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非韓》
本篇是對古代法家韓非的批判。王充認為治國之道應當"文武張設",道德和武力並用。隻修德而不講求武力則必如偃王的行仁義而亡。隻講武力而不務仁義,必有無德之患。二者不可偏廢。
30.《刺孟》
本篇是對孟軻的批判。孟軻,被稱為儒家"亞聖"。王充如《問孔》裏一樣地列舉孟軻言行中自相矛盾之處好多條。
31.《談天》
戰國有鄒衍號"談天衍",講瀛海神州的事,王充把講地形的這篇也稱作《談天篇》,並直接引用鄒衍的話。
32.《說日》
這篇實際上把天上各種自然現象,試加科學地說明。例如:關於四季中每天日長夜短的變化,和日月星辰的運轉等現象。其中特別是"雨從地發"的道理,"雲"和"雨"的關係等問題,完全符合科學。
33.《答佞》
本篇論佞人之辨別及其特點。
34.《程材》
論材能、行操。認為文吏(法律之吏)和儒生各有短長。
35.《量知》
本篇論儒生的知識學問勝過文吏。
36.《謝短》
謝同敘,說明儒生、文吏各有所短。
37.《效力》
論文的才能高下之別。
38.《別通》
辨別通人。本篇說"夫富人不如儒生,德生不如通人"。又說"故夫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
39.《超奇》
文人鴻儒高過通人,超而又超謂之"超奇"。
40.《狀留》
論賢儒常在卑位,往往稽留難進的原因。認為"賢偶遲留,皆有狀故,狀故雲何?學多道重,為身累也"。
41.《寒溫》
批判天氣寒溫與太君行動和政治相應這種天人感應說的虛妄。認為"寒溫天地節氣,非人所為"。
42.《譴告》
駁斥天用災異譴告人君的謬說。從唯物主義的天道無為觀點批判天道有為,以天為有意誌的人格神的目的論。
43.《變動》
駁斥人的行為和政治能感動天的虛妄。王充認為"天能動物,物焉能動天"、"人不能動地,亦不能動天"。
44.《招致》
此篇今已遺失。
45.《明雩》
王充認為人的行動不能感動天,天也不隨行而應人。因此斷定雩祭不能致雨,雩祭者,為政治慰民之望也。
46.《順鼓》
駁大水用鼓攻之,以陽責陽的謬說。
47.《亂龍》
王充相信真龍能致雨,這是自然科學的局限性。
48.《遭虎》
駁斥虎食人應吏奸的謬說。
49.《商蟲》
本篇駁貪擾產生蝗蟲的謬說。
50.《講瑞》
本篇認為符瑞本無一定,其實難知。隻應當以政治之得失,君主之明闇加以檢驗。
51.《指瑞》
"天地之間常有吉凶,吉凶之物來至,自當與吉凶之人相逢遇"。認為瑞為和氣所生,本屬自然,至與太平聖王相應乃是逢遇,並非有所感應。
52.《是應》
本篇是說瑞應要根據實事來定,而不貴虛妄不實之言。
53.《治期》
本篇在闡發國之治亂在命不在政的宗旨。治亂有期,皆天命所定,與人力無關。
54.《自然》
論天地萬物都是氣所構成,自然而生。天地本身是自然無為的,從而駁斥了天能以災異譴告人的虛妄。
55.《感類》
認為迅雷風烈必變,並非天以雷雨譴告人。
56.《齊世》
"齊世"是說今世之隆,與古相齊。從而批判了"高古而下今,貴所聞而賤所見"的"世俗之性"。批判了儒家厚古薄今的謬論。
57.《宣漢》
本篇意在宣揚漢德。
58.《恢國》
"恢論漢國,在百代之上,審矣。"為本篇宗旨。
59.《驗符》
