,這樣才能使神經係統處於最佳興奮狀態之中,從而收到較好的訓練效果。反之,如果有焦慮、緊張情緒,或者身體疲憊不堪,抑或有什麼不愉快、不稱心的事情時,最好暫緩進行鍛煉。

2、貴在持之以恒

許多人為了達到增強自己思維能力的目的,往往急於求成。在鍛煉之初拚命加大運動量,而一旦造成過度疲勞後,又會一蹶不振,甚至半途而廢,這是有害無益的,一般說來,體育鍛煉的運動量不能過大,要以自我感覺舒適、第二天沒有疲勞現象為限度。目前國內外比較廣泛采用的運動適宜量計算方法是:以180減去鍛煉者的年齡數,以這一差額作為鍛煉者確定自己鍛煉時每分鍾平均脈搏的參數。總之,體育鍛煉務必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可操之過急,否則隻會欲速不達。

3、正確選擇項目

要注意選擇一些活動環境不斷迅速變化的體育項目進行鍛煉。這是因為,迅速變化的活動環境,需要相當積極的思維活動的參與,這就勢必促進了思維能力的發展。體育訓練的實踐表明,球類運動以及某些田徑運動是發展思維能力的若幹行之有效的運動形式之一。這些運動中的思維活動,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麵的特點(這些特點是其它思維訓練形式所無法比擬,因而也無法取代的)。第一,思維過程具有運動性。在活動中,“敵”“我”雙方的水平及各自采用的“戰術”最初是諱莫如深的,活動的雙方是在實際進行過程中根據雙方的所作所為加以揣測而作出判斷和預見,並且迅速地在行動中實現這些思維成果,即作出實際反應。在一般情況下,雙方所作出判斷及預測都是帶有片麵性,甚至是有錯誤的。所以,又必須在實際行動中不斷地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糾正、改善乃至推倒重來,而這一切既是根據對方的“行動”來思考,又是將這些思考迅速地(幾乎是直接地)轉化為行動。第二,這類運動大都是十分激烈的,進行的速度是很快的,稍一遲緩,就會貽誤“戰機”,因此,伴隨而來的思維活動也是在刹那間完成的。例如,足球守門員就是要迅速根據對方球員射門時的動作,在瞬息之間判斷出射門方位,然後猛撲上去,抓住足球。如果思維活動不敏捷,不能及時作出判斷,就會造成失誤。

四、利用遊戲訓練

在閑暇時進行一些遊戲,既可以愉悅身心,也可以起到鍛煉思維能力的作用。例如,為了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可以做以下遊戲:

①接成語。由一個成語起頭,如“眉飛色舞”,想出一個以這個成語的最後一個字開頭的成語,如“舞文弄墨”,再想出“墨守成規”——“規行矩步”——“步履維艱”,等等。如此一個一個接下去,可以一個人接,也可幾個人掄接。為了簡單,可允許音同字不同的兩個成語頭尾相接。②算24點。任意抽出四張撲克牌,如3,5,5,7,應用加、減、乘、除的方法,將四張牌上的數字通過運算得出“24”的結果,如(5-3)×(5+7)。誰先計算出誰贏。為了簡單起見,也可以不用J、Q、K、A,隻用1~10的牌來算。③報餘數。用一副撲克牌,快速地一張張翻開來,每翻一張,就報出它除以3以後的餘數。如抽出“8”即報2,抽出“3”即報0。要求既快又準。

為了提高思維的獨特性和批判性,可以做下列遊戲:

①延遲閱讀。詵一篇較熟悉的課文,讓三、四個同學齊聲朗讀,你以延遲四、五個字的差距輕聲讀,要求不跟過去,並與同學保持一致的速度。②符號幹擾。用“△”“○”“□”三個符號各30個,打亂排列成十個一行共九行。然後看著符號讀字。凡見到“△”則讀圓;見到“○”則讀方,見到“□”則讀角。③節拍幹擾。當別人演奏音樂時,你輕輕地打節拍,然而你打的節拍要與音樂節拍不一致。比如奏三步舞曲時,你打四步舞的節拍,看能維持多久。或者,當別人演奏一個你很熟悉的音樂時,你卻輕哼另一個曲子。

第三節 學生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培養

教學中如何發展學生思維,是當前教學改革中重點研究的課題。我們認為,發展思維要貫穿教學全過程,並結合教材進行邏輯思維、形象思維訓練,在理解的基礎上,要求教師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設計練習,開發學生智力。下麵從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兩個方麵分別進行闡述:

一、邏輯思維訓練

學生的思維在小學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大約相當於一、二年級。這個階段的思維具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直觀具體性,他們對學習材料的分析,主要限於直觀行動方麵,常常依賴於真實的實物或代用物及圖形;第二是外部片麵性,他們所揭示事物的特征往往非常片麵。第二階段是在三、四年級,這是小學階段思維發展的質變時期。這一時期,大多數兒童借助於智力的分析和綜合,壓縮了以前積累的直觀因素,對客體的關係能或多或少地根據本質聯係加以說明。所以說對小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必須具備心理基礎。

我國現行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要培養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教學內容,培養學生數學概念的思維方法,以及準確運用概念作出判斷的能力。

例如,“比的意義”教學,先請學生自己想出兩個數進行比較,學生可能舉出許多例子:3米比2米長1米、2米比5米短3米、4公斤是2公斤的2倍、3隻兔子是6隻兔子的12,等等。學生思考這些實例時,思維流暢。隨後,教師請學生把眾多實例按求差與求商分類,排除求差一類,隻研究求商一類。這時,學生的思維由擴散轉向集中,再引導學生學會求商中各實例的具體數量,隻考慮相除的這個本質屬性,從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義”。這也就是從邏輯思維中形成概念的思維方法。在從個別、特殊的實例中抽出本質屬性而形成概念之後,教師要請學生討論比、除法和分數三者之間的區別與聯係,開始隻能從形式區分。例如,a÷b是除法,a:b是比,ab是分數;再進一步討論,學生就能區分出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個具體的數,而比則是表示兩個量的比較關係,雖然它們都是相除,所表示的意義卻不一樣,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現象到本質,體現了思維的深刻性。當學生展現a:b可用分數形式表示時,他們的思維會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更深刻地理解了分數。這就是在理解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理解知識與發展思維二者是同步進行、相輔相成的。理解知識有助於發展思維,發展思維有助於深化知識。有少數教師不重視發展學生思維,隻是一味要學生死記硬背公式、定理,效果自然不好。如一位小學教師講分數加法時,隻講分母相同,分母不動,分子相加。例如,12+12=22=1。當一名學生舉手問,為什麼12加12不等於24時,這位教師說:“你別問為什麼!同分母相加時,分母不動,隻加分子,這是定理,沒有什麼道理,記住就行,就跟你姓張不姓王一樣。”學生不服氣地說:“我姓張是有道理的,因為我爸爸姓張。”老師生氣了,讓學生坐下。通過這個例子,說明教師的能力水平,對學生理解知識、發展思維以及培養興趣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