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啟下楊堅(2 / 3)

王謙、司馬消難也被梁睿、王誼擊敗。

消息傳到長安,楊堅大為亢奮。

五王聞訊尉遲迥等兵敗大驚,為了宇文氏的江山,他們決定鋌而走險,刺殺楊堅。經過一番密謀,一個刺殺計劃敲定了:由趙王宇文招出麵,宴請楊堅,周圍埋伏刀斧手;把楊堅的隨從擋在門外,隻讓他一人入內;席間,宇文招的兒子送瓜上來,拿刀切瓜時刺殺楊堅。一切準備就緒,宇文招開始行動。

楊堅對於五王估計不足,覺得已經收繳了他們的兵符,解除了他們的兵權,量他們也沒什麼作為了,見宇文招有請,遂帶著楊弘、元胄等幾個隨員前往。到了趙王府邸,隨從都被擋在門外,楊弘、元胄硬是闖了進去。元胄進去一看苗頭不對,便對楊堅道:“相府有事,丞相不宜久留!"

"我與丞相說話,你插什麼言!"宇文招斥責元胄,喝令他退下。

元胄兩眼圓睜,不但不退,反而提刀上前保護楊堅。宇文招不敢動強,問過元胄姓名,道:“你過去不是在齊王手下做事嗎?真是一個壯士!"賜給元胄一杯酒,說:“我哪有什麼惡意,你何必如此緊張?"說完,裝作嘔吐,欲離開座位,被元胄強行扶回座位上。宇文招幾次想離開,都被元胄"勸"止。宇文招又說口渴,元胄便讓人送來水讓他在座位上喝。宇文招被置於元胄的威脅下,他手下的人也不敢輕舉妄動。這時,滕王宇文迪來到,乘楊堅出門迎接,元胄在他耳邊說:“苗頭不對,趕快離開這裏!"

楊堅估計風險不大,道:“他沒有兵馬,能幹什麼?"

"兵馬本來就是他們的,隻要他們先下手幹掉丞相,一切都完了。”元胄道:“不是我怕死,因為我死了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楊堅沒有走,鎮靜地回到席上坐下。

元胄聽到後堂有披掛盔甲的聲音,急了,上前對楊堅說:“相府的事那麼多,丞相怎麼這樣,老坐著不走?"說完,拉著楊堅就走。宇文招快步追出來,元胄堵在門口,等楊堅出了府邸大門,他才緊走幾步趕上。

楊堅回到了相府,以謀反的罪名殺了宇文招、宇文(辶卣)。

楊堅徹底擊敗了他的敵人。

不久,楊堅就以靜帝的名義下詔,任命自己為大丞相,廢除左、右大丞相,免得有人利用二相並立的條件與自己分庭抗禮。

二個月後,靜帝頒詔,盛讚揚堅功德,進位相國,以20郡之地封楊堅為隨王,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讚拜不名,位在諸侯王之上。楊堅假意謙讓了一番,最後,除了減去10郡封地外,其他全部接受。

為了削弱宇文氏的影響,楊堅下令廢除所有對漢人的賜姓,令各複本姓。這一命令得到了漢人的普遍擁護。

不久,在楊堅的授意下,靜帝又頒詔:楊堅的王冕為十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乘坐金銀車,駕六馬,享用八佾樂舞。楊堅假意辭讓,前後三次,才無可奈何般地接受。

楊堅的人臣之位已是無以複加了。

接著,楊堅派人為靜帝寫好退位詔書,詔書中盛譽楊堅功德,請楊堅接過帝位。詔書由朝廷大臣奉送到隨王府。在百官的再三懇求下,楊堅才勉為其難般地接詔。他穿上早已準備好的皇服,在百官簇擁下入宮,登上帝位。周靜帝北麵稱臣,楊堅封他為介國公,食邑5000戶,享用原來的車馬、旌旗、服飾、樂舞,不向新帝稱臣,隻是新朝的客人。

楊堅承嗣父親隨國公的爵位,後又晉稱隨王,遂定國號為"隨”。但他覺得"隨"字有"辶",與"走"同義,不吉利,遂改"隨"為"隋",仍以長安為國都,立獨孤伽羅為皇後,長子楊勇為皇太子,改元"開皇”。

這年,是公元581年。楊堅時年40歲。

四、隋朝體製

每個開國皇帝,都要在前王朝典章製度的基礎上,結合新王朝的實際情況,厘定一套新的體製,以維係新王朝的生存。在這個方麵,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楊堅也厘定了一套新的體製。