本篇陳漢代符瑞之驗,認為"天道自然,厥應偶合"。論點與《吉驗》相同。
60.《須頌》
本篇稱頌漢德。
61.《佚文》
從六藝佚文,古文經傳之發現,談到《論衡》造作之宗旨。
62.《論死》
本篇以唯物主義觀點,論證了精神不能脫離人體而存在。人死則精神消亡,無知、不能言語,不為鬼,不能害人。
63.《死偽》
本篇駁斥曆史上一切有鬼的傳說,證明人死不能為鬼,且死後無知。
64.《紀妖》
由於自然科學知識水平的低下,使唯物主義者的王充麵臨好些疑難的問題不能解決。但王充堅持了唯物主義原則,認為"妖異"並非奇怪的精靈,而是把它還原為自然現象。
65.《訂鬼》
王充認為人死不為鬼。鬼乃起於人之錯覺或病中的幻覺。但由於自然科學知識的局限,使他對好些現象還不能夠解釋。
66.《言毒》
本篇論太陽、烈火及蝮、蛇、蜂蠍之毒,而讒夫之口,也有毒氣。他說"君子不畏虎,獨畏讒夫之四,讒夫之口為毒大矣"。
67.《薄葬》
本篇揭露了儒家以死者無知而又主厚葬及墨家主薄葬而又右鬼的矛盾。王充最後提出人死無知故為薄葬的正確見解。
68.《四諱》
本篇批判世俗忌諱的迷信。認為對世俗、忌諱應分別對待。
69.《時(訁間)》
(訁間)同諫。批判太歲、時忌、月忌的迷信。
70.《譏日》
批判擇時日定吉凶的迷信。
71.《卜筮》
本篇是對卜筮的批判。認為卜筮兆數之吉凶,不過是與吉凶之人逢遇巧合,從無意識的逢遇說立論,而否定了卜筮為神靈意誌表現的目的論說法。
72.《辨崇》
王充認為人的生死有自然之命,這是客觀的必然規律。從而駁斥了一切歲月吉凶,各種占卜射禍祟等一切迷信的虛妄。
73.《難歲》
本篇是批判觸犯太歲說的迷信。
74.《詰術》
批判迷信住宅吉凶及吹律定姓等五行家的謬說。
75.《解除》
批判認為禳解可以消除凶災的迷信。
76.《祀義》
說明祭祀之義在主人自盡其恩勤而已。死人無知,不能飲食,祭不祭也都不能禍福人。一切祭祀迷信之說,不攻自破。
77.《祭意》
本篇主旨同上篇同。所討論的是祭天地、山川、五祀的意義。
78.《知實》
本篇和下麵《知實》都屬於王充哲學中的認識論。批判了聖人不學而知過去未來的虛妄。他強調認識不能離開感覺和思維。
79.《實知》
本篇緊承上篇,論聖人不能神而先知。篇中舉出十四例,證明孔丘不能先知。站在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立場,批駁了先驗論的認識論。
80.《定賢》
本篇論賢者不能以他的地位富貴而定,批判了世俗所謂賢的各種錯誤標準。
81.《正說》
駁正漢世俗儒不明經學源流,一知半解任意附會的妄說。
82.《書解》
本篇論述文儒高於世儒;諸子書可正經傳之失誤。王充生於東漢經學極盛時代,但不迷信經傳,保持比較清醒的頭腦。
83.《案書》
本篇是批評諸書得失,主旨在案實評論,反對貴古而賤今。
84.《對作》
本篇為《論衡》全書之敘,敘述《論衡》造作之旨。
85.《自紀》
本篇為王充最後一篇著作,為王充自傳,也是他全部著作的總敘。
《論衡》是東漢時代學術界唯心思潮的對立麵,盡管書中還有種種模糊或錯誤的觀點,但其中的唯物主義思想、畢竟打中了"俗儒"們的要害,因此被視為"異端"。王充的思想學說,在東漢一代沒能廣泛傳播,不過《論衡》一書已在民間被秘密傳誦。到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論衡》開始傳聞於世,王充的思想逐漸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並且給後代的思想家們以積極的影響。
