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武學資料之【武術諺語精解】2(1 / 3)

http://tieba./p/2087075499

61頭頂青天,腳抓地;懷抱嬰兒,手托腮:習武要注重剛柔。所謂剛,不單純指剛勁之勁力,還指頂天立地的陽剛氣概——頭正頂天,形式挺拔,腳實抓地,根基牢固。所謂柔,也不單純指柔軟的力道,還指堅韌有餘的精神,指收放適度的控製力,如同懷抱嬰兒手托腮一樣。

62前手齊眉三尖對,鼻尖手尖與足尖:三尖者,指鼻尖、手尖、足尖。三尖相對,指拳尖直出應與鼻尖平,又要正。偏於左則右邊空虛,偏於右則左邊空虛。腳尖也要與鼻尖相對,如若不對,身前俯則後足無力,身後仰則前方無顧。手尖於腳尖要齊,腳踢手隨之。手足齊起齊落。拳打腳進之。不能有前後左右的偏斜。三尖相對是武術動作協調一致的要領,無論弓步拳、馬步拳、虛步拳都應如此。以三尖相對的方式站樁,還能很好的調節氣息。

63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64意發神傳,心動形隨:意指情感,神指神態,心指思想,形指形體動作。武術運動與其它運動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它側重於心靈“自我感染”的表現。所謂心靈自我感染,就是主觀情感和主觀思想對形體動作的支配。廣而言之,不管練什麼拳,主觀上總有一種攻防意識,總會出現假想之敵,主觀思想便要致敵於死地,主觀情感也會隨招式而變化,假而似真。狹而言之,練什麼拳便會在什麼樣的主觀理解支配下練習,比如練醉拳,總要先有一個似醉非醉的意識,再有一個以醉態奚落敵人的情感,練出拳來才能形神兼備。

65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腳有支撐之能,練武術最忌腳無根。腳無根,則身易晃,重心易不穩。以腳踢人,力發於腿。大腿帶小腿,小腿催腳,力量貫於腳上,腳似鞭梢,產生巨力。腰為周身之軸。四肢運動全靠腰來主宰。腰一動,上可使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下可使胯催膝,膝催腿,腿催腳。腳無根,腿難發,腰無力,腿也難發。要想腿擊有力,當先練好樁功與腰功。

66練武先求腿力:武術以練腿為主。腿法練好了,五行(心肝脾肺腎,劈崩鑽帶拿)則順,六合(背與肩合,肩與肘合,肘與手合,腰與胯合,胯與膝合,膝與腳合)則對,出勢則疾,進退則靈,運用筋骨則易。腿力與腳力、腰力是統一的整體。練武先求腿力,便包括了腳力和腰力。

67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踢人。足踢敵人莫留情,全憑手領門路清:北方流行的拳種中,腿的用法在整個技法中占有很大比重。腿的力量朋,腿比胳臂長,腳上穿鞋,雙比****的拳頭堅硬。腿法變化多端,卻又迥環自如,踢、蹬、踹、碾、圈、擺、撩、踩、掀、掃是腿法的基本動作。腿法作為散打招法要做單項訓練,同時還要“操腿”,發綁縛重物踢腿,踢木樁等,使腿更加堅硬。戳腳、彈腿、迷蹤都是講空腿法的拳種。象戳腳實用腿法便有幾十種。以腿聞名的武術家極多,象鐵腿孫通(清康雍間燕青拳大師),鐵腿魏讚魁,神腿杜心五,江南每一腿劉百川等,都是因腿法高超而贏得雅號。注重用腿,卻不能忽視手的作用。在技擊中,手有領路的作用,一要領出腿踢的方位,手虛腳實;一要領走對手的注意力,乘機而踢。手還有防守的作用,象兩扇大門一樣,要想誘敵深入,就敞開大門;要想拒敵於外,就閉大門,令其無懈可擊。無論是開是閉,均以腿擊中對手為目的。這條諺語說明了手與腿作用的區分,又指出了手與腿配合的方法。

