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百世龔自珍 1(1 / 3)

一、少年哀樂

杭州足我國東南沿海的一顆明珠,許多曆史文化名人都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今天,我們漫步在景色秀麗的西子湖畔,就會依次看到嶽飛廟,於謙、張蒼水墓,以及蘇東坡、章太炎紀念館等,這些勝跡都依山傍水,氣象開闊。而在城東一條名叫馬坡巷的深巷中,有一座具有江南風格的清代庭園,小橋回廊,假山水榭,環境幽雅,別具特色。高高的粉牆外鐫刻著幾個大字:"龔自珍紀念館"。1792年8月22日(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日)午時,我國近代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就誕生在這裏。

龔家祖先原為北方人氏。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前後,隨同宋王朝南遷,先住餘姚,後移杭州。到自珍這二代,龔家已在杭州住了好幾百年。自珍的高祖龔茂城、曾祖龔斌都沒有做過官,但人品學問很受當地人推崇,龔斌還著有詩集《有不能草》。自珍的祖父這一代共有兄弟五人:敬身、澡身、褆身、理身、治身。前三人齊各,被稱為"東城三龔"。敬身名義上是自珍的祖父,實際上是自珍父親麗正的伯父。因為敬身沒有兒子,提身卻有好幾個子女,便將次子麗正過繼給他。龔敬身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中進士,曆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等,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出任雲南楚雄知府。在楚雄4年多,他改革陋規,減輕百姓負擔,杜絕送禮,平反冤獄,很受當地民眾愛戴。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升為迤南兵備道,恰逢父親龔斌去世,辭官回家守喪,從此不再出仕,種植花木自娛以終,著有《桂隱山房遺稿》。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提身也以舉人身份選為內閣中書,派在軍機處任職。當時敬身還在京,兄弟倆同官同居,對床風雨,手足情深。敬身為富勤謹,褆身天資穎敏,一時被京中人稱為"二龔"。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褆身隨皇帝車駕到熱河(即承德避暑山莊),不幸感病,回京後一個多月就去世了,著有《吟臞山房詩集》。不久,褆身的一妻一妾也相繼病故,除幼年過繼給敬身的麗正外,他們還留下四男二女。幼子守正為遺腹子,還是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敬身把六個遺孤收在身邊,後來又帶到雲南任所,對他們悉心撫養教育,完全與嗣子麗正一樣。

龔麗正過繼給敬身後,就成了龔氏家族的長房長子。他1795年(乾隆六十年)中舉,次年中進士,任禮部主事,升員外郎、郎中,並考為軍機處章京。1812年(嘉慶十七年)出任徽州(今屬安徽)知府,嘉慶二十年升蘇鬆太兵備道,官至署江蘇按察使,1827年(道光七年)因病辭官回家。麗正自幼勤奮攻讀,他的妻子段馴是當時著名語言文字學家段玉裁的女兒,麗正曾隨嶽父學習,著有《國語補注》、《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

總之,這是一個世代讀書做官的書香門第,從自珍的祖父這一輩起,龔家更是日益興旺,成為杭州有名的名門望族。如今,龔麗正的長子出世了,他是整個龔家的長房長孫,合家歡喜自不待說。惟一的遺憾是祖母陳老夫人兩個多月前去世了,沒有看到孫子的出生。但祖父還健在,這一坐落在馬坡巷的房子,就是祖父五年前辭官回裏時購置的。大人們對這個孩子格外珍視,先取了個奶名叫"阿珍",學名題作"自暹"。至20歲時,父親才正式給他定名叫"自珍"。

母親段馴是自珍的第一位啟蒙老師。封建時代的女子往往被剝奪讀書的權利,自幼隻準學一些烹飪、縫補之類的"女紅"。然而段玉裁是個通情達理的學者,他讓女兒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還與男子一樣取了一個字號叫"淑齋"。她擅長作詩,曾留下詩集《綠華詠榭詩草》。自珍還隻有二三歲時,她就經常抱在懷裏教他識字,稍大一點即開始教他誦讀詩文。每天晚上,母親臥房的書桌收拾得一塵不染,上麵擺著一方硯台,幾支毛筆,旁邊還睡著一隻溫順的貓咪。在明亮的燈光下,母親秀美的麵容充滿慈愛,她柔和清亮的聲音伴隨前人優美的詩句,像涓涓清泉流進自珍幼小的心田。詩文中的內容自珍還似懂非懂,但他天資聰穎,悟性特別好,前人的詩句往往令他神馳遐想。母親、姑姑和奶媽看到他盯著燈光若有所思的模樣,都忍不住會心一笑,不去驚動他。他後來還回憶這時的情景道:"猛憶兒時心力異,一燈紅接混茫前。"