在中央,設置三師、三公、五省、六部、二台、九寺、十二府。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三師官銜為正一晶,在名義上是皇帝的老師,與皇帝坐而論道,但不置官署,沒有什麼實權,僅是賜予德高望重大臣的榮譽官銜。三公為太尉、司徒、司空,也是正一晶。三公雖置僚屬,有參議國家大事的權力,但一般不設;即使設置,也不單設,而是給某些重臣的加官。五省,為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秘書省和內侍省。秘書省管理圖書曆法,內侍省是宦官機構,這二省在政權中不占重要地位,真正的權力中樞是內史、門下、尚書三省。內史省協助皇帝決策軍國大政,長官為內史監、內史令,各一人,旋即廢內史監,置內史令二人,正三品。門下省負責審核大政方針,認為不妥的,可以駁回,長官為納言二人,正三品。尚書省主持日常政務,長官為尚書令一人,正二品,但一般不授人,有隋一代,隻有煬帝時楊素以翊戴之功,進位尚書令,故尚書省長官實際上是左右仆射,從二品。在尚書省之下,設吏、禮、兵、都官(後改刑部)、度支(後改民部)、工六部,分掌具體事務。吏部負責文官的選拔、考核,禮部負責禮樂、學校,兵部負責武官的選拔、兵籍、軍令,都官負責刑獄、司法,度支負責賦稅、財政,工部負責土木工程、水利。六部長官為尚書,正三晶。尚書左仆射領導吏、禮、兵三部,右仆射管理都官、度支、工三部。左右仆射和六部尚書,合稱"八座",地位顯赫。二台為禦史台、都水台。禦史台職司監察,都水台掌管舟楫、河渠。九寺為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太府寺,分司各項事務。十二府為軍事機構,各設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

上麵這些,隻是中央主要機構,此外還有一些權位較低的衙署。

對最要害的三省六部,楊堅委任他最信任的8人擔任長官:高熲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納言,李德林為內史令,虞慶則為內史監兼吏部尚書,韋世康為禮部尚書,元岩為兵部尚書,元暉為都官尚書,楊尚為度支尚書,長孫毗為工部尚書。這8人都是楊堅做丞相以來網絡的心腹,且都是精明強幹的人物。特別是高熲,身兼尚書、門下二省長官,權位極重。

至於鄭譯、劉防這樣的人,楊堅的看法是:“沒有這幾個人,朕就沒有今天。但朕知道他們實際上都是反複無常的人,周宣帝時以無賴進幸,宣帝病重,他們為了個人私利,推舉朕輔政。朕要治理國家,他們又跟朕搗亂。對這些人,若任用他們,他們不會老老實實做事;不用他們,他們又牢騷滿腹。”結果,鄭譯得到的僅是第一等勳官官階--上柱國,劉防得到的是第二等勳官官階--柱國。

楊堅登基的時候,地方上有州201個,郡508個,縣1124個。每個州管轄的郡,僅2個或3個;每個郡也隻管轄2個或3個縣。州、郡、縣都分九等,一般都有兩套職官,一套是由吏部直接任命的,州除刺史外,還有長史、司馬等;另一套是由刺史聘任的,如州都、祭酒從事等。郡也是這樣,除太守、丞由中央任命外,還有一大批由太守聘任的僚佐。縣也是如此。這樣,州、郡、縣官員十分龐大,如第一等州額定官員多達323人。造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麵。開皇三年(583),楊堅下令裁省郡一級行政單位,實行州、縣二級製,又合並了一些州縣,並下令廢除州縣長官聘任的僚佐。這樣,既節省了開支,又簡化了政令推行的程序。

為了有效地控製地方,楊堅把子弟分遣到戰略要地,鎮守一方。他們大都是掛著"行台尚書省"長官的官銜出鎮的。行台尚書省簡稱行台省,長官也叫尚書令,相當於中央尚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總統一方軍政,管區內的州縣都受其節製,權任極重。開皇二年(582),置河北道行台於並州(今山西太原),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置西南道行台於益州(今四川成都),以蜀王楊秀為尚書令;置河南道行台於洛州(今河南洛陽),以秦王楊俊為尚書令。在行台尚書省之外,還有總管府,掌一州或數州軍政,一般也以親王充任總管。