(三)《問孔》《刺孟》疑賢聖
經過漢武帝以後的一百多年的官方提倡,尊崇孔子和儒家學派。特別是臨近王充的晚年,東漢章帝親自在漢宮白虎觀召集大規模、長時間的會議,宣揚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利用宗教迷信預言之類來欺騙迷惑人民群眾,維護他的統治。王充用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的思想,高舉"疾虛妄"、"求實誠"的大旗,寫出了著名的《問孔》和《刺孟》,明確而尖銳地批判了唯心主義神學的"無人感應"的理論。
董仲舒繼承了孔子學說,吸收陰陽家、道家的思想,自成一套體係,認為人世間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權的統治,都是上天的安排。進行"天人感應"的說教,為"王權神授"製造理論根據。王充則認為"天"是自然界,根據當時天文學的成就,說明了他們了解的天的性質。宗教神學所講的有人格意誌的天也好,唯心主義哲學所講的有目的、有意識、有道德屬性的天也好,都是不存在的。王充列出了孔子言論有六十條。其中,二十一條是有關天地鬼神的。《問孔》批判了《論語·雍也》的一條記載:孔子去和衛靈公的夫人南子相見,子路很不滿意。孔子發誓說:我要是幹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天都不容我,叫我死!對孔子的指天發誓,王充毫不留情地加以揭露,指出:孔子用詛咒發誓來為自己辯解,這完全是徒勞的。人世間隻有雷電擊死人、火燒死人、水淹死人、房屋倒了壓死人,還沒有過什麼天不容人而把人弄死的。拿沒有的事情詛咒發誓,子路哪裏會相信你呢?另外,對於《論語·顏淵》裏記載的孔子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思想,王充在《問孔》裏也給予了尖銳的批判。質問說:孔子一會兒說人能不能高貴要靠天命,一會兒說人並沒有高貴命而靠自己的本領多次發了財,這不是自相矛盾了嗎?而且,如果孔子真的認為富貴決定於天命,為什麼要周遊列國,想做官,求富貴,這豈不是言行不一了嗎?王充這種敢於否定"天命"的思想在《論衡》和《自然》、《物勢》等篇章裏,也有相當深刻的闡述,加上他在《論死》等篇章裏對於鬼神和靈魂不死的否定,有力地批判了宗教神學的兩個理論支柱,即:天有知有為;鬼有知能害人。王充的這些思想,戳穿了董仲舒之流鼓吹的"天人感應"的欺騙性。
董仲舒繼承了孔子的先驗論,把人性分為上、中、下三種。對此,在《問孔》中,王充明確指出:"聖人未必受命"。這一思想,在《實知》、《知實》、《率性》、《程材》等篇章中還有詳盡的發揮。王充認為,人的知識、聰明才能,不是"天賦"的,隻能通過後天的不斷實踐才能獲得。這就是唯物主義的反映論。
孟軻大力宣揚君子隻好講義,不好講利。王充在《刺孟》中反駁說,你孟軻不是就接受過宋王送的七十鎰(一鎰等於二十四兩)金子和薛君送的五十鎰金子嗎?
