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打拳容易走步難:練套路,隻要準確記憶,認真模仿,反複演練,時間不需很長便能掌握,有的人還能練得非常好,可是有的運動員雖在比賽中取得了很好成績,基本功也很好,卻不能實作,就是因為不會攻防進退的步法。套路是死的,越練越熟,步法是活的,需要針對對手的動作、對手的技術水平,對手的身體素質在實戰中變換。平時練習步法,盡管可以對單一步法反複練,對多種步法綜合練,但是,如果缺少與對手實戰中的練習,就依然是“紙上談兵”。所以說“打拳容易走步難”。
43步不活則拳亂,步不快則拳慢:步法在拳術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步法起著調動周身各個部位以實施各種技擊戰術的重要作用。技擊中的進攻後退,拳打腳踢,肩頂臂撞,無不倚仗步法來保持自己重心的穩定,還要靠步法的變化來動搖對手的重心,破壞其平衡。步法對,拳腳則順,步法精,出勢則疾,進退則靈。步法是協調手法、身法、腿法的基礎。步法練好,才能保證手法、身法、腿法的施展運用。各個拳種和技擊術都有自己的步法。比如拳擊和截拳道中有滑步、側步、疾步以及快進快退等。傳統武術中的步法更是多種多樣,象八卦掌繞圈走轉的趟泥步;戳腳左繞右劃的玉環步;查拳虛實相兼的走風搖晃步等等。這些步法都有其特點和用法。歸結起來,規律卻是一個,就是都要求整個身軀和四肢配合協調,巧妙地調整自己的重心,便於向前後左右各個方向出擊或防守。步進身隨,步退身回,始終掌握格鬥的主動權。
44先看一步走,後看一出手:既然步法在實戰中極為重要,那麼,在實戰中首要的是觀察對手的步子。身搖而步動,由對手身體的微笑搖晃而判斷出步動的方向,由步動方向而判斷出進攻的意圖,從而采取相應的破法。這條諺語的另一個含義是,看一個人武功的高低,首先是觀察他的步法是否清晰、穩健、正確,其次才看他的拳腳是否合乎法則。因為步法好壞是一個人武功高低的標誌之一。
45一步練錯百步歪:步法如此重要,那麼從一開始練習就要力求準確。步法訓練首先是基本功階段,腿功、樁功是練習步法的關鍵。其次是進行基本步法的訓練,要求掌握各種步法的要領,練熟練精。第三個階段是進行各種步法的變化和靈活運用的訓練,還要進行步法與招法的配合訓練。步法一旦沒有打好基礎,最後習慣成自然,那便不容易糾正了,這便是“一步練錯百步歪”。
46動則法,靜則型:法,指手眼身法步協調配合完成動作的方法;型。指演練中完成一組動作後停頓靜止時的造型。動,指演練套路時的連續動作。動時,身體各部要配合得法,快慢相間,頓挫有致;靜時,造型威武優美,氣勢奪人。這樣也便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套路的風格特點。
47打法各家各不同,靜如處女瞥如鴻:動與靜這一對矛盾貫穿在所有的拳種之中。有動有靜,動靜分明。在演練中要注意動與靜的關係,在技擊中也要注意動與靜的關係。在技擊中,動,則要迅雷不及掩耳,將招法完成於瞬息之間。即所謂“動如脫兔,瞥如飛鴻”。靜,則要山崩與前不變色,地陷於後不失聲。說動即動,要靜便靜,隨心所欲,變化自如。套路中的動與靜,有利於表現武術的美感。技擊時的東與靜,則是迷惑敵人,麻痹敵人,發現破綻,突擊敵人的關鍵。所以,盡管武術流派繁多,但對“動與靜”的要求是一致的。
48行禮文靜如處女,開拳一動如脫兔。閃展敏捷若雄鷹,進擊迅猛象老虎:這條諺語說的是演練長拳類套路的要求。第一句要求出場時彬彬有禮;第二句要求開拳即要亮出風格,抓住觀眾;第三句要求演練一定要體現出長拳矯健的特點;第四句要求演練一定要體現長拳矯健的特點;第四句要求演練中要體現頑強拚搏的精神。處女、脫兔、雄鷹、老虎用以比喻選手應有的修養、風度、風格、精神、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
49行家一落眼,便知深和淺。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對練武術的人來說,經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技擊方麵,一個武術行家,必經多識廣,有豐富的格鬥經驗。經驗的積累,便會使他對對手的姿勢步法,以及身體各部位的微小動作都能產生敏銳的反應,並及時作出準確的判斷,得出恰當的結論,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行家的眼睛似乎能洞悉一切。看一看對手的拳勢,便能知曉屬於哪門哪派,所學的是深是淺。行家手腳似乎能感覺一切,隻要觸及對手的身體,便能知曉功力的大小,應變的遲速。這一切都是從經驗中來,從實踐中來。沒有實踐經驗的人是永遠達不到這種程度的。
