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武學資料之【武術諺語精解】2(2 / 3)

85彼靜我亂,彼亂我靜。靜中用亂,亂中用靜:在交手之時,假如雙方都不肯進招,處於“我待彼發,彼待我發”的境地,如何是好呢?這條諺語便解釋了應對之法。“靜”指伺機;“亂”指行動。也就是說,對方伺機,我便行動,對方行動,我便伺機;在伺機中不忘行動;在行動中抓住戰機。程宗在《少林棍法禪宗》中說:“彼槍發,我槍拿,彼槍不動,我槍紮。此一紮也,不淺不深,非真非偽,明此機者,進乎技矣。”這段話便是對這條諺語的實際運用。特別應當一提的是,“彼靜我亂”時的行動應當虛實相間,其意在於“引蛇出洞”。“蛇”不出,則真打;“蛇”一出,則屬“誘”招,當變換再進。

86拳打三節不見形,見了形影不為能:拳經中說:“三節即三體也,手為梢節,身為中節,足為根節。三節不明,周身是空。上中下三節總要分明,上節不明手多強硬,下節不明足多盤跌,中節不明渾身是空。在格鬥中,身體三節各部都可用來擊打對手。頭、間、肘、手、胯、膝、腳處處可發,處處可用。如拳諺所說:”遠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遠了用腳踢,近了便加膝”。但是,究竟用什麼部位擊打,卻不能顯露在外形上,而是要虛虛實實,使對手難以琢磨和防禦。看似腳踢,實則用膝;看似直踢,實則後撩;看似肩打,實則肘撞。“拳打三節不見形”即是要求攻防應具有虎行無聲,龍行莫測的特點。

87能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存:這條諺語是強調在搏鬥中須樹立克敵製勝的新年,突出戰鬥進取精神。在搏鬥中,隻能思進,不能思存,更不能思退。一旦思存思退,鬥誌先餒,便沒勝利的希望了。所以拳家們說:“遇敵有主,臨危不懼”“敢打必勝,勇往直前”。在搏鬥中,精神力量是戰勝對手的重要因素。

88有意莫帶形,帶形必不贏:意,在這裏指進攻或退守的意識;形,指身體各部的動作。在格鬥中,自己的進攻或防守意識是不能讓對手察覺的,對手一旦察覺,有了準備,自己的設想便要落空。對手為什麼會察覺自己的意圖,原因便在於外形把意識帶了出來,暗示給了對手。比如手腳的輕微移動,身體的稍稍傾斜,肌肉的一絲顫抖,都會帶出攻防意向。高明的拳師甚至能通過對手的表情、氣息、目光的細小變化察覺到攻防意向。同樣,高明的拳師也最能掩飾自己的攻防意向,或在格鬥中不做任何預備勢,或用假“形”誘使對手作出錯誤的判斷,這樣才能“乘其無備而攻之,又其不意而出之”。為了達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招法就要快速,所謂以我為主,近打快打,“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

89肘不離肋,手不離心,起如鋼銼,落如鉤竿:這條諺語講的是發拳出擊的要領。拳,必從拳位而發才會有力。拳位分上中下。上位在乳側,中位在肋旁,下位在胯邊。諺語所講“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即是講出手收手應緊靠身體,好象擰繩一樣,完整而緊湊。發拳,必須短促嚴實,擰裹而發。拳出,不但拳麵有力,就是手腕、小臂也有由於擰裹的動作而具備擦力、崩力,這便是如鋼銼。收拳,是臂膊順原路而回。它不是消極的收,而是“收”中帶打。擰裹而發的拳,順原路裹胯合襠,屈膝扣足,五趾抓地。擰身時以腰為軸,快速謹嚴。

90邁步如行犁,落腳如生根:練拳講究“上體寬舒自然,下肢沉實穩健”。寬舒自然,是強調鬆弛而不緊張,這樣上肢才能隨時進入進攻或防守的狀態。沉實穩健,是強調樁實步穩。樁實,即落腳如生根,任敵擠、撞、頂、靠而不動搖。步穩,即邁步如行犁,一步邁出恰恰到位,擠亂敵人重心,自己可攻可襯。樁步沉實,腳步穩,出動作既不飄浮,又不僵硬,外順內實,莊重安逸,可使同身蘊藏著的充沛內在力量充分發揮出來。樁實步穩,是各種拳法都重視的原則,而形意拳、大成拳,南拳對其重視的程度尤為突出。

