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優秀歌曲欣賞(2)(3 / 3)

56735

由於采用了這種交替手法,使人聽後覺得特別新鮮,另有一番情趣。難怪有許多作曲家為它動人的旋律所傾倒,有的把它改編為無伴奏合唱和小提琴獨奏曲等。

12.《瑪依拉》

〔作品簡介〕

《瑪依拉》是一首新疆哈薩克族民歌。

瑪依拉是哈薩克族一位美麗姑娘的名字,她開朗活潑,善於歌唱,非常惹人喜愛。民歌用高亢、嘹亮、富有草原風味的旋律,非常形象地描繪了這位天真美麗的姑娘的形象。

〔作品欣賞〕

《瑪依拉》全曲由四個樂句和副歌性的八小節補充襯句組成,為樂段式的分節歌形式。

民歌用較活躍的34拍子,使旋律更加活潑、熱情。第一樂句五小節,旋律大多級進;

第二樂句完全重複第一樂句,隻是歌詞不同;

第三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複,壓縮為四小節;

第四樂句仍為五小節,但在旋律與節奏上與前麵形成了對比,旋律進行由熱情、活潑變得抒情、平穩,更富有歌唱性。節奏也由歡快、急促變得較為寬廣;

最後一句是八小節補充襯句,旋律一氣嗬成,由第四樂句變化而成,唱詞則完全是襯詞,節奏更加急促,情緒更加歡快,全曲在熱烈、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這首民歌雖然采用了樂段結構形式,但整首民歌卻明顯地分為兩部分:前三樂句為一部分,後兩樂句為一部分。前後兩部分在很多方麵形成了對比,前一部分旋律大多處於較高音區,高亢、熱烈;後一部分旋律處於較低音區,平穩、抒情。前部分的旋律中隻用了“56712”五個音,由第一樂句的旋律重複、變化重複而構成。後一部分的旋律則用了“123456”六個音,由第四樂句的旋律變化發展而成。兩部分的旋律形成對比。但都富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因而又十分協調、統一,形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從不同的側麵,描繪出了天真美麗的瑪依拉的形象。

13.《我的花兒》

〔作品簡介〕

《我的花兒》是一首流傳很廣的新疆哈薩克族民歌。歌詞以形象生動的比喻,表達了一位哈薩克青年對心愛姑娘的讚美和傾慕之情。

〔作品欣賞〕

這首歌采用七聲商調式,旋律優美流暢。結構是在單樂段基礎上加副歌的單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兩個樂句構成。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複。兩個樂句的旋律都是從高音區開始而蜿蜓下行。而副歌的旋律則是由低而高,再由高而低。起伏跌宕和悠揚婉轉的旋律,明快而舒展的節奏,表達了青年對姑娘的深情。歌曲中采用了重複與變化重複的手法,使民歌素材十分精煉,結構完整而統一,體現了哈薩克族民歌的典型特征。

14.《送我一支玫瑰花》

〔作品簡介〕

《送我一支玫瑰花》是一首流傳很廣的新疆維吾爾族民歌。

這首民歌用富有趣味並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表達了青年男女之間真誠的愛情,正象歌中唱道的:

“我們的愛情象那燃燒的火焰,

大風也不能把它吹熄。”

〔作品欣賞〕

這首民歌的旋律優美舒暢,節奏變化豐富。每個樂句開頭的節奏均為×××××,從而使全曲的節奏非常協調,統一。

全曲一共由四個樂句組成,演唱時,三、四樂句連續重複一次。第一樂句從主音6開始級進至屬音3,第二樂句又下行級進至2,形成一個大的波浪,氣息寬廣,特別抒情。

第三樂句和第四樂句都落於主音6,而第四樂句的旋律則是第二樂句下四度的嚴格模進:

比較有趣的是,前兩樂句的旋律還可看作是在d小調上,而後兩樂句的旋律則是在a小調上,是兩個不同調性的小調式的互相轉換。正因為這樣,整首民歌不但顯得色彩特別新鮮,而且旋律的進行也特別富於動力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

外國優秀歌曲欣賞

一、外國優秀藝術歌曲欣賞

1.《哈利路亞》

〔作品簡介〕

《哈利路亞》是《彌賽亞》中的一段,由德國作曲家亨德爾作曲。1741年,亨德爾的朋友查理·詹姆斯根據《聖經》的故事,編成了清唱劇《彌賽亞》的歌詞,請亨德爾為之譜曲。基督徒們稱“救世主”耶穌為“彌賽亞”。亨德爾從8月22日開始動筆,到9月14日完成,前後用了二十四天寫成了這部巨著。

〔作品欣賞〕

清唱劇《彌賽亞》全曲由五十七段組成。它們有的是合唱,有的是重唱或獨唱,個別段子是器樂演奏。從內容上講,可以分成三個大的部分:

第一部分總題目叫“預言的成就”,共二十一段,內容敘述人們對救世主的渴望,和耶穌誕生的故事。第二部分總題目叫“受難和得勝”,共二十三段,前麵一些段描寫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老百姓成了迷途的羔羊,後幾段表現他們的苦難與擔憂;最後一段是“哈利路亞”,哈利路亞是頌詞,這一段人們歌頌耶穌為萬物之主。第三部分總題目叫“複活和榮耀”,共十三段,描寫人們盼望耶穌複活,以及這種願望變成事實,給人們帶來歡樂和人們的感謝心情。

