⑥三陰交,具有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行氣活血、疏經通絡、疏肝去脂等作用,適用於肝腎陰虛型脂肪肝等。施治時,取單側三陰交穴,常規消毒後,用體針刺入0.5~1寸深,局部酸脹,有時向足趾部放射,留針15~30分鍾,每日施治1次。
◇治療脂肪肝的多穴針刺方
比單穴針刺更常用的方法是多穴針刺,即在一次針灸治療中幾乎同時針刺多個穴位。有時,這些穴位又可分為主穴和配穴,采用體針或電針施治。穴位選擇既要考慮疾病的辨證分型及合並症,又要結合針灸師的經驗和特長。通常的選穴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選取幾個固定穴位,每日針灸一次,如取足三裏、內關、曲池、三陰交,連續針刺1個月為1個療程;第二種是選多個穴位後分成兩組,每日隻針刺其中一組穴位,交替輪換施治,如取足三裏、曲池、內關、肝俞、中脘、期門、章門、太衝8個穴位,每日隻針刺其中4個,交替輪換;第三種是先選定主穴,然後根據分型或並發症加配穴,如主穴選足三裏、內關、三陰交,合並高血壓者加配穴曲池、太衝,合並腦血栓者加配穴陽陵泉、曲池,合並冠心病者加配穴心俞,合並糖尿病者加配穴脾俞、太溪。在上述三種取穴方法中,第二種最為常用,王伯祥主編的《中醫肝膽病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442頁)推薦針刺以足厥陰、少陽經穴為主,取穴以期門、支溝、陰陵泉、太衝、肝俞、足三裏為主,每次選3~4個穴,每日針刺1次,留針20~30分鍾。
以下是一個詳盡的多穴位針灸處方,供讀者參考。
針灸處方:
①關元、複溜、足三裏、三陰交、合穀。
②腎俞、太溪、太衝、內關。
治法:
穴位常規消毒,選28號1.5寸毫針,關元、複溜、足三裏、腎俞用提插補法,三陰交、合穀、太衝、太溪用提插瀉法,體質壯實病變較深者多用瀉法,脾腎虛者多用補法,一般患者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鍾,中間行針2次。以上穴位灸關元與腎俞,用2段長約5厘米的艾條點燃,放入艾條盒內,每次15~20分鍾,至局部皮膚潮紅。不能俯臥者,可以取側位,腎俞穴得氣後,取長約4厘米的艾條2支點燃後,置於針柄上,行溫針治療。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針灸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天,再繼續治療。
方義:
取穴從補腎入手。腎俞為腎的背俞穴,功能溫腎補氣,關元溫補下元,加灸以增強溫補之效,能加強氣化與化濕祛濁功能;太溪為足少陰腎經原穴,取之以補腎通經;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穴,又是足三陰經交會穴,取之能健脾補腎、化痰通絡;複溜穴為足少陰腎經之經穴,具有補腎益陰、利水固表的作用,因“腎主二便”,補複溜即能補腎以利氣化,增強大腸的傳導功能;內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能疏通氣血;足三裏健脾益氣,壯人身之元陽,配合穀能升能降、能宣能通,補之益氣升清,瀉之通陽降濁;太衝為足厥陰肝經之穴,配合穀開四關,有破巢斬關、通經化瘀之功。該組配穴能行樞紐升降之作用,使熱者清之,濕者利之,滯者通之,清中有補,虛實皆宜。腎氣充盛則肝脾調和,濕化瘀去,氣血通暢,脂肪肝可愈。
◇其他類似方法
近年來,由傳統的針灸方法又派生出很多類似的療法,如內服外治、紅外線照射、穴位治療儀等。這方麵的療法和器械多而雜,建議讀者謹慎選用,或至少向專業的中醫師谘詢後再采用。
