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優秀歌曲欣賞(2)(2 / 3)

2.《紫竹調》

〔作品簡介〕

《紫竹調》是流行於江蘇蘇州的一首小調。江蘇的小調類民歌十分發達,諸如《楊柳青》、《無錫景》、《孟薑女》、《茉莉花》等,都是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江蘇小調類民歌。這類小調類民歌大多形式比較短小,四樂句的單樂段結構最為多見,也有一些二樂句,三樂句和五樂句的單樂段結構。旋律一般清麗雋永,優美雅致,頗具水鄉風韻。

〔作品欣賞〕

《紫竹調》的結構為五樂句的樂段。前四句是基本結構,分別由兩對上下句性質的樂句構成,第五樂句則具有補充的性質,這有些類似曲藝中的“三句半”,最後的半句不僅詼諧幽默,還帶有明顯的總結性質。曲調建立在徵調式上,旋律多為平穩的級進,偏音si的加入,使旋律更加委婉。歌詞語言生動活潑,機智風趣,富有當地方言“伲儂軟語”的特殊韻味,用蘇州方言演唱,使歌曲的地方風格更加濃鬱。

3.《盼紅軍》

〔作品簡介〕

《盼紅軍》是一首四川民歌。

這首民歌原名為《采花》,是流傳於四川南坪的傳統小調。內容是敘述一年中各個月開什麼花,歌詞的語言生動,富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後來,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人們給這個曲調填上新詞,改名為《盼紅軍》,用來表達人民群眾盼望紅軍早日到來解放家鄉的思想感情。

〔作品欣賞〕

這支民歌全曲共有三個樂句。

第一樂句四小節,旋律優美、舒暢,由基本相同的兩個分句組成:

第二樂句較激情,特別是3—6—3的四度跳進,給旋律以動力,再加之切分音的運用,顯得格外有力而充滿生機。句尾落在很不穩定的中音“1”上,形成短暫的停頓。緊接著第三樂句從同一小節的弱拍進入,並重複第二樂句的唱詞,其旋律是第二樂句的下行模進,感情較深沉、細膩,最後結束在主音上,使人回味無窮。

這首民歌,用了×××這樣的切分節奏貫穿全曲,使整首民歌協調、統一,緊密相連。這種節奏還使旋律既活潑、輕盈,又具有一定的柔韌感,從而使旋律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4.《茉莉花》

〔作品簡介〕

《茉莉花》是一首流傳於全國各地的民間小調。它有許多變體,但題材內容大多相仿,都是反映男女戀情的。其中流傳於江浙一帶的這首最為人熟知。歌曲通過讚美茉莉花,生動含蓄地表現了青年男女的愛情。

《茉莉花》作為典型的中國民歌,十八世紀末葉,曾被傳到了歐洲、南美等地並廣泛流傳。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還將《茉莉花》的曲調用作歌劇《圖蘭多特》中女聲合唱的素材。

〔作品欣賞〕

《茉莉花》這首歌采用五聲徵調式。旋律委婉、流暢,感情細膩。結構均衡,屬單樂段分節歌。第一、二樂句對稱方整;第三、四樂句結構壓縮、銜接緊密,句尾的切分節奏的運用,使旋律更為輕盈活潑,表現出一種淳樸柔美的感情。

5.《繡荷包》

〔作品簡介〕

《繡荷包》是一首山西民歌。

這首民歌流傳很廣,它產生於山西晉北一帶。內容是反映舊時代青年男女純潔的愛情生活,描寫了一位姑娘為出走到口外謀生的情人繡荷包時的內心活動。歌詞形象、生動,富有詩意。旋律優美、抒情,感情細膩,一氣嗬成。

〔作品欣賞〕

這首《繡荷包》全曲共兩個樂句,五段歌詞,采用分節歌形式。其調式為五聲商調式。旋律中主音2和下屬音5,以及屬音6之間的四、五度跳進,構成了這首民歌很有特性的旋律音調。民歌以這三個音為骨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第一樂句柔軟、舒展,由兩個分句(樂節)組成,第一分句以上行為主,而第二樂句則以下行為主,旋律婉轉、動聽:

第二樂句也由兩個分句組成,情緒較為深沉,突出了思念之情。旋律中的6—2—5—2的連續跳進,是這首民歌最有特點的旋律進行。切分音的運用,加強了旋律的動力感,使旋律進行更為流暢。

6.《小放牛》

〔作品簡介〕

《小放牛》這首在全國漢族地區普遍流行的安徽民間歌舞小調,原來是民間傳統歌舞小戲《小放牛》中的一段載歌載舞的男女對唱,表現村姑向牧童問路,頑皮的牧童出難題考問她的風趣情景。表演時男女兩人一問一答,邊歌邊舞,輕鬆活潑。充分表現出勞動人民聰明機智和樂觀開朗的性格。這段曲調也常被戲曲音樂所吸收。

〔作品欣賞〕

這首《小放牛》的旋律平易流暢,與語言聲調結合緊密,易於上口。全麵的核心音調(3.235|66165)在歌中反複出現,便於記憶,也容易使聽眾加深印象。雖然歌詞較長,但由於詞曲配合得當,曲調將抒情性和敘事性做了很好的結合,加上歌詞內容的詼諧風趣,全曲絕無冗長累贅之感,卻給人一種清新愉快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

7.《阿裏山的姑娘》

〔作品簡介〕

《阿裏山的姑娘》是一首廣泛流傳的高山族山歌。歌詞通過對青山、碧水的描寫,讚美阿裏山的少年有著山一樣健壯的體魄,阿裏山的姑娘有著水一般溫柔的情懷;同時讚美姑娘和少年像青山和碧水一樣永不分離的堅貞情誼。歌曲一開始是一個呼喚性的引子,高吭嘹亮,具有典型的山歌風格。

