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1)(2 / 3)

HBs)陽性率為27.4%,乙肝核心抗體(抗-HBc)陽性率為49.8%;感染過乙型肝炎病毒的總流行率為57.63%。感染流行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但50歲以後呈逐漸下降趨勢。

五、乙肝病毒與人之間的傳播

(1)經血傳播:如輸入全血、血漿、血清或其他血製品,通過血源性注射傳播。

(2)胎源性傳播:如孕婦帶毒者通過產道對新生兒垂直傳播;妊娠晚期發生肝炎的孕婦對胎兒的感染等。

(3)醫源性傳播:如醫療器械被乙肝病毒汙染後消毒不徹底或處理不當,可引起傳播;用1個注射器對幾個人預防注射時亦是醫源性傳播的途徑之一;血液透析患者常是乙型肝炎傳播的對象。

(4)性接觸傳播:近年國外報道對性濫交、同性戀和異性戀的觀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傳播是性夥伴感染的重要途徑,這種傳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間的傳播。

(5)昆蟲叮咬傳播:在熱帶、亞熱帶的蚊蟲以及各種吸血昆蟲,可能對乙型肝炎傳播起一定作用。

(6)生活密切接觸傳播:與乙型肝炎患者或病毒攜帶者長期密切接觸,唾液、尿液、血液、膽汁及乳汁,均可汙染器具、物品,經破損皮膚、黏膜而傳播乙型肝炎。

六、異性間的性接觸能傳播

現代觀點認為,性接觸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

美國近年在855名隨機對象中進行異性間性接觸引起乙肝病毒傳播給對方的研究。男性427名,女性428名,平均年齡36歲。乙肝病毒異性間總傳播率為26%(255/855)。女傳男比男傳女略高。17歲以下的青少年感染率為3%;18~35歲年齡組感染率為25%;36~44歲的感染率與45歲以上的感染率達37%及36%。其中多數是海地人(57%),其次是黑人(30%)、白人(8.0%)和西班牙人(5.0%)。79%為單純由異性間性接觸傳播,6%有同性戀史,5%兼有非腸道藥物濫用史,少數有輸血、注射、文身史。抽樣調查的結論是:當地居民中異性間性傳播乙型肝炎是主要方式。過去報道“不明來源”的成人乙型肝炎病例中,可能大部分是異性性接觸引起的。

國內尚缺乏類似的調研資料,不過丈夫患乙型肝炎或妻子患病後分別傳播給對方的比例亦在15%左右。有報告感染後發病者卻不到2%。

七、嬰兒感染乙肝病毒的因素

嬰兒感染乙肝病毒與乙肝表麵抗原及乙肝e抗原雙陽性的孕母關係最大。主要通過母嬰垂直傳播,生後水平傳播。亦與生活密切接觸的親屬、保姆是乙肝病毒無症狀攜帶者或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有關。臨床及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與下列因素有關:(1)與懷孕婦女感染乙肝病毒的時間有關:妊娠早、中期患乙型肝炎者,出生後嬰兒的感染率僅為6.2%;孕婦在妊娠晚期至產後兩月內患乙型肝炎時,其嬰兒感染率可達70%。

(2)與孕婦乙肝e抗原、乙肝e抗體有關:乙肝病毒無症狀攜帶者母親血清中乙肝e抗原陽性者所生嬰兒90%以上要感染乙肝病毒;而乙肝e抗體陽性母親的嬰兒僅有10%~20%發生感染。

(3)與母親血清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陽性有關:血清中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與乙肝e抗原的指標相平行,孕婦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陽性者其乙肝e抗原必定陽性;而乙肝e抗原陽性時,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83%陽性。凡血清中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80皮克/10微升的孕婦所生的子女,即使接受了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嬰兒還是全都感染了乙肝病毒。

(4)與種族地區有關:抽樣測定乙肝表麵抗原陽性者中的乙肝e抗原,發現美國人的乙肝表麵抗原及乙肝e抗原雙陽性率為4.7%;法國人為3.6%~6.6%;意大利人為5%;西班牙人為5.5%;台灣人為39%;香港人為54.1%;上海人為31.3%;印度人為56.1%;新加坡人為50%。其中亞洲黃種人的乙肝e抗原陽性期可持續長達20餘年。英國媽媽乙肝表麵抗原陽性39例所生嬰兒無一例表麵抗原轉陽者;而中國媽媽14例所生子女一年內有9例(64.3%)表麵抗原轉陽。提示與遺傳因素可能亦有關。

(5)孕婦血中乙肝表麵抗原滴度越高,嬰兒感染率也越高:孕婦血中滴度為1∶32的9例,其嬰兒有2例(22.2%)轉陽;孕婦血1∶128的16例,其嬰兒有8例(50%)轉陽;孕婦血1∶256的23例,其嬰兒有15例(65.0%)轉陽;孕婦血1∶512的9例中,其嬰兒有8例(88.8%)表麵抗原轉陽。

(6)與嬰兒首次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齡有關:凡在1月齡以內受感染的嬰兒,日後78%可成為持續乙肝表麵抗原攜帶者;而大於1歲的受染者,乙肝表麵抗原攜帶率小於20%;成人感染後轉成慢性者在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