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十二月: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2)(1 / 2)

星期四

仁在何處

子夏曰:“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篇》19.6

【譯文】

子夏說:“廣泛學習而且誌向堅定,誠懇提問同時認真思考,人生的正道就在其中了。”

【筆記】

子夏強調了四點:廣泛學習、誌向堅定、誠懇提問、認真思考。

廣泛學習,不一定僅僅是指向老師學習,正如子貢評價孔子時說,孔子可以從所有的地方學習,可以從曆代遺留下來的書籍中學習,也可以向他人學習,還可以向流傳下來的民俗學習,隻要用心,每時每刻都可以學習。

誌向堅定,這必定是對人生有著深刻理解之後才確定的誌向,也即孔子所謂“三十而立”。一個人輕易改變自身的誌向,那就意味著他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失去了自我。

誠懇提問,也就是說要保持謙遜的態度,要認真聽取對方的教誨。

認真思考,學而不思則罔,光學習不思考,就會陷入迷惘。所以思考是辨清人生之路的重要方式。

有了這四點,我們就可以知道人生的正道在何處了。

【行動指南】

對於一名職業人來說,廣泛學習、誌向堅定、誠懇提問、認真思考,這四點都是應該不折不扣地做到的。

星期五

學以致道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張篇》19.7

【譯文】

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在製作場所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應該通過努力學習以領悟人生大道。”

【筆記】

有一句話說得好:“實踐出真知。”各種工匠要完成自己的工作、提升自己的技能,需要幹什麼?不停地訓練,從而熟練掌握自己的技能。那麼,對於君子來說應該如何?答案很簡單:不斷地學習。這裏的“學”不僅僅包括“學”,還包括“習”,即學到了新的思想和知識,還需要知道如何運用、實踐,光“學”不“習”等於沒有“學”。隻有“學”與“習”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夠接近人生的大道。

【行動指南】

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思想,都必須運用到企業的管理和經營之中;否則,學了也等於沒學,毫無價值。

第三周

星期一

文過飾非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張篇》19.8

【譯文】

子夏說:“小人有了過錯,一定會加以掩蓋。”

【筆記】

文過飾非的現象的確時常發生,問題的關鍵是為什麼人們有了過錯就會想辦法掩蓋?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因為小人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揣摩他人,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們認為他人一定會對自己的錯誤進行嚴厲批評,乃至進行嚴重懲罰,所以就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過錯。事實又是如何呢?自然分為兩種:如果他人是小人,他們自然會抓住一切機會對犯錯者進行懲罰,甚至以此為機會公報私仇,打壓他人;如果他人是君子,則不但不會懲罰,而且還會幫助犯錯者找出問題所在,並協助他們改正缺點。

對於管理者來說,這兩種不同的做法會獲得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前者使所有的下屬都會想方設法掩蓋自己的錯誤,直到有一天錯誤已經無法掩蓋時才會告訴你,而這時一切已經無法挽回。後者則使下屬們犯下錯誤之後及時向你反饋,並且在你的幫助下進行及時調整,使得錯誤得到迅速改正和解決。

【行動指南】

寬容下屬的過錯,你將可以迅速地解決企業中的一切錯誤,而這將是你管理成功的根本。

星期二

信而後勞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張篇》19.10

【譯文】

子夏說:“君子在得到信任之後才去使喚人們;沒得到信任,人們會認為對自己造成傷害。在取得信任之後再進行勸告;沒有得到信任,上司會認為是在毀謗自己。”

【筆記】

相比孔子,子夏的見解相距甚遠,可以說隻是一個平庸之徒的想法。但是,對於今天的很多職業人來說,還是值得參考的。

首先,子夏說要獲得人們的信任之後才去使喚人們。但是他沒有談到如何獲得他人的信任,要獲得他人的信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言行一致,說的與做的必須保持一致;二是身先士卒,帶頭去做;三是做事遵循仁義道德。

其次,子夏認為進諫需要在上司信任的前提下進行。這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上司不信任你,但是他做出了一個錯誤的甚至可以導致企業衰亡的決策,你就任之由之?這樣你又如何盡到你的職責?我認為這是極為不妥的,即便是上司不信任,也應該直言進諫,這是當今職業人應有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