在刑律上,製訂、頒布了《開皇律》。

這部新律是蘇威、牛弘等人修訂的。蘇威是武功(今屬陝西)人,牛弘是安定(今甘肅涇川北)人。兩人都博聞強記,精通律令。開皇三年(583),楊堅把製訂新律的重任交給他們,他們廣泛汲取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立法經驗,結合當時社會的實際狀況,完成了一代法典《開皇律》。《開皇律》共分12篇,500條,刪除了魏晉南北朝以來一些殘酷的刑罰,定刑名為5種:死刑二,有絞、斬;流刑三,有1000裏、1500裏、3000裏;徒刑五,有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五,從60至100不等;笞刑五,從10至50不等。為了確保楊氏家天下,又規定"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屬於"十惡"的罪犯,從重從嚴懲處,不得寬赦。官僚地主犯罪,隻要不是十惡不赦之罪,都可以減一等,也可以出錢贖罪,還可以用官品來折抵徒刑。

在經濟上,繼續推行均田製。

每個成年男子(18--60歲)給露田80畝,永業田20畝;成年女子給露田40畝。露田死後歸還政府,永業田可以傳給子孫。奴婢也像平民一樣分田,親王的奴隸受田限300人,一般地主不得超過60人。每頭耕牛給露田60畝,限四牛。自親王至都督,給永業田100頃至40畝不等。京官自一品至九品,給職分田自五頃至一頃不等,作為俸祿。

在賦役上,分租、調、力役。

一夫一婦每年納粟三石,叫作"租";種桑養蠶地區每年交絹絕一匹、綿二兩,種麻織布地區每年交布一端、麻三斤,叫作"調”。成年男子每年服役一個月,叫作"力役”。開皇三年(583),成年的年齡從18歲提高到21歲,服役時間從一個月減為20天,調絹從一匹減為二丈。到開皇十年,規定成年男子的力役,從50歲以後可以交納布帛代替,稱為"庸”。

在戶籍管理上;推行"大索貌閱"、"輸籍定樣”。

"大索貌閱"即根據戶籍上登記的年齡和本人的體貌相核對,檢驗是否謊報年齡,詐老詐小。”輸籍定樣"是根據各戶資產劃分戶等,根據戶等製定稅額,寫成定簿。每年五月,縣令派人核查,重新製定"定簿”。

這些措施、製度的推行,強化了君主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統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不僅如此,楊堅時厘定的體製,承上啟下,對後世中國封建社會有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中央的三省六部製,地方的州縣二級製,刑法上的《開皇律》,經濟上的均田製,對唐代及其以後的封建皇朝都有重大影響。

五、統一全國

當楊堅登基稱帝時,華夏大地仍處於分裂狀態,隋的南麵還有梁、陳兩個小朝廷。

梁的都城在江陵(今屬湖北),曆史上稱為"後梁”。後梁地盤不大,自蕭詧建國以來,一直依附於北朝,是個"兒皇帝"角色。楊堅稱帝時,統治後梁的是蕭督的兒子蕭巋,楊堅派特使賜他黃金500兩、白銀1000兩、布帛10000匹、馬500匹,以示恩寵。第二年,楊堅又派人去江陵為晉王楊廣選妃,經過占卜,所選美女都不吉,蕭巋想起自己還有個女兒在舅父家住著,何不讓她一試?於是派人把女兒接來,占卜吉凶,得了個"吉",於是蕭巋的女兒就成了楊廣的妃子,後來楊廣做了皇帝,蕭妃又成了皇後,這是後話。由於這次聯姻,楊廣很優遇蕭巋,取消了派去監視蕭巋的江陵總管,讓蕭巋自己處理後梁事務。第三年上,蕭巋去長安朝見楊堅,楊堅又欽準他的地位在王公之上。翌年,蕭巋病死,子蕭琮嗣位。蕭琮為人倜儻,博學好文,嫻於弓馬,風采不遜乃父。但在楊堅眼裏,已不被看重了,原因很簡單,這時隋內部已整頓完畢,楊堅騰出手來,準備完成統一大業了。楊堅宣布恢複江陵總管,重新把後梁置於隋的監管之下。蕭琮即位第三年上,楊堅征蕭琮入朝,蕭琮自然不敢違命,率文武百官200餘人北上,江陵父老歎道;"我主這一去,就回不來了。”正如他們所料,蕭琮離江陵北上,隋將崔弘度就帶兵南下,說是去守衛江陵。蕭琮叔父蕭岩知道崔弘度來者不善,率城中官民10餘萬人投奔陳而去。消息傳到長安,楊堅宣布廢掉後梁,改封蕭琮為莒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