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優秀歌曲欣賞(2)(1 / 3)

39.《大海啊,故鄉》

〔作品簡介〕

這首流傳廣泛的歌曲由王立平作詞作曲,創作於1983年。

這是故事片《大海在呼喚》中的插曲。歌曲用非常感人的、優美動聽的旋律,寬廣、舒展的節奏,唱出了“大海就是我故鄉”這一主題思想。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采用3/4的節拍,旋律采用了模進、重複等發展手法,並以×××.××××-為主導節奏型貫穿全曲。全曲的音域雖然隻有九度(5—6),但旋律抑揚分明,通俗易唱。加之旋律大部分在中音區,更易抒發較為細膩的感情。

歌曲的第一樂段,主要用了模進的發展手法,其節奏基本相同,旋律兼有抒情性的敘事性。

歌曲的第二樂段,其旋律是用第一樂段的旋律加以模進、重複而構成的。音區較高,情緒較為激動、深情。這一樂段重複時,旋律完全相同,隻是歌詞不同。

最後是尾聲,用下行模進的手法,使旋律逐漸下移,節奏較為自由,感情比較內在,耐人尋味。

40.《長江之歌》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王世光作曲、胡宏偉填詞。創作於1984年。

這是一首洋溢著讚頌感情的抒情歌曲。它謳歌了萬裏長江的壯麗景色,抒發了各族人民對祖國錦繡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這首歌曲是根據電視係列片《話說長江》的主題音樂填詞而成的。

歌詞是從應征的數千件作品中精選出來的佳作,它從宏觀的角度,以概括的手法、飽含深情的語句和博大宏偉的氣勢,描繪了長江的自然風貌並賦予它以巨人般的性格。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采用了三段體的曲式。

第一樂段是個八小節的方整型樂段,第一樂句是其主題,在節奏上弱拍起的節奏型貫穿於整個樂段。從弱拍到強拍的小三度進行,加強了歌曲的抒情成分。第三、四樂句,是第一、二句的重複和變化重複,使主題音調更為突出。整個樂段具有明朗、從容的性格特征。

第二樂段是個對比性樂段。在節奏上將弱拍起變換成了強拍起;旋律素材雖然取之於第一樂段,但由於采用了模進的手法,使曲調逐漸向高音區擴展,造成了滾滾向前的氣勢,表現了激昂、讚頌的情懷。

第三樂段是再現樂段,前三個樂句與第一個樂段完全相同,使主題從容、明朗的性格更為親切、鮮明。第四樂句通過移位和擴展進入高音,加強了收束感。最後的擴充部分,是將主題的動機重複,前後變化重複了四次,表現了對滾滾不盡的長江的讚美之情。

這首歌曲播出後受到了廣大聽眾的歡迎,成為當代青年最喜愛的歌曲之一。

41.《我的中國心》

〔作品簡介〕

這首婦孺皆知的歌曲由黃瞮作詞,王福齡作曲。

這首歌曲以親切、生動、富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以及舒展、深情、激昂、動聽的旋律,表達了海外僑胞以及港台同胞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和要求祖國統一的真摯願望。正象歌中唱的那樣:“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流在心裏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就算身在他鄉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全曲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兩個旋律相同的樂段組成。它深沉、流暢,感情親切、真摯,旋律的發展手法也較簡練。

第二部分的前半部分,旋律較激越,感情達到了全曲的最高峰,旋律在全曲的最高音區進行,節奏也變得緊湊、有力,把歌曲推向了高潮。激動人心的歌聲,表達了熱愛偉大祖國錦繡河山的深厚情感:

第二部分的後半部分又重複了第一部分,旋律重複,歌詞不同。

這首歌是香港青年歌手張明敏在首都1984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的,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受到人們的一致好評,並很快流傳開來。

42.《十五的月亮》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石祥作詞,鐵源、徐錫宜作曲。創作於1984年。

這是一首具有強烈時代氣息和濃鬱民族風格的優秀抒情歌曲。歌曲通過一位邊防戰士麵對圓月,思念遠方家鄉的妻子這一特定情景,生動地表達了他們之間真摯純樸的愛情。作者巧妙地把景和情、情和理有機地融為一個整體,並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深刻、生動地表現了我們的部隊與人民、邊防與內地、個人幸福與國家安全之間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這首歌曲雖然反映的是部隊生活,但由於它曲調優美、動聽,感情真摯動人,生活氣息很濃。1985年,在由文化部、中央電視台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當代青年喜愛的歌”的評選活動中,這首歌曲榮獲一等獎。

〔作品欣賞〕

這首歌歌詞具有我國民謠樸實無華、情真意切、琅琅上口的特點,每段雖隻有短短幾句,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鮮明的,所展現的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也十分豐滿,是把愛情的美、心靈的美、意境的美統一成為一個整體的佳作。這樣的詞無疑是作者在部隊長期生活體驗的結晶。

歌曲的曲調吸取了北方民歌的一些素材,以敘事歌的手法,按字行腔的原則,以五聲徵調骨架的調式,獨具匠心、細致入微地塑造了鮮明、生活、準確的音樂形象。

引子是從歌腔第二段中移來的。引子之後是一個八小節的樂段。旋律以下行為主,比較平穩、柔和,表現了明月高照、夜色寧靜的環境氣氛。第六小節有兩處妙筆,一是下行六度大跳,一是在強拍上用了一個十六分休止符,很有特色地表現了戰士和妻子互相懷念的真摯感情。

