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上啟下楊堅
一、青雲直上
西魏大統七年(541)六月的某天,馮翊(今陝西大荔)般若寺。夜色朦朧,靜靜的寺院中突然傳出嬰兒的啼哭聲。一個新生兒在這裏降生了。
嬰兒的父親姓楊名忠。楊忠祖籍弘農華陰(今屬陝西),漢太尉楊震第十三代孫。弘農楊氏是最負盛名的門閥世族之一。嬰兒出生時,楊忠20多歲,正在西魏權臣宇文泰手下效力,頗受信用。他的妻子呂氏,小名芳桃,濟南(今屬山東)人,家境貧寒。這個嬰兒是她第一個兒子。
楊忠給他的兒子取名"堅”。
楊堅的降生,有若幹稀奇古怪的傳說:
他降生時,般若寺紫氣繚繞,祥雲籠罩。天明,從河東(今山西一帶)來了位尼姑,對呂芳桃說:“這個孩子生來異常,不能讓他生活在俗世。”遂把楊堅帶到庵中撫育。一天,呂芳桃抱著兒子玩耍,忽然看見他頭上生出兩角,身上長出鱗,芳桃大驚失色,孩子墜落地上。這時,尼姑從外麵進來,道:“孩兒受了這一驚嚇,做皇帝要晚好幾年。”
楊堅的長相也頗古怪,身子上長下短,麵孔像龍,前額有五根柱子直貫頭頂,目光如電射,手上有紋似"王"字……
這些傳說都是為了說明楊堅何以能做皇帝而麵壁虛構的。
雖然古人奢談楊堅生來便有天子氣象,但少年時的楊堅卻沒有什麼超人之處。他的嗜好唯有音樂,常懷抱琵琶自彈自唱,還編寫過兩支歌。他曾人最高學府太學讀書,從後世多譏諷他不學無術,他也自稱"不曉書語"看,他當時也不是個用功的學生。他與眾略有不同的是,整天板著臉,不苟言笑。在太學讀書時,即使好友也不敢跟他開玩笑。
不過,他的父親楊忠卻很走紅,成為宇文泰的得力幹將,被賜鮮卑姓"普六茹”。
靠著父親的權勢,楊堅14歲便步入仕途,京師長安的地方長官京兆尹薛善任用他為功曹。功曹是重要的屬吏,職司庶務。薛善任用二個14歲的少年為功曹,完全是看在楊忠的麵上。15歲時,楊堅又因父親的功勳被授予散騎常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的官銜,封成紀縣公。16歲時,楊堅又升為膘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這時,一場廢立陰謀正在悄悄地進行。
主謀是西魏的執政大臣宇文護。宇文護乃宇文泰的侄兒。宇文泰在楊堅升任膘騎大將軍這年的九月病死,臨終,他把兒子宇文覺兄弟托付給侄兒宇文護。宇文泰死後,宇文護輔政。西魏君主恭帝拓跋廓自即位以來便是個傀儡,他無權預聞政事,便整天與嬪妃尋歡作樂。宇文護圖謀廢掉拓跋廓,擁立堂弟宇文覺。這年十二月,宇文護逼迫拓跋廓禪位宇文覺。
第二年,宇文覺在長安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
楊忠在這場宮廷政變中,為宇文護、宇文覺鞍前馬後地效力,立下汗馬功勞。宇文覺君臨天下後,楊忠進官為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
字文覺做了九個月的皇帝,便被宇文護殺掉。宇文護擁立宇文覺的長兄宇文毓為帝,是為周明帝。
楊堅被晉封為大興郡公。
第四年,即武成二年(560)四月,宇文護鴆殺宇文毓,擁立宇文毓的四弟宇文邕為帝,是為周武帝。
楊堅升為左小官伯。不久,出為隋州(今湖北隋州)刺史,進位大將軍。
這年,楊堅僅19歲。
做了一個時期的隋州刺史,楊堅被征還京師。適逢生母呂氏罹病,楊堅晝夜服侍,不離左右,大令眾人稱讚。
25歲那年上,楊堅大婚。妻子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的七女。獨孤信是鮮卑大貴族,官居柱國大將軍,是自西魏以來的權臣。他的長女是周明帝的皇後。獨孤信見楊堅前途無量,便把14歲的七女嫁給了楊堅。
與獨孤氏聯姻,更加提高了楊堅的地位。
楊堅地位的提高,引起執政宇文護的猜忌,多次想幹掉楊堅,幸虧大將侯伏侯萬壽替他說情,才免一死。