與自珍一起學習的還有妹妹自璋。也許是出於自己的愛好,母親特別挑了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的詩和方舟、宋大樽兩位清代古文家的散文給他們作教材。自珍32歲時作《三別好詩》,詩前小序說:我最喜歡這三位作家的作品,明知他們不是古代作家中成就最高的,但還是從小就喜歡,長大以後更喜歡,就因為這些是母親教給自己的。他讚美方文"高吟肺腑走風雷","卻有江濤動地來";把宋文比作"泠然水瑟鳴",並說吳詩經母親一字一句帶自己誦讀過,所以"尤纏綿於心"。壯年以後離家遠遊,每一吟誦這些詩句,就宛然回到了幼年依偎在母親膝下的時光。

聰明的孩子往往早熟,甚至有些多愁善感。從幾歲時開始,每當夕陽西下,深巷裏傳來賣麥芽糖的人吹的簫聲,自珍就會莫名其妙地發呆,接著便躁動不安,無端啼哭。隻有母親知道這是受簫聲感染所致,忙抱他躺下,用被子蒙住他的頭,輕輕拍打安撫他入睡。但到深更半夜,他又會從夢中驚醒,投進母親懷中。可就是這個聞簫聲而病的孩子,自己卻不知不覺迷上了吹笛。當時他家另有一棟小樓在西湖畔,掩映在濃密的樹林深處,樓下就是六橋相連的蘇堤。每當清晨或黃昏,從堤上走過的人們常望見樓上有個眉清目秀的少年,穿一領淡黃衫,梳著雙丫髻,正倚欄吹笛,歌唱蘇東坡的《洞仙歌》詞:"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清脆稚嫩的歌聲追逐著滿湖碧波,觀者無不歎為奇異。許多年後,兩位當年曾親見他倚樓吹笛的前輩畫了一幅《湖樓吹笛圖》,並題《水仙子》詞一首,贈他留作紀念。

自珍9歲那年,祖父龔敬身去世,父親從北京趕回料理喪事,並按當時慣例在家守喪兩年多。父親返京複任,自珍與母親一同前往,租住在北京法源寺南。這時自珍已經11歲,為對他進行嚴格係統教育,父親請了一位叫宋璠的家庭教師。宋璠,浙江建德人,是個拔貢生。宋先生年紀很輕,但學識淵博,為人正直。他對聰明的自珍十分喜愛,學習上則嚴格要求,一絲不苟。自珍從此要天天按時到私塾上課,不能總依偎在母親身旁了,但母親對他的關懷有增無減。每天放學回家,母親都要摸摸兒子的手,感覺有些涼,便連忙給他揉搓,並拿出早烤熟的香噴噴的芋頭、板栗給他吃。兒子一邊吃,一邊興奮地告訴母親老師今天又教了什麼。據他後來回憶,直到母親去世前,家事從不用他操心。每年除夕之夜,他往往點起兩支蠟燭,在瓶中插上數朵鮮花,以讀《漢書》守歲,通宵達旦。

像所有小孩一樣,自珍也愛玩耍。他和一起上學韻袁桐最要好,有時他們一起逃學跑進法源專,自珍便爬到佛像上,模仿佛像的姿勢。有時自珍獨自跑到法源寺的竹林裏,拿出喜愛的書大聲朗讀,四周一片寂靜,自己的聲音顯得格外響亮,自珍感到無拘無束,特別開心。正在這時,叔外公段玉立找來了。這位老人讀了一輩子書,卻沒考上什麼功名,晚年無依無靠,寄居在龔家,自珍見他來了,忙躲進竹林深處。老人用蒼老而慈愛的聲音喊道:"你別躲了,我看見你了。"自珍一聽,連忙再逃,老人跟在後麵追,一老一少圍著院子跑,引得寺裏的和尚都出來觀看,戲稱他們是"一猿一鶴"--老人的身村又高又瘦,背微微有些駝,走起路來老態龍鍾,樣子像隻鶴,而機靈的自珍則像隻調皮的猴子。

