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乙肝的特點
一、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特征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簡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髒炎性損害,是我國當前流行最廣泛、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傳染病。經濟發展的水平較低,衛生條件比較差是本病流行的基礎。本病遍及全球,乙肝表麵抗原(澳抗)攜帶率,熱帶地區高於溫帶,男性高於女性,在未經免疫預防的國家裏,兒童攜帶率高於成人,城市常高於農村。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及乙肝病毒無症狀攜帶者,經血液、性接觸和生活密切接觸都是傳播的重要方式。易感者感染乙肝病毒後約經3個月(6周至6個月)發病。臨床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腹瀉及腹脹,部分病例有發熱、黃疸,約有半數患者起病隱匿,在查體中發現。肝功能異常,血清乙肝表麵抗原、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乙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脫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均為陽性。大部分乙型肝炎經治後能痊愈,少數病例病程遷延或轉為慢性,其中一部分可發展為肝炎後導致成肝硬變甚至肝癌;極少數病例病程發展迅猛,肝細胞出現大片壞死,成為重型肝炎;另有一些感染者則成為無症狀的病毒攜帶者。
二、乙型肝炎病原病毒
乙型肝炎病原是一種脫氧核糖核酸病毒,屬於嗜肝脫氧核糖核酸病毒族。這類病毒具有感染的種族特異性,彼此不發生交叉感染。如乙肝病毒隻對人、猩猩及恒河猴有易感性,能在猩猩體內傳代,各種組織培養尚未成功。該族的鴨肝病毒隻能感染鴨,對人及其他動物無傳染性。在電子顯微鏡觀察下該病毒有3種不同形態。
(1)小球形顆粒:直徑為22納米。
(2)管形顆粒:直徑與小球形顆粒相同,長度為200~700納米。
(3)大球形顆粒:即丹氏(Dane)顆粒或完整的乙肝病毒,直徑為42納米。
乙肝病毒為雙層結構,由7納米外膜和27納米的內核組成。不管是小球形、管形、丹氏顆粒的衣膜均由表麵抗原組成,不含核酸。丹氏顆粒外層為表麵抗原衣膜,內容直徑為27納米的雙鏈脫氧核糖核酸核心,呈均一的20麵體,被稱為獨特的乙肝核心抗原(HBcAg)。從中可分離出核酸,即病毒的基因組成。
在感染者的血清中,3種形態的顆粒數量相當懸殊。乙肝表麵抗原顆粒為3.35×1013個/毫升;管形顆粒的數量與表麵抗原差不多;而丹氏顆粒多為每毫升103~109個。乙肝表麵抗原與丹氏顆粒之比為2000∶1。
乙肝病毒形態的特殊性,決定它的外膜還可與丁型肝炎病毒相組配;在感染人的過程中它既可呈急性病變,又可持續遷延形成慢性感染。病毒的基因一旦整合到人的肝細胞中去,又可成為原發性肝癌的病因。
三、乙型肝炎的傳播
一般來說乙肝病毒隻能通過人傳入。乙型肝炎的傳染源主要是患者。在急性乙型肝炎的潛伏後期和發病初期,傳染性最強。在流行病學的調查中發現,患無黃疸型乙型肝炎的患者在數量上較黃疸型乙型肝炎多5~10倍。由於沒有黃疸,起病時不易被發現,因此對易感人群更具有危險性。另外乙肝病毒的慢性攜帶者占我國人群的10%~20%。由於這些人群長期廣泛帶毒,在潛在和母嬰垂直傳播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乙肝表麵抗原陽性母親往往可使全家和子孫後代都帶有乙肝病毒。在我國對乙型肝炎的社會調查中,發現無症狀乙肝病毒攜帶者、慢性肝炎、肝硬變及肝癌患者有成簇聚集的傾向,這種聚集傾向與女性帶毒密切相關。說明乙型肝炎在人傳人的播散中,帶毒女性應視為重點對象。另外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複發或病情惡化時亦具有傳染性,也應加以密切注意。
四、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
由於人群對乙型肝炎普遍易感,因此本病遍及全球。本病無一定的流行周期,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多屬散發。近年發病率明顯增長,主要與有無流行、衛生習慣、居住條件、人群免疫水平和防治措施等有關。無症狀乙肝病毒攜帶率熱帶地區高於溫帶,男性高於女性,兒童高於成人,城市高於農村。乙肝有種亞型:ayw、adr、ayr和adw。
其地理分布亦有不同:ayw多見於非洲,東地中海,中東及巴基斯坦;adw多見於北歐及美洲;adr多見於東南亞及遠東;adw及adr多見於印尼、馬來西亞、新幾內亞及泰國。國內調查發現,乙肝表麵抗原的亞型具有一定民族性,漢族的adr為多,adw次之;蒙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都是ayw亞型,幾乎無adr亞型者,這對乙肝病毒的傳播和演變規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是肝炎高發區,1995年12月底由國家衛生部領導,中國預防醫科院牽頭組織,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防疫站參加,報告了全國第二次大調查結果:用放射免疫法檢測的全國人群HBsAg陽性平均攜帶率為9.75%,其中男性為11%,明顯高於女性8%;鄉村10%明顯高於城市8%;1~5歲幼兒組的年遞增率明顯高於其他年齡組,江南地區明顯高於江北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平均為10.8%,高於西北邊疆地區8.5%;華北地區為相對低於流行區(5.5%),中南和華東部分省市為最高攜帶地區。全國乙肝表麵抗體(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