27歲那年上,父親楊忠病死,楊堅承襲隨國公的爵位。
第五年上,武帝宇文邕誅滅宇文護及其同黨,親攬朝政。楊堅的威脅消除。宇文邕選楊堅的長女楊麗華為皇太子宇文讚的妃子。楊堅成為皇親國戚。
二、左大丞相
楊堅雖然深得宇文邕器重,但他對宇文邕卻不忠,覬覦其龍位。不過,他的羽翼未豐,不敢有所表示,隻是心中暗暗地盤算,偷偷地培植自己的勢力。
一些精明的大臣覺察出楊堅圖謀不軌。齊王宇文憲奏告武帝:“普六茹堅相貌非同尋常,臣每次見到他,總感到渾身不自在。此人恐不是久居人下者,請盡早把他除掉!"武帝不以為然,道:“此人隻不過是一名武將罷了。”內史王軌也奏言楊堅有歹相,也沒有引起武帝的重視。
楊堅聞訊宇文憲、王軌等奏劾他圖謀不軌,並沒有膽怯,隻是更加隱秘地做奪權的準備。
周武帝雖非庸才,但被楊堅的假象所迷惑,加上武帝此時的精力用在攻伐北齊上,對楊堅也無暇留心考察。他沒有想到,由於他的粗心、失察,終於斷送了"大周"江山。
楊堅34歲那年上,即建德四年(575)七月,武帝下詔伐齊。北周出動水步18萬大軍,武帝親率6萬士卒直趨河陰(今河南孟津),楊堅奉命率領水軍3萬,順黃河東下。起初,進軍較為順利,攻取了一些州縣。但在攻打淖城(今河南孟津)時受阻,圍攻了20多天也沒攻克。武帝心急如焚,病倒了,大軍不得不西撤。第二年十月,武帝再次禦駕親征,14萬多兵馬分為左三軍、右三軍和前軍,楊堅統領右三軍中的一軍。這次出兵,大獲全勝,滅亡北齊,統一了北部中國。
楊堅以功進位柱國,出任定州總管,隨即轉為亳州總管。
不久,武帝駕崩,皇太子宇文贇即位,是為宣帝。
宣帝立楊麗華為皇後,父以女貴,楊堅被拜為上柱國、大司馬。第二年,轉為大後丞、右司武,旋即升為大前疑。宣帝外出,便由楊堅處理日常政務。
年輕的宣帝是個昏君,荒淫無道。武帝屍骨未寒,他便把父皇宮人全部接收過來,供他發泄獸欲。忠直的大臣遭誅殺,奸佞小人卻受到重用。他做皇帝的第二年二月二十日,禪位7歲的皇太子宇文闡,是為靜帝,自己稱"天元皇帝",做太上皇去了。不過,他並沒有放棄權力。北周王朝在他的統治下迅速走向黑暗。
正覬覦著皇位的楊堅卻心中暗喜,他抓住時機,做取代周室的準備工作。
一次,楊堅與好友宇文慶談論時局,楊堅道:“天元皇帝沒什麼德政,看相貌也不會長壽。加上法令繁多而嚴苛,整天沉湎於聲色中,我看皇上的統治維持不了多久。宇文宗室諸王各就封國,既不能有效地控製地方,朝廷內也失去親信。像這種局麵,一旦天下有事,局勢將不可收拾。”接著,他又對掌握實權的地方勢力做了分析:“安陽太守尉遲迥是皇親國戚,聲望素著,若天下有變,他必首先起來作亂,但此人才智平庸,子弟也多輕浮,且貪財好利,對部下不事拉攏,肯定成不了大事。駐守鄖州的司馬消難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若有機會,肯定會發難,不過此人輕薄,缺少智謀,也不足為慮,至多失敗後投奔江南。益州易守難攻,總管王謙卻是個蠢才,沒有什麼心計,即使受人唆使而作亂,也成不了氣候。”
楊堅料定北周的統治即將結束,對他取代周後如何應付可能出現的動亂局麵有了充分的準備。
周宣帝雖然是個昏君,但對楊堅圖謀不軌也略有覺察。他有4個寵妃,並立為皇後。4個皇後爭寵,互相詆毀。宣帝對楊麗華皇後最為不滿,動輒罵道:“朕要誅滅你家族!"有一次,他宣召楊堅進宮,吩咐身邊的衛士:“若他表情有異,就立即把他幹掉!"楊堅入宮,神情自若,宣帝又懷疑起自己的判斷力來了:是不是自己搞錯了,楊堅果真有二心嗎?他拿不定主意,放過了楊堅。
盡管楊堅表麵上不露聲色,但心中對宣帝的猜忌甚感不安,他權衡再三,決定暫時離開朝廷,到地方上避避風頭。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同窗好友鄭譯。鄭譯是個見風使舵的無恥小人,他善於阿諛奉承,深得宣帝歡心。但他明白,北周氣數已盡,楊堅遲早要奪權的,遂表麵上信誓旦旦地效忠宣帝,背地裏卻投靠了楊堅。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心血來潮,要南征,鄭譯乘機推薦楊堅為揚州總管。