〔作品欣賞〕

《阿裏山的姑娘》這首山歌的曲調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唱了兩段結構相同的歌詞,兩段之間由一個優美婉轉的襯腔連接,旋律舒展流暢;第二部分是一個很有特色的襯腔樂段,襯詞都是高山族的方言,旋律明快,節奏活潑,具有強烈的舞蹈性,與優美的第一部分抒情性歌腔形成鮮明對比;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後兩樂句和第二部分襯腔樂段的結合;全曲最後熱烈激情地結束在高音甩腔上。這首民歌語言生動形象,比喻貼切自然,旋律采用高山族民歌多用的五聲羽調式行腔,悠揚婉轉,曲折動聽,它不但使台灣、香港的眾多聽眾著迷,也傾倒了無數的大陸音樂愛好者。

8.《放馬山歌》

〔作品簡介〕

《放馬山歌》是一首雲南民歌。

這首民歌采用了由兩個樂句組成的樂段形式,旋律明快,富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而旋律的發展方法卻又特別洗練。

〔作品欣賞〕

這首歌全曲隻有6123四個音,其音域隻有一個純五度6—3。

第一樂句從較高音3開始,而後結束到6,旋律基本是很平穩的級進進行:

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壓縮重複,在第二小節重複之前,休止一小節,演唱者模仿趕牲口的吆喝聲,很有風趣:

歌詞語言通俗、樸素,再加襯詞的運用,更突出了其地方特色。

這首民歌,雖然隻用了四個音,但其調式為五聲羽調式是很明確的。

從民歌的旋律進行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構成五聲調式的唯一大三度音程:宮音1和角音3。民歌的兩個樂句最後的結尾音為6,顯然它是主音,因為以它來結束顯得特別穩定。而另外一個音2則為商音了。這樣,作為羽調式,它的調式的功能骨架音是很完整的:2—6—3羽調式最關鍵性的色彩音,即主音上的小三度音1(宮音)也出現了,這樣羽調式就確立了。調式中的另外一個色彩音5(徵音),顯然是被省略了。沒有出現5,絲毫不會影響調式的穩定性。

9.《小白菜》

〔作品簡介〕

《小白菜》是一首河北民歌。

這首民歌廣泛流傳於河北省和我國北方一帶,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民歌深刻地表現了一個失去親娘而受人虐待、孤苦無依的女孩悲傷痛苦的心情,也是對舊社會不合理的家庭關係的控訴。

〔作品欣賞〕

民歌的歌詞通俗、樸素,旋律悠長、淒涼,多下行級進,它的音調具有哭泣的特性。

民歌的第一小節是歌曲的胚胎,它由連續下行的音調組成,節奏先短後長,更接近哭泣的聲調。第二小節在詞曲的結合上,由前麵的一字一音發展成為一字二音,突出了委婉、淒涼的語氣:

第二小節是根據第一小節的音型自由模進而成,第三、四小節也都是第一小節的連續下行自由模進發展而成的。旋律的逐漸下行,使沉痛的感情逐步加深,悲慘的氣氛越來越濃。特別是最後兩小節句尾襯句,在音樂上起到了擴充的作用,同時使婉轉思念、孤苦無依的情緒得到了進一步的渲染。

這首民歌的調式為六聲徵調式,“7”音雖然隻出現了一次,但它的出現更加強了歌曲淒涼、辛酸的情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10.《桂花開放貴人來》

〔作品簡介〕

《桂花開放貴人來》是一首貴州布依族民歌。

這首民歌用樸素、親切的語言,表達了兄弟民族對黨和解放軍的深情厚誼。

〔作品欣賞〕

民歌采用了四句式的樂段結構,每句落音均為“6”,第二、三句完全相同,第四句與二、三句也基本相同,這種結構形式很不一般化,自成特點。

全曲主要用6123四個音,構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旋律音調,全曲的音域基本上隻有一個純五度(6—3),整首民歌的旋律都處於較高音區。第一句音區最高:

全曲唯一的一個音“5”也在這一樂句中,它雖然在曲中隻出現了一次,但它卻使民歌的調式更加明顯,調式的音階更加完整。

其它樂句的旋律,以6—3,1—6為特征而波浪式進行,旋律流暢、抒情。再加之較多地運用了倚音,一方麵使旋律更接近語言音調,更口語化,另一方麵使旋律的風格更加鮮明,民族特色也更加濃厚。

民歌的節拍運用也別具特點,54和44有規律地交替進行,使旋律既富有動力,又更加生動。

11.《牧歌》

〔作品簡介〕

《牧歌》是一首內蒙古民歌。“藍藍的天空上飄著那白雲,白雲的下麵蓋著雪白的羊群。羊群好象是斑斑的白銀,撒在草原上多麼愛煞人!”

這首民歌隻用了四句歌詞,就把草原上美麗富饒的迷人景色展現在人們麵前。而民歌的旋律也很富有詩意,它具有內蒙古民歌中旋律優美、抒情、高亢、悠揚等特點。

〔作品欣賞〕

這首民歌采用了兩個樂句的樂段結構形式。

第一樂句的旋律處在較高音區,並出現了全曲最高的音7,旋律是波浪式進行的。第二樂句一開始,便用了五度下行跳進,使旋律轉入較低音區,給人以美麗、遼闊的感覺。

這首民歌的調式為D宮、G宮交替調式。

上句的旋律進行中,我們可看出最穩定的音是“5”。而旋律的“7”是作為正音來使用的,它和“5”正好構成了音階中的唯一大三度音程,因此它在這裏不是處於“變宮”的地位,而是處於“角”的地位;而5也不作為屬音,而是作為主音的地位出現的。

如果把旋律中的音符以5為主音排列起來,它的音階形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