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麵知道,茶的稱謂很多,不是專指茶樹上的茶。到了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將數種不同意義的“荼”減去一劃,成為含一種意義的“茶”字。所以自中唐以後,一般學者因受陸羽的影響,逐漸將“荼”改寫為“茶”了。

第三節 茶的別稱

甘侯——故事出自唐·孫樵的《與焦刑部書》。該書有一段記載:“晚甘侯十五人,遣侍齊閣。此徒皆請雷而圻,拜水而和,蓋建陽丹山碧水之鄉,月澗龍之品,慎勿賤用之。”

滌煩子——故事出白唐·常伯熊的《烹茶帳中》。《唐國史補》上說:“常魯公隨使西番,烹茶帳中。讚普問:‘何物?’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因呼茶為滌煩子。施肩吾有詩雲:“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

位於杭州龍井村的十八棵禦茶樹不夜侯——故事出自晉·張華所著的《博物誌》,其中談到:“飲真茶令人少眠,故茶另稱不夜侯,美其功也。”胡嶠飛龍澗飲茶詩:“破睡須封不夜侯”。

森伯——故事出白南朝後·湯悅的《森伯頌》。《清異錄》上說:“湯悅有森伯頌,蓋頌茶也。略謂:方飲而森然,嚴於齒牙,既久罡肢森然。二義一名,非熟人湯甌境界,誰能目之。”

清友——故事出自宋·蘇易簡的《文房四譜》。“事物異名錄”《文房四譜》曰:“葉喜字清友,號玉川先生。清友,謂茶也。”姚合品茗詩:“竹裹延清友,迎風坐夕陽。”

餘甘氏——故事出白宋·李郛的《緯文瑣語》,該書說:“世稱橄欖為餘甘子,亦稱茶為餘甘子。因易一字,改稱茶為餘甘氏,免含混故也”。

以下依據朝代的變遷,分別敘述。

第四節 漢代的茶

種種史料顯示,在西漢時有些地方已經開始喝茶了。如漢宣帝時代,王褒寫過一篇《僮約》(買賣奴隸的契約文書)的押韻文字,其中談到他從寡婦楊惠家中買進一位仆役叫“便了”,規定“便了”除了炒菜、煮飯之外,還須烹茶。還談到王褒派下屬服役從駐守的盆州到老遠的武陽去買當地的特產棘茶,來待客或自享,武陽今為四川省成都市的彭山縣,唐朝時屬於劍南道,而劍南就是茶的著名產地。

漢代甘露寺植茶遺址

第五節 三國、晉朝的茶

自東漢末年,局勢混亂,群雄並起,最後魏、蜀、吳三分天下,而吳國在揚子江下遊,接近茶葉的產地,盛行喝茶的習慣。

據《三國·吳誌》偉曜傳:“孫皓飲群臣酒,率以七升為限。曜飲不過二升,或為裁減,或賜茶茗以當酒。”從這件事看來,孫皓(吳國第四代國王烏程侯)把茶賞賜給偉曜,作為酒的代用品,如此“以茶代酒”則是不爭的事實。

到了西晉,張載在“登成都樓”一詩中有一句:“芒茶六種清涼冠”。孫楚在所作的歌上也提到:“茶荈巴蜀出”。這些可與漢王在在《僮約》上所說的,印證在四川地方,不難表示長江流域是中國茶葉的原產地,而且可推定中國人喝茶是從四川推廣到各地去的。

在《晉書》上記載:謝安、桓溫都曾利用茶果招待客人。由此可以認為當時用茶果招待普通的客人,已經是一定的規矩了。

第六節 南北朝時期的茶

南朝因為接近茶葉產地的關係,飲茶更為普及,幾近“日常茶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