第二樂段是個擴大了的樂段。這個樂段的曲調引進了新的素材。在節奏上連續運用了×××的小切分;在調式上強調了羽調的色彩,旋律進行上則以重複、模進為主,采取了由低音區向高音區逐步擴展等手法,真切地表現了主人公麵對明月,仿佛與遠方的妻子娓娓而談的情境。

緊接著,通過一個半拍的襯詞“啊”使旋律在高音區展開。曲調素材來源於第一樂段第一小節的第二拍1.765,隻不過是提高了八度,並在節奏上擴展一倍,用材極省,手法精煉,充分地表達了他們為祖國做出貢獻時的激動心情。

之後,旋律低回,再現了第一樂段的音樂素材,進一步加深了戰士對妻子的思念之情,並使曲調首尾呼應,非常統一完整。最後結束時有一個從低到高的小節甩腔,將結束句推向高潮。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邊防戰士與妻子心心相印、互相勉勵的感情。

43.《思念》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喬羽作詞,穀建芬作曲。創作於1988年。

在歌曲作品中,表現離情別緒和兩地思念的作品很多,且有不少成功之作。但其手法大多是借景生情或直抒、隱敘相思之苦。而這首《思念》卻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這首歌曲由於感情細膩、曲調優美深沉、好學易唱,深受各個層次群眾的歡迎,不僅在音樂會上經常演出,在廠礦、農村、學校中也得到廣泛的流傳。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歌詞寫得不落俗套。它以不期而歸的團聚為特定時刻,多側麵地展現了如“蝴蝶”一樣的朋友突然“飛進窗口”的驚喜,“一去便無消息”的埋怨,以及是否“又要匆匆離去”的擔心,而這些都很好地烘托和強化了“思念”這一主題。短短幾句歌詞,蘊含的感情如此豐富,形象這樣鮮明,足見詞作者對歌詞創作的深厚功底。

歌曲由兩個段落構成。主題樂句以主和弦分解進入下行級進為特征,蘊育著激動和委婉的感情色彩:

對應句以換尾的手法,承遞著主題樂句,起著加深主題的作用。第三樂句是主題樂句的重複,第四樂句引入切分節奏,並以減五度(4—7)的進行導入主音,很好地表現了久別重逢後的喜悅心情和“分別得太久太久”的感慨。

第二樂段是個對比性樂段。雖然第一、二樂句仍以主導樂句的旋法為基礎,但由於向上提高了純四度,使曲調具有了下屬調的色彩,並在節奏上有所拉寬:

接著旋律以斷斷續續的節奏型和向下二度模進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如泣如訴的深情訴說:

樂段的結束句,是第一樂段最後一句的變化再現。這裏作者將屬七和弦的各音作為旋律的基礎,導入了主音。使樂段結束得從容圓滿,並收到前後呼應、完整統一的效果。

二、中國優秀民歌欣賞

1.《川江船夫號子》

〔作品簡介〕

這是船工在水運勞動中所喊的號子。勞動號子是產生於勞動中,又能夠能動地為勞動服務的最樸素的歌唱形式。它可以起到統一節奏、組織勞動、解除疲勞、振奮精神的功用。它的歌詞常常是觸景生情,即興編唱,音樂節奏與勞動節奏相適應,旋律因勞動的輕重而豐富或簡單,演唱形式多為一領眾和。

《川江船夫號子》是四川的水手們在長江上遊行船時唱的。四川山徒水險,江水曲折多灘,水流湍急。順行要防暗礁,逆行還要推船拉纖。在如此緊張艱險的水上勞作中,船夫們經常會遭到生命危險,因此,勞動號子便成了他們行船時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船工們在長年的實踐中創造出能適應各種水運勞動條件的豐富曲調。各個曲調之間可以任意組合,曲牌音樂形式多樣,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戰鬥力。《川江船夫號子》是我國最著名的行船號子之一。它有鮮明的地方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

〔作品欣賞〕

《川江船夫號子》全曲由五種號子、八個部分組成,表現了平水——見灘——上灘——拚命——下灘的各種勞動過程。情緒步步高漲,節奏層層逼緊,旋律由悠揚舒緩開始,逐漸變得高亢激昂,以至於緊張的呼號。整個號子生動地展現出船夫們同驚濤駭浪英勇搏鬥的情景。

《平水號子》:是船行駛在風平浪靜的江麵時唱的。領唱者用比較自由的節奏、朗誦式的腔調敘述他們的生活,大家以平靜而緩和的節奏相和。

《見灘號子》:當船將經過險灘或天色即變時,領唱者馬上提高嗓門,向大家發出警告。船工們則以沉著而充滿信心的呼聲應和著。句幅逐漸縮短,領與和的交替逐漸收緊,隻半句相接,節奏緊湊了,節拍由44變成24,緊張的氣氛越來越濃。

《上灘號子》:船進入險境,與江水搏鬥者,船工精神抖擻,個個都緊張得透不過氣來。領與和變成半拍相接,甚至領和重疊,那緊迫的節奏,剛勁的旋律,領部短促的呼喊與和部自由的應和,相互交織,構成了複雜的多聲部合唱織體,形成一幅緊張勞動的畫麵。

《拚命號子》:是在最緊要關頭唱的。此刻,風最大,浪最猛,人與船都處於性命攸關之際。船工們在領唱者的指揮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投入非常緊張地搏鬥。他們不再是唱,而是奮力地呼喊。

《下灘號子》:險灘過去,大家鬆了一口氣。船繼續航行於平靜的江麵上,號子的節奏寬舒,曲調平和,歌聲漸漸遠去,帆影也消失於碧空中。

《川江船夫號子》是一首既統一又富有強烈對比的號子套曲。它是船工們用血淚和智慧凝結而成的。千百年來,它服務於川江水運,起過不可磨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