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十二月: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1)(1 / 3)

第一周

星期一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微子篇》18.5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經過孔子的車前:“鳳凰啊,鳳凰!為什麼德行這麼衰落?過去的就不要再說了,未來的還來得及把握。算了吧,算了吧!當今從事政治管理的人都很不稱職啊。”孔子下車,想與他談談,他卻趕緊避開,使孔子沒有辦法同他說話。

【筆記】

狂人接輿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前半句“往者不可諫”,意思是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再計較也沒有什麼用。的確如此,既成事實,如何評價也無法改變。可是現實之中,這類“事後諸葛亮”倒是很多。問題發生之後,他們總是在找當事者的責任,而不是思考下一步應該如何去做。後半句“來者猶可追”,意思是過去的別去管它,但以後的事還是可以自己把握的,所以我們在遭遇過挫折之後,應該及時調整心態,積極主動地去麵對未來、把握未來。

孔子聽到接輿說這句話,對他肅然起敬,想下車跟他交流,可是接輿卻避開了。孔子在前麵說過,如果不能夠與中庸之人相處,那就該與狂狷之人相處,接輿便是狂者的代表。

【行動指南】

不要計較已經既成事實的問題,應該考慮如何解決問題,以及未來的發展。這才是一位管理者真正應該做的。

星期二

鳥獸不可與同群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與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微子篇》18.6

【譯文】

長沮、桀溺一起耕作,孔子經過那兒,吩咐子路去問渡口的位置。長沮問子路:“那個手拉著繩子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他知道渡口在何處。”子路又問桀溺。桀溺問:“你是誰啊?”子路說:“我是子路。”桀溺問:“是魯國孔丘的徒弟嗎?”子路回答說:“是的。”桀溺說:“滔滔濁水,天下到處都是,又有誰能夠改變這種狀態?你與其跟著逃避壞人的人,何不跟著逃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之後繼續耕作。子路回來告訴孔子這一切。孔子神情悵然地說:“我們與飛鳥走獸是不能夠一起生活的,我們不跟人群相處又能與誰相處?如果天下治理有方,我也不希望改變啊。”

【筆記】

很多人認為這是儒道兩家的第一次爭鋒。我讚成孔子的觀點,反對長沮、桀溺的觀點,甚至覺得長沮有些莫名其妙。

桀溺倒是對當時社會有著深刻的認識,“滔滔者天下皆是”,但是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改變,就想當然地認為天下無人能夠改變,這是消極的主觀看法。但老莊思想的核心卻並非逃避現實,而是順應自然,很多人誤解了這一核心,認為隱居起來不問世事便是道家,這是對道家的嚴重誤解。長沮、桀溺這兩人至多隻能稱得上是隱士,不足以稱為道家。所以,對於一些人來說,首先要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儒、道,然後才能下結論,否則就會陷入以偏概全的錯誤之中。

孔子的話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是啊,如果天下太平,還要誰去改變?就順應天意,享受生活好了,可是當時天下並不太平,難道人人都看著天下越來越糟糕,而不去想辦法,這就違背了作為人的意願。所以,即便是知道無法改變,也應該去努力為之。

【行動指南】

人們總是故步自封,事實上,無論多麼艱難的問題,隻要我們有決心、有恒心,最終就一定能夠解決。所以,我們不應該回避問題,而是應該想方設法解決問題。

星期三

君子之仕行其義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