68手去腿不動,打人不能勝。腳踢手不出,打人必負輸:在技擊中,手與腳的攻防分工不應當區分過清。似乎腿隻能攻,手隻能防。事實上手與腳都具備攻守的能力。在技擊中,手與腳應當密配合,各司其職,一齊出動,攻防同時進行,即所謂上下齊到,左右夾攻。手攻上,腳攻下;手攻上,腳防下;手防上,腳攻下。手腳相隨,手領腳發,腳出手到。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攻防兼至,這才是取勝之道。如果手腳不會配合,單一出擊,踢腿時,雙手回拳位不動,擊拳時,兩腳立定不移,那就破綻百出,必輸無疑。

69有拳無腿難取勝,有腿無拳難占先。身心一動腳手隨,手腳齊到方為全。前兩名仍是強調手腳配合使用的重要性。後兩名則是強調的領導作用,亦即“想哪打哪”。心中一念,手腳即出,動作快到與閃念同時,最後達到下意識地攻防,這便進入一武術的化境。

70拳打三分不易,腳踢七分不難。俗話說“胳膊擰不過大腿”。腿的力度比胳膊大得多。從練功效應上講,手與腿要練出同樣的力度,手花費的時間要比腿花費的時間多得多。人們在技擊中,一般習慣於把進攻與防守的任務交給上肢負擔,而忽視腿的攻防作用。這多少有些避己之長,用己之短。如果腿功加強,拳腳齊出,在技擊中就會主動得多。這並不是說所有拳種都應重視腿法,從而排斥那些注重上肢攻防技術的拳種。任何拳種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自己長於別家之處。揚己之長,攻人之短才是正確的。這條諺語主要針對北方拳種而言。

71七分看腳,三分看手:七分與三分指主次關係。兩人對持,眼光應虛視其上而實窺其下,這便是七分看腳三分看手。因為對手進擊的方位與速度都與步法有關。如被對手搶準了步子,那麼在對手尚未出擊時,自己的重心便已被擠亂,虧輸便不遠了。對手的腳尖所向,膝蓋所向預示著其進攻的方位,所以,留神對手的腳是必要的。初習武藝者,臨陣試拳,總有看不清來拳,判斷不準對方意圖的憂慮。這條諺語則提供了一個掌握主動,從容對敵的訣竅。

72彈腿四隻手,神鬼見了都發愁:不隻是彈腿,所有注重腿法的拳種都可說是四隻手。腿法練精,腿便如同手一樣,運用自如。它可踢、可蹬、可踹、可撩、可彈、可點、可蹭、可插、可踩、可跺、可截、可扣、可擺、可圈、可拿、可勾,等等。這時的腿已不單單是支撐身體、行路走步的腿了,而是具備多種功能,象手一樣靈巧了。“四隻手”打兩隻手,那還不綽綽有餘嗎?

73一見屁股掉,便是戳腳到:掉,回轉之意。屁股掉,就是指轉臀的動作。戳腳,人稱北腿之最,他的腿法包括上中下三盤,是其他拳種中的腿法所不及的。戳腳極重視向後踢的腿法,這是它獨具的腿法。如九翻鴛鴦腿(後踢腿)、花籃腿(後撩腿)、黃龍擺尾腿(後擺腿)、穿槍腿(後蹬腿)等等。特別是戳腳的連環腿法,令人防不勝防,尤以其中的前踢接後踢最為厲害。前踢接後踢,總有個碾腳、擰腰、掉臀的動作過度,然後後腿才起,所以,行家總結出這條諺語,以助人識別戳腳。

74拳技以眼為尊,眼為心之苗:眼有監察之精。交手之時,瞬息萬變,全靠眼睛察其動靜,識其變化。沒有眼睛,或眼睛不靈,拳藝便要大受影響。故曰:拳技以眼為尊。心中所想,必流露於眼。自己的精神、意誌、自信力會通過眼神表現,對手的進攻意圖,心理活動也會在眼神中流露。故曰:眼為心之苗。

75眸子練得明,打人占上風:

76拳到眼到,眼到拳到,拳眼齊到,招招有效:這條諺語講述了眼光與拳腳在技擊中的三種配合方法。武術家在熟生巧,巧生精之後,便能以下意識的動作應付突然襲擊。拳腳的動作往往走在眼光之前,這時,眼光就要迅即追隨拳腳而去。這便是拳到眼到,也叫眼隨拳。交手中,目光銳利的拳師一眼能看出對手的意圖動向,這就要目光所及,拳腳即到,看哪打哪。這便是眼到拳到,也腳拳歲眼。武功達到化境,拳眼的速度幾乎一致,技術的準確性和靈活性極高。心中一念,拳眼齊到,這也腳拳眼相隨。