據《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誌》2002年第5期報道,劉玉等應用內服外治法治療脂肪肝療效滿意,外敷方藥主要成分:生大黃10克,熟大黃10克,生梔子30克,吳茱萸30克,白芥子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延胡索15克,豬牙皂15克。粉碎研末,混勻過80目篩,每次取50克加食醋適量製成藥膏外敷肝區,外用紅外線照射,每次2小時,每周2次。
據《ACMP.August》2002年第4期報道,選用河南省某單位生產的CDY肝病治療儀,並透入藥物大黃、蒲黃、薑黃各50克,濃煎,用紗布浸透,並放少許高濃度鹽水,治療脂肪肝有一定效果。另據《江西中醫藥雜誌》報道采用北京某企業生產的HD肝病治療儀,透入藥物由澤瀉、丹參、大黃等中藥煎水而成,穴位選用肝俞、期門、膽俞、章門等,治療脂肪肝有一定效果。
◇針灸的注意事項及人體主要穴位圖
1.脂肪肝的針灸治療,隻是綜合治療的一部分,必須同時控製飲食,加強鍛煉,並使大便通暢等。
2.脂肪肝針灸治療的效果可能在1~2個療程之後才出現,所以患者要有堅持治療的思想準備,不要半途而廢。
3.對於重症脂肪肝患者,或合並其他較重肝病,特別是凝血機製障礙患者,針灸治療要非常慎重。
4.耳針或耳壓治療時,要注意消毒,以防感染;一旦發生感染,應立刻停止施治,並進行局部對症消毒處理。
◎氣功
氣功療法是以調心、調氣、調息為三大要素的內向性運動方式,它能增強人體精神駕馭形體的能力,增強人體固有的功能,激發和強化人的潛在功能,以達到身心高度統一和相對平衡,是我國醫學遺產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醫學保健方法。
中醫認為,練氣功具有疏通經絡、調整陰陽、協調髒腑功能、調節內分泌和代謝功能等作用。關於氣功治療肝病,古醫書中早有記載:南北朝的《養性延年錄》中有“肝髒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嗬氣出之”的記載;唐代《千金方》中也有“肝病者用大嗬三十遍,細嗬十遍”的記載。中醫認為,元氣為人體原動力之氣,它根生於兩腎之間,故認為腎為元氣之根。在正常情況下,人的元氣是從飲食和呼吸中得到並不斷的補充。慢性肝病患者,由於長期納呆氣滯,便影響了元氣的補充,使元氣逐漸衰竭,從而使身體虛弱,加重了病情。通過氣功治療,調補了肝脾,增加了消化吸收功能,使元氣重新得到補充,增加了人體的活力。
氣功可分為靜功和動功兩大類,無論練靜功還是動功,都離不開調身、調息、調心三個要素,而各種不同的功法,也隻不過對調身、調息、調心的具體要求不同、側重程度不同而已。調身又稱調形,它是指調整身體姿勢,使其放鬆、舒適,為調心、調息打下基礎。調息又稱吐納,它是練功時的主要環節之一,是指主動的調整和控製呼吸及體內之氣,是對呼吸和內氣進行鍛煉。調心又稱練意,是氣功鍛煉的核心,它是指練功中要求自己的思想、情緒、意識等活動逐漸安靜下來,以排除雜念,使精神進入一種入靜、虛空、輕鬆愉快的境界。在調身、調息、調心三者之中,意念是統帥、是主導,如果意念不能集中,則呼吸鍛煉和姿勢調整也都是空的;呼吸是重要環節,以意領氣,意氣相隨,使調息和調心密切結合;姿勢則是基礎,正確的姿勢,可為調息和調心創造良好的條件。所以,在氣功鍛煉中,調身、調息、調心三個要素,是不可分割、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一個整體。
脂肪肝等慢性肝病患者,適合於做放鬆功、龍遊功、太極神功等,(本節各功法參考魯健敏主編《脂肪肝的自然療法》,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年出版)還可選用大雁功、智能氣功等功法。練功中的注意事項如下:
