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北魏孝文帝,實行漢化政策。從南朝歸順的人增多,其中有一位叫王肅的儒者,不喜歡北族風味的羊肉、酪漿,而喜好鯽魚,口渴的時候就喝一點茗汁(茶),後來王肅漸漸吃慣北方的口味。有一次,他和孝文帝在宴會時,吃了很多的羊肉,也喝了不少的酪漿,於是孝文帝就問王肅:“中國飲食方麵,羊肉和魚、茗飲和酪漿,哪一種較好呢?”王肅就回答孝文帝:“羊為陸產之最,魚是水族之長,雖然所好有不同,不能不說是珍品啊!但以味道來說,就有優劣的分別。羊可比為春秋時的齊、魯大國,魚可比為邾、莒小國,唯茗就不能做為酪的奴隸了。”孝文帝不禁大笑,因此稱茶為“酪奴”,而喝茶的風氣也漸漸地傳播到西北一帶了。

第七節 唐代的茶

唐代茶葉已經很普及,因茶味甘而香,能振奮精神,因此很受歡迎。唐玄宗時有一名叫封演的進士,在《對氏見聞記》上說:“玄宗開元中,泰山靈嚴寺之降魔大師普及禪教,當他坐禪時,隻喝點茶。於是一般人爭相仿效,都把茶當作飲料用,遂成風俗。”此後從山東傳到長安,而長安城內開設茶館者,不問道俗,凡是付錢的都可以飲用;至於茶葉的來源,都是從江淮一帶用船車運過去,種類繁多。

此外,《杜陽難編》載,唐文宗常請學士們進入內廷,研討經義典籍,下令宮女準備茶欽賜茶學士。

由以上二例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文武百官,或是販夫走卒,都已把茶當作普遍的飲料了。正如陸羽《茶經》六之飲上有一段:“茶隨時代之不同而使用日廣,世俗浸潤,國朝盛行,兩都、荊州、渝州諸地,已成每家之飲料”。

第八節 宋代的茶

茶稅是從唐代開始,至宋代則將茶稅改稱茶課,宋史《食貨誌》雲:“自唐建中時,始有茶禁,上下規利垂二百年。”又宋史記載:“程之邵主館茶馬,市馬至萬匹得茶課四百萬紙”。

宋朝時,朝廷想用茶來控製敵人,不使茶來資敵;同時為了要維持財政,所以實施茶葉專賣。北宋因要防備遼、西夏、金的侵略,在邊疆駐紮很多軍隊,於是就派商人負責運送軍需,做為補償,給予他們販賣茶葉的特權。

第九節 明代的茶

宋、元之後,中國人所飲用的茶以固形茶最為通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認為固形茶是奢侈浪費,已經失去茶的真味,同時要人民節省勞力,於是禁止末茶而鼓勵人民喝一種連茶葉的煎茶。

從明代後期開始,有茶政之設,正式管理以茶易馬的互市,這種機構稱為“茶司馬”,為官府正式設立管理茶政的組織,可見茶在當時已在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

第十節 清代的茶

到了清代,仍繼續延用執管茶政的“茶司馬”。因宋以後到清代,中國內地與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需要茶食,國內軍需也需要良馬,所以稱為“茶司馬”。

清代伊始,就消除一切禁令,允許自由種植茶葉,實行或設捐統收,或遇卡抽稅以訖於國民的茶政。從此可看出,茶是人民不可缺少的主要飲料,所以才有所謂:“開門七件事,鹽、油、柴、米、醬、醋、茶。”的說法。

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少說也有三千年的曆史,如果被舶來品咖啡和可樂代替,實在是民族文化的損失,所以談談品茶的藝術、研究製茶技術、增進品茶情趣,進而擴展茶葉的銷路,爭取商業利益,確實是除了體會飲茶的高雅情趣外,最值得提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