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神先師王充(1 / 3)

無神先師王充

(一)無神唯物時憑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縣)人,是東漢前期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文學理論家。

王充出生的那年,正值赤眉起義失敗,而在他死後的幾年,又揭開了東漢末年農民起義的序幕。王充的一生,正處於農民運動的低潮,也是東漢統治政權趨於相對穩定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一方麵東漢王朝為了鞏固新建的政權,"無人感應"等唯物主義神學思想,被宣揚得特別厲害;另一方麵,赤眉等農民起義的偉大影響依然深入人心,階級矛盾繼續發展。王充的出現,正是這一曆史時期的特定產物,反映了當時廣大小生產者的思想要求。

王充的原籍是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他的祖先因為立有軍功,被封為會稽陽亭,就遷居到會稽。可是不到一年就被削去了官職,在陽亭務農,直到他的祖父和父親。這時候正是西漢末年農民大起義的時代,王充的祖父因為打抱不平而得罪了豪門,於是攜老摯幼地又遷家到會稽錢塘(今浙江杭州西),因為失去了土地,"以賈貶為事",在那裏做買賣度日,家境已大不如前。可是,王充的父親王誦和伯父王蒙,在錢塘又和一家豪門結了怨,隻好再遷到上虞安身,王充就出生在上虞。王充一家的家境,到這時已經衰落,由一個破落的小貴族變成為小本經營的商人。王充自述他在上虞的生活情形是"貧無一畝庇身",貧窮到沒有一畝田可以庇身,卑賤到沒有鬥石的俸祿。

從王充《論衡·自紀篇》裏所自述的家世看來,他出生在農民家庭。西漢末年地主豪門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加緊對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壓迫和剝剝,使廣大人民失掉土地流離失所,王充一家的情況,正反映了當時小生產者艱難困苦的生活情形,也說明了王充的祖父王汛、伯父王蒙和父親王育在農民大起義中是與當地的豪門地主作過鬥爭的。

王充在《論衡·自紀篇》裏直言不諱地述說他的祖先是參加過反霸鬥爭丟失土地的貧賤農民,並以此自豪,當時就有人譏笑和諷刺他,"祖宗無淑懿之基,文墨無篇籍之遺"。王充卻反駁說,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涉,他也是一個出身"微踐"的農民,他的"帝王將相,寧有種乎?"這些話曾大大激發了當時廣大起義農民對秦王朝的鬥爭。王充的這種思想和鮮明的農民階級的立場,是受了西漢末年農民起義運動一定影響的。

在那時,知識分子階層有兩條可以通向統治階級的道路:一條是通過科舉製度,當時科舉"秀才"、"舉人"等的標準都是按照地主豪門的需要,以可以鞏固封建統治秩序為標準。但鄉裏推薦之權,操縱在豪門手裏。

另一條道路是把讖緯迷信之說與五經混同在一起,這是投當時統治階級之所好可以飛黃騰達的道路。漢武帝時,公孫弘因為講《春秋經》迎合了武帝,便從布衣官升到天子三公,封為平津侯。當時流行著"遺子滿簍金,不如教一經"之說。王充卻是讖緯之說的激烈反對者,他所作的《論衡》就是針對當時種種迷信讖緯之說痛加批判和責斥的。

漢代是大規模從事於封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建設的時代,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懂得對待被壓迫、被剝削階級,既要暴力,也要思想控製。

西漢武帝劉徹時代(公元前14o~前88年)"漢代孔子"董仲舒在他的《舉賢良對策》和《春秋繁露》中,把唯心主義神學從自然現一直貫徹到政治道德方麵,使它成為一個比較完善的思想體係,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董仲舒的學說,為劉徹所讚許和推行。

董仲舒首先提出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思想,把孔丘在《春秋》中的"大一統"思想加以改造和發展。孔丘的"大一統",原是在奴隸製將崩潰,奴隸主階級的政權已搖搖欲墜的時候提出來的,而董仲舒卻把它改造成為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政治理論。孔丘的"大一統",本來僅指周朝天子的奴隸主政權而言的,而董仲舒卻把它改造成為封建統治的意識形態方麵的理論。他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是為了實行封建地主階級的精神統治,建立封建地主階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絕對權威。