自珍雖然頑皮,學習可毫不馬虎。每天課餘時間,父親都要抄一篇《文選》中的文章讓他讀,他不用多久就背得滾瓜爛熟。他尤其喜歡讀屈原、陶淵明、李白等人的詩,賈誼、諸葛亮、柳宗元等人的文,以及《史記》、《漢書》等。還在8歲時,自珍讀到《登科錄》,上麵記載著每屆考中進士的人的姓名、籍貫、名次等。啟珍從此開始搜集曆次的《登科錄》,考證有關史實,小小年紀,就儼然是個小學問家了。12歲那年,他又在外祖父指導下開始學習《許氏說文部目》。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解說漢字的原始形體結構、讀音和字義的書,共收9000多個漢字,並首創按文字的形體及偏旁分部首的編排方法,分成90部。段玉裁是清代最著名的《說文解字》研究專家。自珍跟他學《說文解字》,真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了。自珍專心致誌下了一番功夫,為他將來的學術研究"以字說經、以經說字"打下了堅實基礎。

自珍13歲那年秋天,宋先生要去參加鄉試,臨行前給他留下兩道題目。一是作一篇《水仙花賦》,自珍運用擬人手法,把水仙花比作一位仙姿綽約的仙女,把它清雅高潔的外觀和品格寫得栩栩如生,初步表現了他的文學創作才華。自珍對這篇作品也很珍惜,後來將少年時的作品編成一集,即以這篇冠首。另一道題目是:古人說"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知"與"覺"何辨?自珍的回答是:"知,就事而言也;覺,就心而言也。知,有形者也;覺,無形者也……。"全文總共二三百字,把"知"與"覺"的區別辨得清清楚楚,又顯示出他善於思考的天賦。宋先生這次考中了舉人,喜氣洋洋趕回來,見了自珍的文章,更加高興。他在上麵批道;"行間酸辣",意思是誇獎自珍文字老練,論述淋漓痛快。

14歲這年,自珍又對曆代官製產生興趣。後來他寫成了《漢宮損益》上、下篇、《百王易從論》一篇,為自己終於完成少年時的誌願而感到寬慰。16歲時,他開始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編印的一套大型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收錄在此以前的中國古代典籍共3461種,79309卷。以紀昀為首的編纂人員就每種書的作者、流傳情況及內容得失等寫成一篇"提要",彙總在一起就成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自珍通過研讀這部書,對中國古代典籍的概況有了比較全麵係統的了解,從此他又開始研究版本目錄學,並獨自收集藏書。

19歲那年,也就是嘉慶十五年的秋天,自珍首次參加順天鄉試,隻中了副榜(相當於備取生)第28名。回來才得知,宋先生已在老家去世,年僅33歲。次年六月二日,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龔自珍獨坐書房,在書籍中翻出宋先生批改過的文章,看著那熟悉的筆跡,不禁"滿眼淒然",寫了一首《水調歌頭》詞,回憶師生相處及最後一次道別的情景。嘉慶二十一年,自珍又寫了《宋先生述》一文,記述宋先生的生平,寄托自己的思念。

以自身的天賦,加上特殊的家庭環境,龔自珍完全可以順順當當走一條當時人認為正規而通達的人生道路--做官致富,著書立說。可龔自珍最終沒有成為他祖父、父親那樣的官員,也沒有成為外祖父式的學者。這是因為時代不同了,國家在變,整個世界在變,撲入自珍眼簾和耳際的,是與他前輩的經曆有著許多區別的世態人情。

