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風雨飄搖暗雲低(1 / 2)

酒色過度的度宗然病歪歪地堅持了一年半有餘,到底熬不過去了。就在幾天後的七月初八駕崩於臨安皇宮的福寧殿。度宗的好色是十分特別的。按宮裏的規矩,凡當夜與皇帝共枕的,第二天清早必須要去皇帝的寢宮門外謝恩,並由專人記下月日。度宗剛當皇帝那會兒,有時一天來謝恩的,竟然多達三十人。

宋度宗為帝十年,平心而論,期間既無重大過失,也無絲毫作為,國家大權全都掌握在賈似道手裏,宋度宗則隻知道沉湎酒色,其餘萬事不理,到他統治末期,南宋國內文恬武嬉、吏治敗壞,物價指數連年飛升,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各種社會矛盾空前嚴重,亡國之兆已盡顯無遺,宋度宗能在蒙軍到來之前主動死掉,一個人跑到陰間去享清福,這是他前世修來的福氣,亡國之君的屈辱,就隻好由他的兒子來承受了。

盡管朝廷內外對度宗的去世都有所心理準備,但事到臨頭還是有些顧此失彼。最重要的是度宗生前並沒有指定皇位的繼承人,當時度宗去世時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即:楊淑妃所生的趙昰7歲,全皇後所生的趙顯4歲,俞修容所生趙昺3歲。按照宋朝的規製,皇帝後宮中在皇後之下貴、淑、德、賢四妃,而度宗子息不多,後宮嬪妃中,除了皇後隻有楊淑妃和俞修容兩位封妃。

在立長還是立嫡的問題上眾大臣眾說紛紜,相持不下。以馬廷鸞、陸秀夫為首的多數大臣都傾向於立楊淑妃所生的長子趙昰為帝,這樣的原因,一是趙昰年歲略長,且生性聰敏好學,令人喜愛,另一個原因是其生母楊淑妃雖是平日裏不願幹政,但為人賢淑,知書達禮,有著很高的威望。其外戚也都為人謹慎,何況上次出使安南、占城,為朝廷取得十餘萬兩黃金進項,極大地緩解了眼下捉襟見肘的朝廷的困窘局麵,很是讓朝廷官員們讚聲不絕。但遲遲不願表態的太師賈似道似乎另有打算,一時難得定局。

……

“太師,萬萬不能讓留老賊如了心願!雖說楊淑妃為人賢淑,不愛幹預朝政,但如是立了趙昰為帝,留老賊那夥人就有了擁立之功,到那時若是他們再和楊國舅聯起手來手,朝堂裏可就沒有我們說話的份了!”葛嶺別墅內,翁應龍有些氣急敗壞地說道。

廖瑩中輕輕搖著手中的折扇,慢條斯理地說道“翁大人稍安勿躁,別說這事咱們太師爺還沒有發表意見,就是他們想立趙昰為帝,也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沒看到謝太後還沒有說話不是?如果謝太後同意讓趙昰繼承大寶,早就隨水推舟了。謝太後眼下還是要看看太師的意見如何,再做定奪。太師,此事還是不宜久拖,您還是進宮一趟吧。”

“如果立趙顯為帝,那全皇後生性懦弱,怕是不好阻攔梁太後出來聽政啊!”賈似道心中還是有些舉棋不定,一時難下決斷。

“太師多慮了。就是趙昰繼位,眾臣也是會奏請梁太後垂簾聽政的。其實無妨,即使梁太後垂簾聽政,也不會對太師目前的權勢有半分的影響,一是梁太後今年已是六十有五,年事已高,且體邁多病,二是梁家自國舅梁太師去世之後,近四十年間,梁家再無出色人物出現,這倒是可以避免外戚幹政之慮!太師又有何不決也!”廖瑩中有些不以為然地說道。

賈似道想了一下點點頭“好!藥洲先生說的有道理,老夫這就進宮去,舉薦太後立趙顯為帝,你們也要做好準備,通知我們的人上折子,三日後的大朝把這事定下來!”

賈似道鐵心要堅持立全皇後之子、四歲的嘉國公趙顯登基做皇帝。由性格柔弱的皇太後謝道清臨朝聽政。自然最後勝利的是他賈似道。

謝太後,閨名謝道清,臨海縣城東下渡人。係宰相謝深甫孫女,17歲入宮為通義郡夫人,寶慶三年(1227年)被227年理宗趙昀冊封為皇後。度宗趙禥即位後,尊為皇太後。

有關謝道清入宮封後,民間有不少傳說。謝道清祖居臨海東郊(一說邵家渡下渡村),村頭有小溪、石橋、河埠。謝道清雖出生名門望族,但她卻不願在深閨養尊處優,而是常常與女傭一起上橋頭溪邊洗菜。據說每當道清臨水照影,但見自己頭戴鳳冠,身穿錦衣,豔麗無比,這連謝道清自己也深為驚異。還有一個傳說,有一次道清身上染了疥瘡,她不想讓自己身上的瘡癤被人瞧見,所以洗菜時連衣袖也不卷起。一次,朝廷的選美欽差路過水邊,見這位光豔女子洗菜不卷袖,就問緣由,謝道清隨機應道:“真龍不露爪麼!”欽差見她既明豔又出言不凡,就立即讓她上轎進京。奇怪的是,謝道清的轎子一到天台,麵容從頗為憔悴到容光煥發;到了嵊縣,全身痂痕褪盡;到了臨安進宮時,謝道清成了國色天姿的佳麗。進宮後,理宗皇帝見她端莊秀麗,十分欣喜。與之敘話,謝道清應對如流,皇上龍心大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