董仲舒所要求建立的"大一統"的思想,就是"天人感應"、"王權神授"、"聖人天知"等等一係列唯心主義神學思想。要求按"天神"的意誌來製定封建的"三綱"、"五常"的社會秩序,把神學的自然秩序和封建社會秩序緊密結合起來。他把自然的"天"解釋為有意誌、有作為的"神",認為自然界日月的運行,四季的更替,和國家的治亂,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壓迫和剝削,都是由於"天神"的意誌所安排,而且是永遠不變的。董仲舒認為:"天者,百神之君也"。"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生五穀以養人"。從這樣一個基本觀點出發,便提出"王權神授"的理論,他說:"天以天下予堯舜,堯舜受命於天而王天下。"也就是說天將天下給了堯舜,堯舜受命於天而稱王於天下。"受命之君,天意;所予也,"因為王權是天意所給予的,於是就有所謂"災異"、"譴告"和"祥瑞"。"災者,天之譴也;異者,滅之威也。"這就是說自然界的一切災異、祥瑞,都是"天神"的示意。董仲舒不但在理論上宣傳這一套,而且還用這理論精神來神化古書古事。例如,根據《漢書·五行誌》所載;《春秋》上記載有:"桓公十一年秋,宋大水"的話,董仲舒解釋說:"時魯、宋比年為乘丘、鄢都戰,百姓愁潔,陰氣盛,故二國俱水。"就是說,這次大水,是天神的"譴告"。漢儒說經,有很多是這樣的。

董仲舒還提出"人主立於生殺之位,與天共變化之勢。"從神學的觀點為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階級的血腥鎮壓製造理論根據。還根據"陽尊陰卑"的理論。建立起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的"三綱"。成為後來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思想基礎。還提出"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行而上學理論,為封建製度"立萬世之業"製造輿論,這種理論不但為漢王朝的封建統治階級所崇奉,而且還為以後的封建統治階級長期崇奉和宣揚。

董仲舒在"三綱六紀"之中,還特別強調"師道"的作用,因為在漢代"太學"、"學官"的製度裏,"師"是直接擔負起思想教育統治之責的人物。董仲舒提出建立以培養大地主、豪門貴族、官僚子弟為目的的"太學",提出建立以推選地主、貴族子弟為目的的科舉製度,都是為了實行其思想統治提供可靠的組織保證。董仲舒這一套完整的理論和措施,曾長期在封建社會裏存在和發展,阻礙社會曆史前進。

東漢景帝劉炟時代(76~88年),由劉炟親自主持的白虎觀討論會,基本上承襲了董仲舒的唯心主義神學的思想體係而加以補充發展。使它為漢王朝的統治階級利益服務這一點更加明顯和突出。它在"五行"之中,把"土"放在突出的地位,說"上居中央","土為君"。又修改了董仲舒"擇賢禪讓"的話,否定了可以"易姓為王"的說法,說"臣可以君,君不可更為臣。"這是因為過去有過王莽篡權的曆史教訓,必須製造輿論,防止這類事件的再發生。而其中更突出的一點,是經學更其神化,把讖緯迷信和經書混合起來,大大提高了讖緯迷信的地位和作用。

所謂讖,是宗教迷信的預言書,假托是"天神"的啟示。因為說這種預言是符合"天意"的,所以又叫作"符"。出於"天命",所以又叫作"符命"。有的"讖書",是染成綠色的,所以又叫作"符籙"。上邊有圖有字,所以又叫作"圖讖","緯"是用神學的觀點來解釋"經書"的書,"緯"和"經"相對稱。總之,這些都是漢代人假造的神學迷信的書,裏邊都是些荒唐可笑的事情。比如,有一本《孝經授神契》裏說,在孔丘時代,天降一塊寶玉,上邊刻有文字,"孔子跪而讀之,曰:'寶文出,劉季立,卯金刀,在軫北,字禾子,天下服。'"其中"卯金刀",合成劉宇,"禾子"合成季字。這是說,劉邦當漢朝的第一代皇帝是天意,孔丘是一個神明。這遠在春秋時代,孔丘因為天神投意,已經知道幾百年以後有個劉邦要做漢代的皇帝了。