77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觀察對手軀體某一部位的變動,即可判斷出隨之而來的招式樣。聽到微弱的風聲,便能識別出突然的襲擊。憑借皮膚的接觸,就會感知對手力量的大小、虛實和進攻方向。這是習武者在技擊素質上應達到的要求。要達到這個要求,需通過長期訓練,反複強化擊打刺激,形成條件反射,使感知信號向大腦中樞的傳遞,大腦指令向拳腳動作的傳遞在瞬間完成。

78料敵在心,察機在目:技擊中最講究以逸待勞,以逸製勞。心中有數,把準時機,便可事半功倍。料敵在心,就是善於判斷對手意圖,其一舉一動,一手一足俱在我意料之中,我即可玩敵於股掌之間。察機在目,便是強調要把握進攻的時機,啾準對手的破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出小力而至大勝。

79以靜待動,後發製人:這裏所說的靜,指自己以外觀形態與對手保持相對靜止的姿勢,調整體力,以逸待勞。靜,還指內心的沉著冷靜,細心觀察對手的一切行動。動,指對手為了迷惑我而采取的無關緊要的步法移動和一切虛假動作。動,還指對手首先發起攻擊的動作。交手之時,靜以待之,待敵生亂,趁機擊之,雖屬後發,而能製之,這便是這條諺語的含義。

80主動搶攻,先發製人。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這是強調先行出擊的重要。當自己在精神、氣勢、體魄、力量、武技等方麵均壓倒對手時,先發製人,可一舉獲勝,在自己與對手旗鼓相當的條件下,判斷準確,看準破綻,抓住時機,果斷進攻,可出奇製勝。當自己的身體條件、武藝技術不如對手時,憑著旺盛的鬥誌,拚搏的精神,疾快的速度,不拖泥帶水的動作,堅決果敢,以一往無前的氣勢出擊,可反敗為勝。對手越消極,我當越主動,以主動製被動,以進攻克防守。

81出其不意攻不備,先發製人不容還,動手猶如鷹捉兔,粘衣發勁急似彈:先發製人,就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招即中,不容還手。拳勢極快,如鷹捉兔,粘衣貼身,勁力爆發。如對手已嚴陣以待,先發製人的時機便已錯過。如自己力微勢弱,先行出擊易暴露弱點。

82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到;後人發,先人拳:在技擊中,先發製人,可以掌握主動權,這是勿庸質疑的,但後發製人也有出奇製勝的妙用。主張後發製人的拳種、拳家均不在少數。後發製人,絕不是說速度要慢於對方,而是動作起動在後,動作完成在先。這就是說,後發製人的速度反而要更快。彼不動,我不動,是說絕不先動。彼微動,我先到,是說對方技擊動機,襲擊方位、所用招法剛一顯露,我即做出反應,且要在對方目的未達到之前將其擊倒。後人發,先人拳,就是說這種打法,雖發於人後,卻先於人到,率先完成技擊任務,這可說是後發製人的秘訣。

83後發先至,後發三至,後發後至:這三句話,是三種防守反攻的技法。這一句強調對手已進攻但尚未達到目的的瞬間,截擊要快。第二句強調反擊應采用連續進攻的戰術,一招未盡,一招即起,不容對手喘息。第三句是說如果對手拳快,則應讓過拳鋒,消其勁力,待其招勢成為強弩之末,即行反擊。這三種技法有一個共同點,即要求習武者善於掌握技擊時機,使防守與進攻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84先人發,後人至:先發先至,是強調先下手為強。後發先至,是強調後發製人,防守中反攻。先人發,後人至則是說交手時,發動進攻要在對手之前,而製住對手卻要在對手還擊之後,不求一招奏效。這是“舊力略過,新力未生”之法。其作用在於巧妙製敵。既,我先發動,使對手應招;對手招出,我卻含而不發,使對手進之不可,退之不能,束手畏服。不以傷人為目的,而在於使敵人進退維穀,黔驢技窮。這是用高超武技使對方心服之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