在清唱劇《彌賽亞》五十七段裏,以《哈利路亞》這一段最受歡迎。它是D大調,44拍,快板。歌曲以“哈利路亞”這個讚美詞為主要唱詞,其它詞很簡單。在音樂寫作手法上,以主調和聲寫法為主,並運用了複調及對位手法加以發展。開始有三小節引子,合唱進入後,莊嚴而熱情地用和聲反複詠唱“哈利路亞”,形成第一段。中段出現了一個新的主題,隨後,又是“哈利路亞”的歡呼聲:

1=D44

5-67111.176-5022170221702232022320這樣,在音型上形成了一張一弛。它在反複時,不斷向上衝擊,造成兩次離調(第一次轉A大調,第二次轉b小調)。隨後,又是和開始一樣的樂句,造成首尾相呼應的效果。快結束前,突然休止了兩拍。然後,合唱隊和樂隊以更加磅礴的氣勢,縱情歌頌“王中之王”的上帝。

2.《愛情的歡樂煙消雲散》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德國作曲家特·施·馬爾蒂尼作詞作曲。

馬爾蒂尼雖然創作了大量作品,但唯一的、也是流傳最廣的作品,是他的藝術歌曲《愛情的歡樂煙消雲散》。國外出版的“古典名曲集”,幾乎都搜集了它。這首歌的內容,是寫一位失戀者的痛苦心情。

〔作品欣賞〕

《愛情的歡樂煙消雲散》這首歌是降E大調、68拍、小快板、回旋曲式。前八小節是它的主題,略帶憂傷情感;接下去八小節是第一插部,情緒顯得有些不安,旋律有向屬調遊離的傾向;然後主題第二次再現;第二插部轉降G大調,十五小節,情緒顯得有些激動。這是表現失戀者想起心愛人當初對他山盟海誓,如今移情別戀的氣惱。最後一小節用漸慢的手法,引出主題第三次再現。這一次,它轉回到原來的降E大調上,情緒顯得更加哀傷。

3.《渴望春天》

〔作品簡介〕

這首歌曲是由奧地利偉大的作曲家莫紮特創作的一首深受全世界少年兒童喜愛的抒情歌曲。創作於1791年。

歌曲以孩子純真稚氣的甜美口吻,生動、明朗的音樂語言,表現出少年兒童渴望鮮花開放、小鳥歌唱的春天到來的心情。

雖然莫紮特短促的一生充滿坎坷和不幸,但在他的晚年(1791年)卻寫出如此歡樂、純真的歌曲,這正說明樂觀、熱情、誠摯、質樸是莫紮特音樂語言的典型特征,也反映了他對於幸福、光明未來的向往和對人生的堅定信念。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采用D大調,68拍。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

此曲以分解三和弦與級進音調相交替進行的旋律為基礎,配合著活潑跳躍的68節拍,優美而洗煉,流暢而清新,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表現了少年兒童渴望春天到來的心情。

第一樂段有八小節,用同一材料變化重複的兩個樂句組成:

1=D68

第二樂段由後八小節組成。第三樂句音調作了發展,在仍保持主題旋律的基礎上出現大跳和向屬調的離調,給人以清新、新鮮的感覺:

34#12345310117665#45.0

我們是多麼希望,重見那紫羅蘭,

第四樂句再現了歌曲第一樂句的材料並略加變化,完滿地結束了全曲。

為了補充歌曲的樂意,作者又在尾聲的鋼琴伴奏中加用高音區的裝飾音,令人感到好像是在模擬鳥兒的歌唱,使歌曲更富於詩情畫意。

4.《阿利路亞》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莫紮特寫於1773年1月17日。那時,莫紮特還不滿十七歲。這是他到意大利米蘭旅遊時,應歌唱家拉烏喬尼(1746—1810)的邀請,為她演出而寫的《經文歌》中的一段。

《經文歌》是用《聖經》的經文寫成的歌。“阿利路亞”和“哈利路亞”實際上是同一詞,它是希伯萊語對上帝的讚美詞。這個詞原是《舊約·詩篇》的第一句。德國作曲家亨德爾寫的合唱,第一個音用“哈”音,所以叫《哈利路亞》;莫紮特寫的這首歌的第一個音用“阿”音,叫《阿利路亞》。

〔作品欣賞〕

莫紮特的這首獨唱曲《阿利路亞》非常精巧、別致,其中“阿利路亞”最後一個音,,在十六分音符組成的花腔上,起伏翻滾、絢麗多彩,奧妙無窮。它給演唱者以充分展示自己花腔才能的機會,也給聽眾以極美的藝術享受。這首歌除了用獨唱形式演唱外,也可以用合唱、領唱及伴唱形式。現在,“阿利路亞”這首歌,早已突破宗教歌曲的概念,而被世界樂壇普遍視為是一首優秀的、技術性非常強的藝術歌曲了。

5.《我愛你》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一首具有德意誌民歌音調特征的抒情歌曲。由海洛珊作詞,貝多芬作曲。它以優美動聽的旋律,深摯感人的情感,歌頌了建築在同甘共苦、相親相愛的基礎上的愛情。是古典抒情歌曲的名篇。

〔作品欣賞〕

《我愛你》這首歌曲采用G大調,48拍。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全曲分為三個段落和一個尾聲。

第一段,以弱拍弱位的起音和大跳音程為基礎,旋律流暢婉轉,優美抒情,表現了戀人間同甘共苦的心願和深摯情感。

第二段,旋律顯得平穩流暢,在前兩個樂句中出現的“#4”音,以及後麵樂句中的“”音,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在這一段中,抒發了相戀者的患難與共的高尚情操。

第三段是第一段旋律的再現。但最後一句改為不完全終止,並擴充成尾聲,造成歌曲的高潮:

1=G48

這句唱詞的兩個重複是尾聲的核心,表達了對戀人的誠摯而虔誠的祝願。最後,旋律回到主音上而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