這種利用宗教迷信預言之類來欺騙迷惑人民群眾,籍以維持他的統治,或者用以獵取政權的手法,西漢已經有了。到了西漢末年農民大起義的時代,劉秀的支持者南陽豪門地主集團也利用了假造的《赤伏符》為劉秀製造輿論,篡奪農民起義的果實。《赤伏符》中寫道:"劉秀發兵輔不道,四雲夷集龍門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劉秀既然依靠圖讖起家,建立了東漢王朝以後,當然要賣力推行。在中元元年(56年,王充30歲),宣布圖讖於天下。劉秀以後的幾代王朝,也是如此,到了皇帝劉修炟,更把圖讖提高到和"經書"同等重要的地位。白虎視會議以後,劉炟就叫班固把這次會議的記錄寫成一部《白虎通德論》(簡稱《白虎通》)。從此以後,一般趨炎附勢之徒,風靡雲湧,東漢文人的墓銘上常有"博貫五經,兼明圖讖"的話,可以看到東漢一代此風之盛了。

漢代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理論,比之戰國秦代更有所發展,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天文曆算、農田水利和醫學方麵。

天文曆算和農業生產很有關係,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需要,在戰國、秦代,已有了相當的成就。各國應用著三種不同的曆法,即"周正"(以"冬至"這一個月為一年的正月)、"殷正"(以夏十月為一年的正月)、"夏正"(以"周正"後兩月為一年的正月)。由於"夏正"最接近符合於四季氣候的變化,對農業上比較適用,後來就逐漸用"夏正"來記載年月。這時人們對天文曆法的推算已經非常精確,甘德和石申就是那時有名的星辰觀察家。

到了漢代,司馬遷和天文家們一同造"太初曆",劉歆同天文家又根據"太初曆"再造"三統曆"。在《漢書》、《律曆誌》裏記載了製曆的理論和推算方法。東漢的《乾象曆》,已經可以推算到日食和月食的時間。東漢時,對於天文曆算的研究,分成幾派,王充是"方天派",張衡是"渾天派"。

漢代農業有了很大發展,有不少總結農業技術經驗的書,《汜勝之書》是其中有名的一本。在東漢,已普遍使用了耕牛,這對農業生產是一個很大的改進。東漢初年,南陽太守杜詩吸取了當地人民先進冶鐵的經驗,試製了"水排",是用水力鼓動風箱用來鑄造鐵的農具。這比以前用人力或畜力鼓排進步得多,有利於提高農具的產量和質量,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東漢畢嵐還製成"翻車"和"渴鳥",這是類似後來的桔槔用來汲水、排水的機器。雍州刺史張既和隴西、天水、南安三郡人民創造了"水碓",用來推動木輪,可以舂製肥料和糧食,節省勞動力。根據上述情況,可以看到東漢的農業機械方麵,已有較大發展,王充對於農業方麵的技術知識是很廣博的,在他的著作裏,論證一種道理、批判一種荒謬說法的時候,經常用農業方麵的情況來做實例。

漢代醫學理論也有了很大發展,有《難經》,是從人體解剖到病理學的研究的書;有《神農本草經》,是藥典;有《針經診脈法》,是專論針灸治療的書。特別是《黃帝內經》,較全麵地講述醫藥原理和治療的原則,這裏也用唯物主義觀點提出"體"、"氣"之說,和王充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很有關係的。

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漢代農業、手工業生產,比之以前,有較大發展。但是,在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上,生產力的發展,更加強了統治階級豪門地主對農民手工業者的巧取豪奪。東漢王符《潛夫論·浮侈篇》對這情況有著詳細的記載。他說:"一夫耕,百人食之;一婦桑,百人衣之;以一奉百,孰能供之?"其結果是大量失地農民,淪為地主階級變相奴仆,大量手工業者,變成地主巨商的"雇工"。甚至連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人民,也要遭受屠殺。這樣,就反過來大大地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是封建社會無法克服的矛盾。