四)駁斥天意定無神
代表漢王朝的統治階級思想的董仲舒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也包括人類社會,都是"天神"有意識地安排和創造的。天,是一個有人格、有意誌、有無上權力的"神"。一切萬物都由"天誌"、"天意"來安排,人類社會秩序,也是如此。經過董仲舒改造過的儒家處於一尊地位,成為漢代封建專製主義統治的重要思想支柱。這時的儒家,已經不再象先秦那樣,主張"民為貴、君為輕",反對君權的絕對化,而是轉為宣揚"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三綱",推崇皇權。為了進一步維護專製主義的封建製度,董仲舒把皇權神聖化,提出了所謂"天人感應"。按照這種說法,世上的皇帝是得到天意統治人民的,他能夠經常地得到上天的扶持,而鞏固其統治。當某某皇帝該繼位了,上天就降下"祥瑞"的事,如弄條白魚,讓它躍入王舟;讓王在打獵時捕獲一頭麒麟,或者讓所謂鳳鳥降臨等等,以表示支持。假若這個統治者把國家治理得不好,出了危急,上天就降下"災異",譴告他、警戒他,讓他注意。這樣,隻要皇帝能夠上"承天意而從事","知自省",就可以長治久安了。到了東漢時期,這種"天人感應"的怪論便發展成為"讖緯之學"。用神靈、寓言來牽強附會解釋儒家經典。成為統治者用來欺騙麻痹人民,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工具。一時間,順者可以加官進爵,反對者就被加上"非聖非法"的罪名,遭到貶官,甚至被殺頭的下場。到了東漢時期,讖緯之學竟然成為籠罩思想界的"官學"。
王充在《論衡》中首先揭露了這種論說的荒誕虛妄。他繼承和發揚了戰國末年荀況的唯物主義天道觀,把自然界的秩序和社會秩序區別開來,提出了他的"天體"和"元氣"的理論。
王充認為天是沒有意誌的自然物質。人所以有感覺、有意誌,是因為人有耳、目、口、鼻等感覺器官,天是沒有口、目之類的感覺器官的,因此天是沒有意誌,沒有感覺的。又說,人類之所以能製造工具等東西,因為有一雙手,天地沒有手,更沒有千萬隻手來創造萬物,因此,天是"自然無為"的。天和地一樣,都是由物質的元氣構成的。"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及其分離,輕者為天,濁者為地。"其他象日蝕、月蝕、下雨、雷擊等等,也都不過是一種自然界的必然現象,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因為天是自然界,所以它是沒有意誌的,也根本不會向統治者發出什麼預兆。王充舉出天沒有口、目的事實,進一步說明天不會有什麼欲望,對於人間決不會是"有為"的道理。為了徹底揭穿漢儒們的謊言,王充還利用非常辛辣的筆鋒反問道:"假如上天真的有意誌、有神靈,就應該降下一個'聖王'到人間來統治。那麼,為什麼又象現在這樣,隻降一個庸庸碌碌的皇帝,讓他'失道廢德',把社會弄亂,然後再降'災異'譴告他,這不是無事尋事,自找麻煩嗎?!"就這樣,"天人感應"、"讖緯之學"在王充的有力諷刺下,完全暴露了它們的自相矛盾之處和虛偽麵目,再也無處容身!
與駁斥天有意誌等神秘學說的同時,王充在《論衡》中,又從正麵對宇宙間萬千自然現象,做出唯物主義的解釋。他正確地指出,夏至、冬至、日蝕、月蝕這些自然現象,都是由於日、地、月的運轉所造成的。對於露、霜、雨、雪這些現象,王充也清楚地說明,它們並不是由什麼上天所決定的,而是由於地上的水氣"凍凝"造成的,先是有雲,雲多為雨,溫則為雨,寒則為雪。關於雷擊,王充更是親自做了考查,他說:"人為雷所殺,詢其身體,若燔灼之狀","臨其屍上聞火氣"。因此,他認為雷擊也決不是什麼天降懲罰,而是一種自然界的現象:"雷者,火也。"王充這些解釋,雖然有的地方還不能如現代的認識那樣科學,但是,它立足於物質的運動,體現了唯物主義的光輝立場。在一千多年前的那個對"天"充滿神秘主義理解的時代裏,王充這些思想,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為了駁斥漢儒們關於"妖異"等的迷信謊言,王充還對人的生死問題,做了科學的探討和解釋。他說:"世謂死人為鬼,有知,能害人。試以物類驗之,死人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為什麼?他說:"人,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為鬼,人死何能為鬼?""人之所以生者,精氣也,死而精氣滅。能為精氣者,血脈也,人死血脈竭。竭而精氣滅,滅而形體朽,朽而成灰土,何用為鬼!"