91轉身回打,其機在頭:在拳術及器械使用技術中,有轉身回打的招法。一些人以為轉身就是亮出後背,即使回打仍感遲滯不快,且容易被對手乘虛而入。其實,轉身打法的關鍵在於“關”,掌握了“其機在頭”的要領,“回打”何滯之有?頭,是人身體的主宰。如身欲右轉,一定先右轉頭以視敵人,然後身才隨轉。如身欲左轉,也一定先左轉頭以視敵人,然後身體隨之。這各左右轉身的方法,快如旋風,決定會露出任何破綻。須注意的是,轉身回打的步法得靈活,至於是左回身還是右回身,要依據自己的步法而定,以免自絆腿腳。

92兵貴神變,勢勢相連:變,指變勢,也即變招。交手放對,立守一勢,難以應敵。因此,須立一勢,又立一勢,複換一勢,迅速變換,才能使能手應接不暇,而勝勢在我。如果隻仗著一種招法,就會被對手洞悉虛實,不能全勝。《說唐》描述的程咬金三板斧,就屬“立守一勢”之列。換勢迅捷還不行,必須以逸待勞,或未發而先人,或待發而後應,隨時審勢,見隙而進。能用一招獲勝,決不複用第二招。

93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這是技擊心決,也就是在技擊中對自身的一種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可以消除由於對手身高、體壯、技強、聲望大而使自己產生的壓抑、憂慮、緊張等心理負擔,而使自己精神放鬆,情緒穩定,意誌堅強,如入無人之境,從而產生必勝的信念,在競技過程中可以毫不受外界幹擾地發揮自己的水平。

94有人似無人,無人似有人。獨練時無敵似有敵,應對時有敵似無敵:後一條諺語是對前一條諺語的具體說明。練習對手進行格鬥,*真地運用各種招數對付假設敵的各種進攻。這樣練習,一方麵加強了練習的嚴肅性、實戰性;一方麵可使招法形成條件反射。這便是無人似有人。真正交手之時,應當不受客觀環境的影響,不受對手攻防的支配,象練習時那樣充分發揮,隨意自如,從容不迫,始終把握住主動權。這便是有人似無人。

95神以知來,智以藏往。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神,指主觀直覺反應。智,指靈活、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智慧。知,是了解、把握的意思。這條諺語指出,憑直覺反應能探知對方的意圖,憑著自己的智慧隱藏起自己的意向。令敵人兩眼一抹黑,而我心中明如鏡。敵人不能了解我,而我能把握住敵人。這就象明眼人打盲人,占足了優勢。

96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武術練到了化境,伴隨而來的是舉手投足均能收到技擊效果。拳腳用不著擺好動手的架式,思想用不著做好應對的準備,大腦皮層對人體手足的控製已達到了自動化的程度,對突然襲擊可以本能的作出迅速的判斷和反應。意識與行動在刹那間似乎割斷了聯係,似乎全憑著本能應對,這便是無拳無意,是習武者追求的真意。然而,無意絕非真正的無意識,恰恰是意識敏捷的反應。由意識到動作之間的指令傳遞快靠幾乎使意識與動作同時發生,看起來好象沒有經過大腦思考便行動一樣,無拳也絕非真正的無拳法,而是不拘泥於拳法,相敵之情形而行之。無拳無意,是武術的最上乘境界。

97拳打三不知:拳打不知,是說發拳要迅雷不及掩耳。不知有三,即我不知,你不知,他也不知。這是說應對之捷,出招之快,自己尚不及想,對方尚不及反應,旁觀者尚不及看清,對手便已被擊倒,這可以說是對“無拳無意”的具體描繪。

98不招不架,隻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我國武術技擊的特點是連續快攻,原則是速勝。即使後發製人,也要後發先至,雙方交手不過是見上幾招的事。幾分鍾,幾秒種之內就要見個分曉。象武打電影中那種長時間的打法,並不體現武術技擊的原則。因此,武術便要求拳手靈活巧妙,勇敢剛勁,在刹那間解決對手。即“不招不架,隻是一下”。如果幾招之內不能打敗對方,那就說明自己的本領不足以速勝,就需要長時間的較量下去。這時便不僅是比武藝,還要講體力,拚氣力了。