自然科學的發展,是勞動人民和自然界鬥爭勝利的結果,它說明了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化,對自然的控製能力在不斷地提高。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利於破除迷信思想,給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提供了科學依據,王充思想的產生,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著書《論衡》闡異論

王充自幼敏慧、聰明好學,六歲時開始讀書,接受啟蒙教育,八歲時進當地書館讀書。同學一百多人,都曾因為做錯事或學不好而受到老師的鞭打,唯獨王充進步很快,又不犯過失,練字完畢,就跟老師學習《論語》和《尚書》,一天熟讀一千字,不久就把許多經書讀完了。由於品學兼優,大約在十五歲時,到京師洛陽的太學深造。拜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班固的父親班彪為老師。在這段時間裏,他博覽群書,除儒家經典外,特別喜歡看各種"異言",而且不守章句的約束,對當時一般人所公認的儒家學說多取懷疑、批判的態度。王充離開師門後,開始自己獨立地鑽研學問。當時的洛陽是一個繁華的城市,書鋪很多,但王充早年喪父、家境很貧困,買不起書,就常到這些書鋪中去閱讀當時在太學裏不易讀到的書。由於他勤奮,加上記憶力很強,許多書一經過目,便背誦不忘,所以王充廣泛吸收了諸子百家學說,加以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思想體係。洛陽遊學,是王充在學術思想上獲得巨大成就的準備,為他以後撰寫《論衡》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王充離開洛陽後,曾經做過州郡佐史,想一展政治抱負,但是他為人剛正不阿,不願趨炎附勢,或因意見不合,或因得罪權貴,不但沒有升官,反而被罷職回家。王充一生對功名看得很淡薄,回家以後,便一邊教書,一邊廣泛地閱讀古文,著書立說,謝絕了一切親友往來,在貧困艱苦的條件下,潛心思考問題,門窗牆壁上各放著、掛著寫作用的刀筆。到他寫完《論衡》時,雖已年漸七十,發白齒落,但始終堅持不懈。王充的學術成就,逐漸達到高峰,在鄉裏頗享盛名。他的同鄉好友謝夷吾,曾向漢章帝推薦王充,說王充的才學,連孟軻、荀況、楊雄、劉向、司馬遷這些先賢都趕不上。章帝因此下詔征召王充,王充因年老多病,無法成行。王充活了七十多歲,病死在家鄉。

王充的一生,甘於寂寞,安於貧困。他為了闡明真理,處窮鄉僻壤著書立說,有一種為學術而拋棄富貴名利的獻身精神。王充生前雖然寂寞,但他留給後人的精神遺產,卻是豐盛的。他一生共寫過四部書:一部是痛恨俗情而寫的譏諷世俗的《譏俗》、《節義》;一部是憂傷朝政而寫的《政務》之書;一部是因為痛感流行的偽書俗文太多虛妄而寫的《論衡》;還有一部是晚年寫的《養性》之書。但是除了《論衡》以外,其他三部書都失傳了。因此,現在要了解王充的學術思想,隻能從《論衡》一書中去探索。

《論衡》纂成分三個時期,曆時三十餘年。依時代順序,第一次撰集時期,為雙明帝水平元年至章帝建初元年(公元59~76年),在王充33~50歲時。第二次撰集時期,為漢章帝建初二年至元和三年(公元77~86年),在王充51~61歲時。第三次撰集時期,為章帝元和四年至和帝永元八年(公元87~96年),在王充62~70歲時。

《論衡》一書,今存八十五篇,其中《招致》一卷,有錄無書,實際共存八十四篇,二十多萬字。全書不但文字流暢,而且立論嚴謹,內容博詳精深。尤其難能可貴的是,處處議論幾乎都針對東漢流行的官方哲學和迷信神秘思想而發,痛加針砭(指出人的過錯,勸人改正),並閃耀著樸素唯物主義的光輝思想。

下麵為《論衡》八十五篇解題:

l.《逢遇》

"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王充以命運祿位的好壞與人的遭遇互為製約。如果命祿大於遭逢則命祿勝,如果遭逢大於命祿則遭逢勝。"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為遇",王充認為人有遇合,並不與人的才德賢能有關。