大軍還未發,宣帝就病倒了,宣召大臣劉防、顏之儀進宮,欲托以後事。兩人到時,宣帝已不能說話。靜帝宇文闡年方8歲,乳臭未幹。劉防是個很識時務的人,他知道宣帝一死,宇文闡是無法控製楊堅的。為了自己的前程,他下定決心投靠楊堅。他找來鄭譯,兩人一同草擬了一個假詔,聲稱宣帝遺囑楊堅輔政。然後,劉防去找楊堅,楊堅還有顧慮,劉防道:“你要願意,就趕快答應。你若不願意,我就自己去做。”楊堅遂答應下來。但是,當劉防拿著假詔要顏之儀簽字時,顏之儀卻斷然拒絕,說詔書有詐。於是,劉防便替他簽了。不久,宣帝駕崩,劉防、鄭譯秘不發喪,把假詔頒發,任命楊堅都督中外諸軍事,總理朝政。在楊堅接管了權力後,他們才公布了宣帝的死訊。此時,宣帝已死3天了。
劉防、鄭譯把楊堅扶上輔佐的地位後,建議楊堅任大塚宰,鄭譯做大司馬,劉防為小塚宰,三人共掌朝政。楊堅不願讓他們分割自己的權力,在親信李德林等人的支持下,拒絕了他們的建議。經過周密策劃之後,楊堅出任左大丞相,任命鄭譯為相府長史,劉防為相府司馬,把他們二人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
楊堅已基本上控製了朝政。
三、走向帝位
楊堅雖然成為北周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但要代周自立,還需花一番功夫。
首先是培植自己的心腹黨羽。
鄭譯、劉防僅會阿諛奉承,沒什麼才幹,一心謀取私利,不肯死心塌地地為楊堅效力。他們要求做大司馬、小塚宰的願望被拒絕後,心中頗為不滿。靠他們這號人是不行的,必須另物色人選。
楊堅費盡心機,網羅得力幹將。
高熲便是其中一個。
高熲,又名敏,字玄昭,自稱係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聰明機智,才華出眾。楊堅看中了他,派人與他麵談,他欣然應允,願舉家以事楊堅,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楊堅大喜,委任他為相府司隸,頗為依重。
經過一番努力,楊堅網羅了一批有真才實學且死心塌地願為其效力的心腹。
有了一批黨羽後,楊堅便開始行動了。
當朝天子靜帝的叔父宇文讚官居上柱國、右大丞相,與楊堅平起平坐。楊堅讓劉防去勸他回家,不要過問朝政,騙他說以後讓他做皇帝。宇文讚是個不滿20歲的年輕人,劉防天花亂墜的一番話,竟把他說動了,高高興興地回家等著做皇帝去了。
但是,在對付幾個藩王上,楊堅卻頗費周折。
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迪,都是宇文泰的兒子,身居王位,握有重兵。楊堅知道,他們是不會坐視自己代周而立的。還在宣帝死訊未公布時,楊堅便假借千金公主出嫁突厥的名義,召他們入京。一個月後,五王到了長安,被收繳了兵符。這時,他們才知道中計了。
誠如楊堅在任大前疑時分析的那樣,尉遲迥在相州(今河南安陽)起兵,傳檄天下,討伐楊堅。王謙、司馬消難等紛紛響應。楊堅命大將韋孝寬出擊尉遲迥,梁睿出擊王謙,王誼出擊司馬消難。
京師長安城中,五王也蠢蠢欲動。
楊堅陷於危險的境地。
派去出擊尉遲迥的韋孝寬,率軍進至河陽(今河南孟縣)便停了下來,沒人敢再前進一步。傳言梁士彥、宇文忻、崔宏度等將校收受了尉遲迥的賄賂。形勢危急,需派一名既忠心耿耿又有魄力的人去做監軍。楊堅挑選了大臣崔仲方,崔仲方以老父在尉遲迥的占領地為由拒絕。楊堅又想到了鄭譯、劉防,但鄭譯說他有老母在堂,劉防說他沒有帶過兵。楊堅犯難了。這時,高熲自告奮勇,甘負重任。楊堅欣然同意。高熲到達前線後,調整戰術,督軍進攻,大敗尉遲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