在人、鬼這個問題上,王充同樣用唯物主義哲理,駁斥了那些唯心主義的迷信邪說。為了徹底揭穿"人死變鬼"的謬論,王充再次使用了有力反證法。他生動地說:自從有了人類以來,死了的人,"以億萬數計",可是現今活著的人卻遠遠不如死人多;假如真象有的人說的那樣,死人都成了鬼,那麼就會在道路上"一步一鬼","滿堂盈廷,填塞巷路"皆是鬼;這樣,哪裏還能夠再看得見人呢?!王充的質問,對於那些散布迷信思想的漢儒,真是一針見血,痛快淋漓!在《論衡》裏,他還進一步從認識論上,分析了"人死變鬼"邪說的根源。他說:"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人病則憂懼,憂懼則鬼出"。鬼是人主觀臆造出來的,甚至是病人生病中的一種心理變態表現,並不是什麼真實的存在。這就從根本上揭穿了鬼神說的唯心主義認識來源和特點,衝擊了這種迷信邪說的最後窩穴。
王充的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無神論,不但和當時的統治思想--唯心主義神學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而且,還創造性地繼承發展了荀況、桓譚等哲學思想,提出了"體、氣"的理論體係,王充的所謂"氣"和孟軻的"浩然之氣"完全不同,是指物質方麵而言的,漢代醫學書籍《內經》裏有"移精變氣論"、"生氣通天論"、"四氣調神論"等篇目,這些"氣"雖則是講人體醫療方麵的理論,但是,都是講的物質方麵的氣,把"氣"當作人們生理上變化的物質原因。王充提出的"氣",說法和它相近,而且把它的意義擴大到一切自然界,還指出"氣"的來源是天地之"體"運動而生。這在我國哲學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貢獻,對魏晉六朝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梁代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範縝的《神滅論》,高舉戰鬥的大旗,和當時統治階級所崇奉的佛教因果輪回思想作了出色的鬥爭。
但是,王充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無神論,還是樸素的,直觀的,它的主要的缺點是對"體、氣"的理論還沒有能夠作出徹底的科學解釋。也由於他不了解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現象的本質區別,所以他用"體、氣"的理論來解釋人的"性、命"的時候缺點更顯著。例如他反對有鬼神,但是又說:"所謂鬼神者,太陽之氣為之也。太陽之氣,天氣也.天能生人之體,故能象人之容。"這樣解釋,是完全錯誤的,反過來又肯定他自己所否定的東西。
在認識論方麵,王充批判了當時的神秘主義先驗論,堅持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董仲舒從他的"天人感應論"出發,極力宣揚"聖人天知"、"聖人生知"的神秘主義先驗論。以為隻有聖人才能"知天命鬼神",說孔丘的《春秋》能夠"體天之微"。讖緯之書,還捏造許多神話,來證明聖人是神,可以前知千載,後知萬代。比如說孔丘臨死的時候,遺下讖書,上邊寫著:"不知何一男子,自謂秦始皇,上我之堂,踞我之床,顛倒我衣裳,至沙丘而止。"以此證明孔丘可以後知萬世。比如說孔丘生下以後,不知道他祖宗是誰,於是吹律而知他是殷宋之後,以此證明孔丘可以前知千載。這種神秘主義的先驗論思想,在當時影響很大,對神化統治者、神化統治思想很有作用,"真命天子"、"超人觀"、"天才論"等等一直為後來剝削階級所崇奉和宣揚,作為欺蒙人民群眾的麻醉劑。
王充不但在理論上用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駁斥了唯心主義先驗論,還從一係列問題上批判了"孔子先知"說的虛妄。
《實知》和《知實》,是《論衡》中的第78篇和第79篇,是王充有關認識論的重要論文,是聲討儒家唯心論的先驗論的戰鬥檄文。
王充在《知實》一文中,列舉十六個例證,證明聖人並不能"神而先知"。例如:孔丘的母親死後,孔丘因為不知道他父親的墓在什麼地方,無法合葬,隻好把她埋在城外的路邊。如果孔丘是先知先覺,怎麼會連他父親的墓地都不知道呢?孔丘為宣傳他的主張,曾周遊列國,結果是四處碰壁。如果孔丘能夠"神而先知",他早就應該知道這種結果,為什麼還要去棲棲惶惶地亂跑呢?連當時他自己的事情都不知道,還談什麼"前知千歲,後知萬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