(1)要正確認識氣功,要明確練功的目的,要充分發揮和調動患者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練功時心情要舒暢,情緒要穩定,要有信心、決心和恒心,要循序漸進地、認真地進行鍛煉。
(2)要選擇空氣新鮮、環境寧靜的地方練功。冬季要避免冷風吹襲,夏季要避免烈日照射。
(3)練功前寬衣鬆帶,並於20分鍾前停止較劇烈的體力和腦力活動,以保持心情平靜和肌肉放鬆,同時要排除大小便,過勞、過飽、過饑時,均不宜練功。
(4)練功時要盡量避免外界幹擾,以便取得最佳效果。練功結束時,不可突然停功,要強調做好收功、擦麵、揉腿等整理活動,然後再緩緩結束。
(5)根據病情,在練氣功的同時,可配合其他自然療法等,以增強療效。
◇太極內功
太極內功,是一套動靜配合、剛柔相濟的完整功法,適用於各種肝病患者鍛煉,其操作方法及要求如下:
1.姿勢太極內功的姿勢分三類,其中靜練式適用於治療疾病與保健,它又分為仰臥勢、靠勢、坐勢和站勢四種,現分別介紹如下,①仰臥勢:平身仰臥於床上,兩腿伸直並攏,雙足跟相靠,兩足尖自然分開成八字形;兩上肢自然放於身體兩側,兩手心向下平貼於床上或手心向上;全身關節、肌肉放鬆。②靠勢:可分為靠臥勢和靠坐勢兩種:其中靠臥勢是在仰臥勢的基礎上,枕頭要高,背下墊起35~45厘米,成坡形。身體自然放鬆,手放於身體兩側,下肢自然伸直。兩眼輕閉內視,或微露一線之光;而靠坐勢,與平時在躺椅上所呈現的姿勢相同。③坐姿:與前內養功的坐姿的坐式相同,即患者端坐在椅上,頭微前傾,軀幹端正,含胸拔背;鬆肩垂肘,十指伸開,掌心向下,輕放於大腿膝上,兩腿平行分開,與肩同寬,小腿與地麵垂直,膝關節屈曲呈90°。④站姿;為太極內功的基礎功,操作與太極拳預備式相同。
2.意守法太極內功的意守法有七種,下麵介紹其中的五種。①意守湧泉法:練功開始呼氣時,以意領氣,從會陰慢慢降到大腿、膝關節、小腿、腳心湧泉穴。②意守命門法:練功開始,以意領氣,從腳心湧泉穴開始,配合吸氣,經小腿、膝關節、大腿,到會陰合而為一,上達後丹田命門穴處,稍停頓後,再以領氣下降到腳心湧泉穴。以此周而複始,久練後,可使命門充實。③意守關元法:此意守關元法隻要是配合呼吸充實帶脈,不固定意守前丹田部位(及關元穴處)。配合呼吸,由丹田把氣吐出,吸氣時再把氣引向丹田,使小腹充實。④命門連線意守法:開始可采臥勢、靠勢或坐勢,配合深呼氣,以意領氣,使氣從命門下至會陰,由會陰分兩線經兩大腿、膝關節、小腿到湧泉穴,然後稍停頓,再配合吸氣,以意領氣,使氣從湧泉原路返回會陰,合而為一後到命門,周而複始。⑤意守解溪:練功開始,取仰臥、靠臥式,以一隻腳搭於另一隻腳腳背上,壓住其上的解溪穴,呼吸時使氣下沉到解溪穴或湧泉穴。
3.呼吸法太極內功共有七種呼吸法,下麵介紹其中四種。①自然呼吸法:適用於初期練功者或初期階段第一步練功者,采用平時自然呼吸,逐漸達到緩慢、均勻、細長,並由胸或呼吸逐漸引導轉變為腹式呼吸。②導引運氣發:適用於初級階段第二部練功者,練功開始,口對會陰細長吐氣,隨著吐氣身體慢慢下降,降到兩腿發酸為度,此時用意引導氣由腳心經小腿、膝關節、會陰達命門。呼吸時,再由命門經會陰降到大腿、膝關節、小腿,達腳心。如此周而複始,使氣運行。③抓閉呼吸法:適用於中級階段練功者,其操作方法是,采取站勢繼導引運氣之後,呼氣時將氣意引到腳心,至此始停頓,停頓後在進行吸氣,以意帶動氣慢慢上提,經小腿、膝關節、大腿、會陰、尾閭至命門。此時,隨吸氣兩手用力抓緊,兩腳十趾抓地不放,舌尖輕貼於上齒與齒齦之間,隨呼氣再將氣慢慢以意下引按原路達腳心,隨即手、足及全身放鬆,以意配合呼吸,隨即手、足及全身放鬆。如此,周而複始地進行。④沉氣呼吸法:此法其姿勢配合比較隨意,各種姿勢均可采用,以靠坐、靠臥最為適宜。全身放鬆,以意配合呼氣,不注意呼氣。呼氣開始,以意引導由命門下降,降到會陰、大腿、膝關節、小腿、湧泉穴。久練後,會感到呼吸時,氣由命門下沉到腳心,並能產生一股熱流。必須注意,沉氣呼吸法,不管吸氣,隻注意呼氣,並任其自然。
