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十二月: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1)(3 / 3)

最後,記住世上無完人,不要要求一個人什麼都做得非常出色,要允許人存在缺點,隻要他的缺點不是關於道德的。

【行動指南】

第一,任人唯才;第二,為每個人安排適合的工作崗位;第三,不要放棄有功之臣,否則會造成人心渙散;第四,學會包容,不要要求一個人什麼都很出色。

第二周

星期一

尊賢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張篇》19.3

【譯文】

子夏的門人向子張請教交友之道。子張說:“子夏怎麼對你說的?”回答說:“子夏說:‘可以結交的就結交,不可以結交的便拒絕。’”子張說:“與我所聽到的不一樣:君子尊重有賢德的人,也能夠包容一般大眾,稱讚行善的人也憐憫能力不足的人。我若是有賢德的人,對什麼人不能容納呢?我若是沒有賢德的人,人們就會拒絕我,我又憑什麼拒絕別人呢?”

【筆記】

本章令我想起一些人對孔子“無友不如己者”的誤解:沒有朋友不如自己。如果每個人都這樣想,不如自己的人我就不跟他交朋友,那麼試問一下:這個世界上誰還能交到朋友?子夏看來便是誤解了孔子的意思,“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對他的缺點可謂一針見血:“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如此一來,不是沒有朋友可以交了嗎?

但是,子張的話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什麼?他說“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看似不錯,事實上是將自己擺在了一個居高臨下的位置上,所謂包容大眾、憐憫無能,都是子張自視甚高的心理在作祟。

還是孔子說得好,“無友不如己者”,每個朋友都有優點值得我們學習,正所謂“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我們在交朋友時,應該善於挖掘對方身上的優點,並向他們學習。這才是交朋友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所在。

【行動指南】

交朋友的目的是為了互相促進,所以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當然也應該客觀中肯地指出他們的不足之處。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

星期二

勿沉湎於小道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張篇》19.4

【譯文】

子夏說:“雖然是一般的技藝,也一定有它值得欣賞的地方;但是想要成就大事業,便不能陷在其中,所以君子不去幹。”

【筆記】

這就是甘於平庸者與成功者之間的差別。的確,很多“小道”也可以使人生活無憂。但是一旦一個人沉湎於“小道”,他就無法走向更為成功的地方。

我在很多時候總會問一句話:“為什麼平庸的人那麼多?又如何才能夠做到不平庸?”回答百分之百都是:“因為大多數人容易滿足。要不平庸,很簡單,就是不要太容易滿足。”沉湎於小道的人,通常都是一些容易滿足的人。因為他們覺得眼下的生活已經很不錯,所以他們失去了通向成功的機會。

【行動指南】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名平庸之徒,那麼,你隨便掌握一門手藝就足夠了。但是如果你希望成為成功者中的一員,那麼,請拒絕平庸,拒絕眼下平淡的生活,去努力奮鬥,實現自己的夢想。

星期三

日積月累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張篇》19.5

【譯文】

子夏說:“每天知道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個月都不忘記自己所學到的,這樣就可以稱作為好學了。”

【筆記】

學習絕非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日積月累。我們經常提及的一個口號是“每天進步一點點”,事實也隻能如此。所以,我們要“日知其所亡”。

同時,學習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要不斷溫習,熟記所學到的一切,否則學了也是白學。所以子夏強調“月無忘其所能”。

每天都在進步,同時又及時進行溫習使學到的知識不會丟失,這才是真正的“好學”。

【行動指南】

子夏教給我們一個學習的真理:每天掌握一些新知識,每月檢查一下促使自己不要遺忘,如此日積月累,我們一定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