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肝髒與肝炎基礎知識(2)(2 / 3)

九、肝炎患者做CT檢查的時間

CT有較高的分辨力,對肝內占位性病變,原發和轉移腫瘤的生長方式、形態、輪廓、鈣化、出血、壞死、囊變和血運情況都可以顯示出來。在注射造影劑的條件下甚至可發現1厘米左右的早期肝癌。CT主要用於鑒別黃疸患者是外科性(阻塞性)的還是內科性的。同時可了解膽囊、膽管、胰腺、腎髒以及腹膜淋巴結腫大等情況。在CT監視下為肝病治療提供方便。

因此CT不是肝炎患者的常規檢查方法。隻有慢性肝炎、肝硬變患者需排除早期癌變或懷疑肝癌和鑒別黃疸性質時才有做CT檢查的必要。

十、肝細胞凋亡與肝炎的關係

肝細胞凋亡就如秋葉凋落的自然現象一樣,黃葉脫落是為防止冬天水分過多蒸發以備來春生長;肝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出現皺縮(細胞變小、變圓,胞膜將胞漿及斷裂的染色質分割並包圍成致密的微粒),然後被周圍的活細胞吞噬分解,為新生肝細胞騰出地方的細胞自控死亡現象被稱為“細胞凋亡”。近年研究發現,肝細胞凋亡是由細胞基因控製的,為維持內環境穩定的一種自主性的自殺現象;又被稱為細胞程序化死亡(PCD)。同時肯定了“凋亡”不同於“壞死”,但凋亡和壞死均是發生於急、慢性肝炎的兩種細胞死亡類型。在同一肝炎患者的肝穿刺組織中,從形態學特征區別,可以鑒定出細胞壞死和細胞凋亡同時存在。

現已證實,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機製與細胞凋亡有關:具有針對乙肝抗原特異性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與乙肝表麵抗原(HBSAg)陽性肝細胞相互作用後,觸發帶乙肝病毒的肝細胞發生凋亡;另外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細胞中觀察到凋亡小體(細胞凋亡產生的特征性染色質微粒),並認為細胞凋亡在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還發現重型肝炎發病時,有引起帶病毒靶細胞凋亡的Fas(一種基因成分)/Fas配體係統參與。

目前各國科學家正在研究診斷肝細胞凋亡的方法以進一步明確各型急慢性肝炎的活動性炎症發生的規律。探索肝細胞凋亡複雜的分子調控機製,了解凋亡順序化的PCD每一環節,不僅可以用於指導臨床對肝炎的診斷,而且可以為治療肝炎新的方法提供新的途徑和依據。

十一、嬰兒肝炎綜合征的病因

嬰幼兒肝炎既往常認為絕大多數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特別在我國人群中乙肝病毒的攜帶率很高,主要通過母親垂直傳播給嬰兒。

1983~1988年解放軍302醫院重點研究了這個課題。

發現121例嬰兒肝炎綜合征的患兒已找到的病因中巨細胞病毒(CMV)是罪魁禍首,查出巨細胞病毒抗體免疫球蛋白M陽性者62例,占51.2%(62/121);而乙肝病毒是第二位,占34.7%(42/121);其次是EB病毒,占4.13%(5/121);甲型肝炎病毒則很少,隻占1.6%(2/121);其他病因是:細菌性敗血症4例、母乳性黃疸2例、肝組織神經磷脂病1例;膽汁黏稠綜合征、先天性膽管閉鎖、卡氏肺囊蟲病合並巨細胞病毒感染各1例,均由屍解證實。這說明嬰兒肝炎綜合征中以病毒感染最多見,占已知病因的91.7%,但風疹病毒檢測43例中無1例陽性。

1996年廣州市兒童醫院報道了16例臨床和病理診斷一致的嬰兒肝炎綜合征,其中14例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法檢測多種病毒,並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法檢測CMV脫氧核糖核酸,結果發現本組主要病因也是CMV感染,占56.3%,其餘為甲肝病毒及EB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