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2)(2 / 3)

六、甲型肝炎患者肝內甲肝病毒抗原的特點

國外對甲型肝炎患者肝內抗原的研究僅見於1982年報道的1例。解放軍302醫院病理科和病毒室協作,用單克隆抗體、抗原結合細胞(ABC)法免疫組織化學檢測了41例急性甲型肝炎患者肝內甲肝病毒抗原情況。

(1)這些患者血清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均陽性,肝穿刺病理診斷均符合急性肝炎表現。

(2)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出肝內甲肝抗原22例,檢出率為53.66%,最早檢出時間在發病後8日,最晚在發病後3個月。在發病20日內肝穿刺者,甲肝病毒抗原檢出率明顯高於20日以後穿刺者。

(3)甲肝病毒定位於肝細胞、枯否細胞、膽管上皮細胞胞漿及小膽管管腔中。甲肝病毒抗原在肝細胞內呈彌漫不均勻分布,缺乏一定的形態結構。陽性細胞少時,常為散在分布,且多出現於點灶狀壞死部位;陽性細胞多時,可彌散分布於肝組織內,有的病例以小葉邊緣為明顯。

(4)肝內甲肝病毒抗原陽性細胞數與肝細胞病變程度相平行。甲肝病毒抗原陽性細胞數量多者,病變較重,反之則較輕。

(5)肝內同時兼有乙肝病毒標誌物者,未發現不同乙型肝炎感染狀態對於肝內甲肝病毒抗原的檢出有影響。

七、最容易患甲型肝炎的年齡和預後

凡是未感染過甲型肝炎病毒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均是易感者。但由於甲肝病毒感染與社會經濟狀況及個人衛生習慣密切相關,故在我國,15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最容易患甲型肝炎,由於病後獲得了持久的免疫力,至成年時,患甲型肝炎者減少,老年人更少。

甲型肝炎一般來說預後很好,較易恢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在托兒所和幼兒園中,感染甲型肝炎的兒童出現臨床症狀者不多,發生暴發性肝功能衰竭等症者更少。回顧性數據表明,臨床黃疸症狀及病死率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兒童低於青壯年,更低於老年人。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認為,甲型肝炎少數病例雖可發生臨床、生化指征的遷延複發,病理檢查的慢性化,但不會成為慢性肝病。唯6個月以內的幼嬰發生甲型肝炎者病情較重,死亡率明顯高於年長兒。有報道住院的半歲以內甲型肝炎占兒童甲型肝炎重型的70%,病死率約50%;另外老年人(60歲以上)的甲型肝炎患者發生重型和並發症的也多,病死率10%,但無論老幼,由甲型肝炎引起肝硬變者甚罕見。

八、診斷甲型肝炎的特異性方法

(1)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在甲型肝炎患病早期即可檢出,其出現與臨床症狀及生化指標異常的時間相一致。在臨床症狀剛出現時,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開始增加,第二周達高峰,一般持續8周,少數可達6個月以上,個別患者開始陰性,2~3周後複查即可出現陽性,故臨床上疑為甲型肝炎,而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陰性的患者,最好重複1~2次。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的出現與疾病的急性期密切相關,即症狀、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一致,是早期診斷的一個極好的指標。而且,具有簡便、快速和易於大量檢測等優點。

(2)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G:出現晚,不能用於早期診斷;須采急性期和恢複期雙份血清標本,恢複期抗體效價比急性期上升4倍以上,方能作出診斷。

如患者入院晚,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G抗體效價已上升到一定水平,常來不及抓住免疫球蛋白G增長4倍以上的這段時間,如單憑恢複期抗體效價上升4倍以上來診斷,就會使甲型肝炎漏診。由於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G持續時間長,如無雙份血清標本,即使陽性,也不能區別是現行感染還是既往感染。但可作為流行病學調查,了解易感人群。

(3)核酸雜交試驗:應用甲肝病毒互補脫氧核糖核酸探針,測定甲肝病毒核糖核酸,其敏感性高。但對甲型肝炎臨床診斷的實際應用價值並不高,完全可用甲肝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測定來代替。但當標本中存在有甲肝抗原—抗體複合物,鑒別診斷丙型肝炎或戊型肝炎,以及了解外環境中是否存在感染性甲肝病毒時,應用核酸雜交試驗有一定價值。有人應用斑點雜交法研究甲型肝炎患者糞便排病毒的規律。發現發病後第一周糞便中,甲肝病毒核糖核酸檢出率為73.3%,第二周為53.3%,第三周為26.7%,第四周為13.3%,第五周後未再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