99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技擊中,決不能讓對手牽著鼻子走。如果你攻上,我防上,你攻下,我防下,處處依照對手招數的變換而變換,那便永遠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各打各的,便是避其鋒芒,揚己之長,你攻上,我攻下,你出手,我踢腳,你要我按照你的意識打,我偏要你按照我的意思打,甚至讓你根本不知道我的打法,這就奪得了主動。這條諺語的後兩句,是說不要做無謂的犧牲。已經知道自己不能獲勝,甚至必敗無疑,那就立刻撤出,保存實力,徐圖進取。

100上步六合手,打不贏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著就跑:“六合手”“五花炮”是少林拳種中散打招勢的名稱。其招勢迅猛巧妙,往往能一舉奏效。先發製人者常常使用。諺語用這兩個招勢代指一個人善用的招法,說明這樣一個技擊策略,在技擊中,自己已經使出了最拿手的技藝,尚不能取勝,那便已說明自己的實力不及對手,就應當考慮戰術上的迂回,戰略上的轉移,以圖“東山再起”。最好不要硬打硬拚,使自己遭受重大損失。當然,在對敵鬥爭的生死關頭,又另當別論。

101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實互用,剛柔相濟:交手過招,不能實心眼。正所謂“兵不厭詐”,“虛虛實實”。虛實的含義有兩個。一是變招的虛實,即散手的每一招都可虛可實。如引手(或稱逗手)是虛招,可誘敵出擊,如敵尚不及反應,這一招可變為實招,可劈、可拍、可抽、可抓。崩拳是實招,應當一拳製勝。倘若被敵遮攔,就應當即刻抽拳撤勁變為虛招。這就是“彼能破,手則虛,彼不敵,手則實”。二是相搏中的虛實。就是欲打其上,先向下取之;欲取其左,先向右引之;欲製其於絕地,先賣破綻以誘之。除此以外,還要善於觀察對方的虛實。彼手上擊,下方必虛;左擊,右方必虛,前擊,後方必虛;腳踢,支撐腿必虛。避實就虛,乘虛而入。虛勁,是試探性的,因此勁力蓄而不發,柔韌有餘。實勁,是要一舉奏效的,因此勁力充足剛勁。技擊要求“虛實互用”,那麼勁力的掌握便應是“剛柔相濟”了。

102柔中有剛攻不破,剛中有柔力無邊:剛是硬,柔是軟;剛是強,柔是韌;剛,指拳的衝擊力量快速、巨大、有爆炸性;柔,指運動綿綿不斷、遊刃有餘,和緩衝擊,化解力量。剛,還指氣盛神旺,寧折不彎,柔,還指堅韌不拔,不屈不撓。柔中有剛,是說柔拳中應當時而運用寸勁爆發。如太極散手中的發力。剛中有柔,是說剛拳中應當講究順帶粘隨。如翻子拳散打中的化勁。有剛無柔,剛碰剛,兩敗俱傷;剛碰柔,盡隨人走。有柔無剛,柔碰柔,取勝無由;柔碰剛,難以爭強。有剛有柔,才能在技擊中運用自如。可以敵剛我柔,敵柔我剛。或以柔製剛,以柔克剛;或以剛製剛,以剛克柔。隨機應變,任意而為,則無往不勝。

103以短*長,以閃為進,以活為主,以速治慢:短遇長,“*”為上。個小為短,力弱為短,拳藝不高為短,兵刃不長為短。短是個弱點。然而,短卻並非不能勝長。短欲勝長,常用的是“*”法。*在這裏應做接近、靠近、擠進解釋。交手雙方越接近,則長者有弊,短者得利。長者周轉不便,短者可任意發揮。如果短者見長,懼而逃之,長者鞭可及,短者必輸無疑。短勝長,閃為進。閃本是躲。如果閃就是為了躲,那是隻守不攻。閃,應是為了進攻,是躲避敵人的鋒芒,換個位置出擊。個小力弱者正麵迎擊身高力大者,必要吃虧。以閃為進,避實就虛,方能奏效。短勝長,活勝死,技擊中,曆來是活手勝死手,活步勝死步,心眼兒靈活的人勝死心眼的人。活者,靈活多變之意。短者不活,弱上加弱。短者靈活,閃展騰挪,才正是發揮了自己的長處。短勝長,速製慢。持久戰對短者不利,在戰略上,短者應求速戰速決,在戰術上,也要以快取勝,或先發製人,或後發先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