乾隆皇帝在位60年,讓位給兒子後還做了四年太上皇,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他先後出兵討平西北、西南發動叛亂的土司首領,抗擊外族入侵,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主權。對內鼓勵墾荒,延長新開墾土地免交賦稅的年限,使全國的耕地和人口都大大增加,所謂"康乾盛世"發展達到頂峰。及至晚年,他自號"十全老人",陶醉於文治武功,大肆鋪張浪費。又聽任奸臣和珅專權,政治日益腐敗。和珅原是一名普通皇宮侍衛,因善於逢迎獻媚受到乾隆皇帝寵信,從此平步青雲,官至大學士,封一等公,把持朝政達20年。嘉慶四年乾隆皇帝死後,他才受到彈刻,論罪賜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大小官吏紛紛貪贓枉法,營私舞弊,普通老百姓負擔日益加重,破產農民紛紛彙集到白蓮教、天理會、哥老會、天地會等秘密社團中,醞釀舉事。各地少數民族人民不堪忍受敲詐勒索,也紛紛舉起義旗。

正當清政府內憂日益加劇時,外患也接踵而來。17世紀中葉,沙俄勢力沿葉尼塞河上遊向東推進,逐漸占領貝加爾湖流域和黑龍江以北,並從這些地方南下侵擾中國北疆。

在東南沿海,18世紀中葉以後,經曆產業革命而成為西方第一強國的英國勢力逐漸向東方擴張,1757年占領印度,並逐漸取代荷蘭而執對華貿易的牛耳。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龔自珍出生那年,英國派使者馬嘎爾尼到熱河行宮覲見乾隆皇帝,提出開放寧波、天津口岸、留使者在北京"辦理貿易"等六項要求,被乾隆皇帝--駁回。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英政府又派阿美士德出使中國,結果連皇帝的麵也沒見著。公開交涉不成,英商便大肆走私。他們發現鴉片在中國有銷路,便向中國大量傾銷鴉片,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迅速從外貿順差變為逆差,同時使中國國民的身心受到嚴重毒害。清政府鑒於財政危機,屢次頒令禁止販運鴉片,但英方不予理會,反而進行武力走私。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鴉片戰爭的爆發已不可避免。

總之,龔自珍所處的時代,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急遽走向衰落的時代。

杭州足我國東南沿海的一顆明珠,許多曆史文化名人都在這裏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今天,我們漫步在景色秀麗的西子湖畔,就會依次看到嶽飛廟,於謙、張蒼水墓,以及蘇東坡、章太炎紀念館等,這些勝跡都依山傍水,氣象開闊。而在城東一條名叫馬坡巷的深巷中,有一座具有江南風格的清代庭園,小橋回廊,假山水榭,環境幽雅,別具特色。高高的粉牆外鐫刻著幾個大字:"龔自珍紀念館"。1792年8月22日(乾隆五十七年七月初五日)午時,我國近代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就誕生在這裏。

龔家祖先原為北方人氏。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前後,隨同宋王朝南遷,先住餘姚,後移杭州。到自珍這二代,龔家已在杭州住了好幾百年。自珍的高祖龔茂城、曾祖龔斌都沒有做過官,但人品學問很受當地人推崇,龔斌還著有詩集《有不能草》。自珍的祖父這一代共有兄弟五人:敬身、澡身、褆身、理身、治身。前三人齊各,被稱為"東城三龔"。敬身名義上是自珍的祖父,實際上是自珍父親麗正的伯父。因為敬身沒有兒子,提身卻有好幾個子女,便將次子麗正過繼給他。龔敬身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中進士,曆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等,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出任雲南楚雄知府。在楚雄4年多,他改革陋規,減輕百姓負擔,杜絕送禮,平反冤獄,很受當地民眾愛戴。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升為迤南兵備道,恰逢父親龔斌去世,辭官回家守喪,從此不再出仕,種植花木自娛以終,著有《桂隱山房遺稿》。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提身也以舉人身份選為內閣中書,派在軍機處任職。當時敬身還在京,兄弟倆同官同居,對床風雨,手足情深。敬身為富勤謹,褆身天資穎敏,一時被京中人稱為"二龔"。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褆身隨皇帝車駕到熱河(即承德避暑山莊),不幸感病,回京後一個多月就去世了,著有《吟臞山房詩集》。不久,褆身的一妻一妾也相繼病故,除幼年過繼給敬身的麗正外,他們還留下四男二女。幼子守正為遺腹子,還是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敬身把六個遺孤收在身邊,後來又帶到雲南任所,對他們悉心撫養教育,完全與嗣子麗正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