2.《累害》

認為人的不幸,遭受來自外部的事情,使自己受累受害。"鄉裏有三累,朝廷有三害。累生於鄉裏,害發於朝廷"。

3.《命祿》

本篇緊承《逢遇》、《累害》兩篇,從而論證了他的定命論的說法,認為死生壽夭、高貴貧賤皆有命走,不能更改。陷入了神秘的宿命觀點。

4.《氣壽》

王充把人生的強弱夭壽,也叫做"命",提出人生的強弱夭壽和"稟氣"有關。

5.《幸偶》

王充認為人有幸有不幸,在所遭遇之不同。幸運有偶然、有不偶然的。

6.《命義》

本篇說明"性自有善惡,命自有吉凶。使命吉之人,雖不行善,未必無福。凶命之人,雖勉操行,未必無禍。"構成了較完整的定命說。

7.《無形》

王充對於人化為虎,禹化為熊,和赤鬆、王喬軍度仙不死等虛妄之說,-一加以批判。其結論是"形不可變化,年亦不可增加。"

8.《率性》

"率",誘導的意思。此篇中講到善惡可變,"人之性善可變為惡,惡可變為善"。

9.《吉驗》

王充把吉驗符瑞還原為自然現象,從而否定了感應論的虛妄。

10.《偶會》

本篇還是申述定命論的自然說。王充以為命有所定,這是必然的。至於發生此事的各種條件,則是非必然的。隻是自然的偶合而已。他認為每一個體都有自己的定命,而彼此不能互相影響,隻能隨自己的命而互相偶會巧合。認為命是自然之道,從而否定命是有主宰的目的論和感應論。

11.《骨相》

王充認為人稟元氣而生。由於各人稟氣的多少純駁不同,因此性命各異,而氣之多少純駁見於骨相,故由骨相知性命。

12.《初稟》

王充認為"命"是人生下來的時候就注定的,用以反對當時流俗的"天乃授以帝王之命"的天人感應的受命說。

13.《本性》

這篇是王充討論人性問題的。

王充論人性,主要是同意周人世碩和公孫尼子的觀點的。人性分三品:上者性善,中人之性可善可惡,下者性惡。他的這種性有善惡說,與其定命論認為命有貴賤的說法是同一體係。

14.《物勢》

本篇論證人和萬物都是自然地產生,從而批判了"天地故生人"的目的論說法。集中討論了兩個問題:一是討論"人"是"自主",還是"故生"的問題;二是討論"萬物"是"自生"還是"故生"的問題。

15.《奇怪》

本篇批判讖緯中聖人感天而生的說法。論證人和萬物皆自然而生。從而批判了神學目的論的謬說。

16.《書虛》

專門討論儒書中的虛妄之言。

17.《變虛》

變,指天變。此篇專論宋景公去"熒惑"一事,熒惑,星名。也是對天人感應說的批判。

18.《異虛》

本篇專論殷高宗桑穀生於朝一事的虛妄。

19.《感虛》

批判人能感物說的虛妄。

20.《福虛》

此篇批判行善得福之虛說。

21.《禍虛》

批判"被禍害者為惡所得"這種無人感應說的虛妄。

22.《龍虛》

批判神龍升天的怪說。

23.《雷虛》

王充從實際的經驗觀察中提出五點證明雷為火。從而有力地駁斥了雷為天怒的妄說。

24.《道虛》

反對神仙方術長生不死之謬說。認為"有血脈之類,無有不生,生無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驗也"。

25.《語增》

論傳說文章中誇大不實之病。

26.《儒增》

論書籍記載中誇大不實之病。

27.《藝增》

論五經中之誇飾。《語增》、《儒增》、《藝增》三篇,合稱"三增"。

28.《問孔》

本篇指出孔丘的話未必正確。隻以孔子為百家之一,並非神聖不可觸犯的"神人"、"至聖"。王充把《論語》中疑誤的言論,-一指出,加以詰問,雖未必都妥當,但這種精神是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