50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這條諺語運用比喻說明武術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太極拳喻為內家,八極拳喻為外家.內家以養生為主,修心養性為上;外家以搏人為主,操練筋骨為先,太極拳法致柔,動中有靜,八極拳法致剛,勢勢生風。因而稱太極為文,八極為武;太極為陰,八極為陽。武術,正是由文武、內外、剛柔、陰陽這些矛盾而又統一的內容組成的。
51穩如泰山,靜如處女:這條諺語強調的是在技擊中應當保持一種鎮定的情緒,有了這種情緒,就會不慌不亂,不急不躁,不受幹擾,就會不上當,不受騙,而能以極大的耐力與萬分的機警,全神貫注,力量集中,敏銳地觀察對方的表現,準確地察覺對手的意圖,從而及時、準確、恰如其分的出擊。達到製勝的目的。技擊,最忌心浮氣躁,因為它會使自己陷於混亂之中而不知從容對敵,從而露出破綻,陷己於被動,發揮不出原有的水平。
52心亂則意亂,意亂則拳亂
53力如千斤壓頂,勁似利箭穿革:散打中,必須以沉重的力量配合巧妙的招法,才能達到技擊奏效的目的。力有本力、勁力。本力是先天生就,所謂:“身大力不虧”。勁力是後天練就,功到自然成。本力大,是習武者的一個優越條件,在這個基礎上堅持進行必要的力量性練習,使發展大肌肉群和發展小肌肉群配合起來,便會有泰山壓頂的力量。這個力量可能笨拙一些,但他可能成為優於對手的因素。勁力是武術技擊中的一種特殊力量,它能將全身之力在瞬間集中於一拳一腳之上,如同炸彈爆炸一樣,瞬間使一拳一腳具有幾倍甚至幾十倍於先前的力量,這個力量,如利箭穿革,有著極強的穿透力,打在表皮,傷在內髒,這條諺語希望習武者能具有千斤壓頂的氣力,還具備利箭穿革的勁力。
54一力降十會,一力壓十技:
55死力不足貴,活勁最為高。力不打拳:這條諺語所主張的與上兩條恰恰相反,他認為,精於力著,不如精於拳者。力為呆力、死力;拳為活勁、巧勁。技擊家臨敵較藝,均尚勁不尚力,講究眼疾手快,身靈步活,出手無隙可乘,虛實變換,聲東擊西,一發即收,令人防不勝防。而死力、呆力則不然,力量雖重,但直來直去,攻防意圖,毫不掩飾,有實無虛,顧前失後,全身空虛之處甚多,容易被對手借力打力,乘虛而入。要以拳打力,以活勁打死力。
56蠻拳打死老師傅:
57一巧破千斤。四兩撥千斤:這兩條諺語強調了“巧”字在技擊中的作用。巧是精通變化的代名詞,是善於應付突然襲擊的代詞,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代詞,是能化險為夷的代詞,是以弱勝強的代詞,是出奇製勝的代詞。隻有精通武術,熟而又熟,經驗豐富,見多識廣的武術家才能達到“巧”的境界。達到了“巧”的境界,便能以巧破拙,以巧破力,“巧”就是借力打力。對手力越大,勁越足,心越狠,來勢越猛,被巧借打回的力量越重,敗得就越慘。而自己所用的力量卻很小,所以“一巧破千斤”也作“四兩撥千斤”。
58運動在身,用意在心:練武動身不動腦,勢必四肢發達,大腦簡單,所學生硬,缺少變化,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活手變為死手。隻有身動心也動,不斷探究拳術奧妙,技藝才會日日提高。
59打拳要長,發勁要短:長,知演練的套路要長,為的是增力長氣,鍛煉耐久力。短,指擊拳出腿時要有爆發力,即在短時間內將全身之力蓄於擊出之拳、踢出之腳上,產生一種巨大的衝擊力量,拳家也稱之為寸勁。寸勁集中體現在擊打動作結束的瞬間,給人以幹脆利落,飽滿剛勁的印象。寸勁用的好,出拳有聲,起腿生風。練習寸勁,首先要注意發力順達,避免“力”的傳遞受阻,使力量順利地送至一點。其次是先鬆後緊。力在傳遞過程中,肌肉應當放鬆。力在爆發之時,肌肉便當急促收縮,以使力量短促而巨大。第三是掌握發力時的加速度,使力量與速度結合得最合時宜,從而使原始力量增大數倍。寸勁是武術特有的發力形式。他與呼吸還有密切聯係,即所謂“以氣催力”。發勁時伴隨著發聲吐氣,氣催而力剛。
60動如濤,靜如嶽,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鬆,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鷹,快如風:這十二句諺語概括了對長拳類武術風格的要求。它在動作、姿勢、節奏、速度諸方麵都做了恰當的比喻。使習練者能通過喻體的形象理解抽象的原則。拳種不同,風格便不一樣,但長拳類的幾十個拳種,象少林拳、查拳、華拳、花拳、戳腳、翻子、八極燕青等,風格節奏固然有很大區別,但總原則,大體不離這1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