◇放鬆功
由上海氣功療養所創編的“放鬆功”,適用於初學,精神緊張的脂肪肝等肝病患者鍛煉,其操作步驟如下:
1.姿勢一般初學氣功者,可采用仰臥或靠坐。
2.呼吸一般可采用自然呼吸,也可呼吸與默念結合(即吸氣時注意部位,呼氣時默念“鬆”)。
3.功法操作一般多采用三線放鬆法。①第一條線:頭部兩側→頸部兩側→肩部→上臂→肘關節→前臂→腰關節→兩手→十指。②第二條線:麵部→頸部→胸部→腹部→兩大腿→膝關節→兩小腿→兩腳→十趾。③第三條線:後腦部→後頸部→背部→腰部→兩大腿後麵→兩膝窩→兩小腿→兩腳→兩腳底。功法操作時,先注意一個部位,然後默念“鬆”,再注意下一個部位,再默念“鬆”,從第一條線開始,待放完第一條線後,放第二條線,依次放第三條線。每放完一條線,在一定部分即止息點輕輕意念一下,用時1~2分鍾。第一條線的止息點是中指,第二條線的止息點為趾,第三條線的止息點是前腳心。當放完三條線一個循環後,再把注意力集中臍部,輕輕意念一下,以保持靜態,需要3~4分鍾。每次練功一般可做2~3個循環,安靜一下,然後收功。
4.注意事項①默念“鬆”字不出聲,快慢輕重掌握適當。②如果在放鬆過程中,自我感覺某些部位還沒有放鬆下來也不要緊,一般可任其自然,依次可繼續放鬆下麵的部位。③一般將“鬆”屬陰,以瀉為主;注意部位、止息點屬陽,以補為主。對此,應注意區別對待。
◇龍遊功
龍遊功的操作方法及要求如下:
1.預備勢雙腿內側緊貼,兩腳並攏踝骨相靠;兩手五指並攏,置於體側自然下垂;收下頦,麵帶微笑,意想青春。
2.起勢上臂夾緊,屈肘全掌於胸前;合掌向左側倒,右掌在上、左掌在下,右肘抬起,上體向左側傾,臀部右擺;全掌之雙手向左上方伸出,經頭頂朝右側畫圓在胸前;變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指向前;與雙手畫圓的同時,臀部由右向左擺,再由左擺回到正中位置,並微屈膝、屈髖,使身體重心有所降低。此時雙手已畫了第一個圓。接著,雙手向左側下方畫半圓至腹前正中位置,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五指向前;與此同時,臀部向右擺動,再從右擺回至正中位置,繼續屈膝、屈髖,使身體重心較前又有所下降,完成第二個向下畫半圓。兩手繼續向右側下方畫半圓至腿前正中位置,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手指向前;同時,臀部又向左側擺,再從左回擺至正中位置,身體重心第三次降至半蹲的最低位置,完成向下畫第三個半圓。接上式,兩手合掌向左側上方畫半圓至腹前,繼續保持左手在上的姿勢;同時,臀部向右擺,再從右回擺至正中位置,身體重心重新升高,完成向上畫第二個半圓。兩手繼續向右側上方畫半圓至胸前,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指向前;同時,臀部向左側擺,再從左回擺至正中位置,身體重心繼續升高成直立,完成向上畫第三個半圓。最後,回複至起勢動作。至此,全部完成一遍做功動作,雙手合掌從上至下共畫三個連續的圓,臀部從右至左來回擺動六次。照此,每次可連續重複做4遍,每次可做1~2次。
3.收勢合掌雙手畫完三個圓,回到胸前,繼續向左上方畫半圓,運至頭頂正上方,然後垂直下落至胸前,雙手自然放下,收勢完畢。
練此功時,注意雙手畫圓要準確,勿走捷徑,腿、髖隨手掌畫圓要上、下屈伸,臀部移動要掌握重心的高低。初學者,腰部擺動要小,以防扭傷;通過不斷練習,待腰部力量加強後,手臂畫圓範圍可以加大。練功時,身體重心向前移,使其置於腳掌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