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成對夏貴沒有什麼好印象,他知道夏貴後來投降了元軍,還被封為參知政事行中書省事,但具體的過程確實不清楚。對賈似道的鐵杆、新任福州安撫使劉良貴這廝也沒什麼好感。“哼!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既然是這樣,我想我們還是穩妥些好,但同時也要積極主動地做些事情。這樣,我們上奏朝廷,要求派海東水軍參戰,另外,獵豹營和飛虎營也要做好參戰的準備。柳司長,從現在起,軍情司要時刻關注湖北、江西和兩淮的情報!”
“大人,我想我們現在要著手進行海東軍的擴編工作,飛虎營自安南征戰回來以後,還一直處在缺編狀態,第一、第三艦隊也各抽調了十餘艘戰船補充第二艦隊,也需要盡快補充才是”紀靈建議道。
張克成轉向李國章“文淵大人,還是我去南洋之前,就讓你抓緊做好部隊整編的的有關事宜,怎麼到現在還沒到位?”
“這個時期,夷州的墾田、組編鄉勇、擴大商社的武裝護衛船隊,都需要大量的人手。於是我想先把部隊補充的事先放一放,我也沒想到局勢變化的如此之快,我,我想左了。”李國章看著張克成一臉嚴肅的樣子,期期艾艾地回到道。
張克成氣的狠狠剜了他一眼“之逢亂世之秋,先軍政治是必須的,不然我們將無立足之地!從現在起三個月內,不僅要恢複原來已編部隊的的滿員足額,還要再編練三千人的輔兵,已作不時之需。這一季的軍校學員要提前畢業,全都安排到新編部隊之中。另外,軍情司要擴大編製,要把觸角伸向大江南北,臨安方麵將是重點。”
張克成知道這半年多來,李國章幾乎把整個身子都撲到夷州和鎮海縣的民政事務之中去了,工作中有所失誤也是在所難免,畢竟目前整個南宋王朝,對元軍可能來犯的思想準備幾乎沒有,依然處於苟且偷安的混沌狀態。所以,張克成也不好使得過於地責備李國章。即使在後世,不甚了解鄰國朝鮮國情的人,對他們實施先軍政治,還是有很多詬語的。
“眼下海東軍最不缺的就是銀子,為什麼造船的數量還是上不去?”張克成又問。
武雲富回答道“一個原因是前兩個月,秀塗船場搬遷至鎮海西港耽誤了一段時間,再一個原因,就是建造大戰艦所需的龍骨的木料,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自然風幹,周期很長,眼下最缺的就是幹木料。是故,造戰艦速度上不去。眼下,每月所造四百石以上的大船也不過三十餘艘,主要是供應泉州和福州的海商,兩千石的大戰艦也就是兩三艘,再大的戰艦就無料可用了。”
張克成煩惱地揉了揉發漲地額頭,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當世人缺乏強烈的危機感,即使是像武雲富、馬德民這樣的有識之士也缺乏隻爭朝夕的精神。
張克成轉向將作院少監、琉球將作監正使杜炎清向說道“龍骨所用木料既然得之不易,不如我們就改用鐵質龍骨好了。杜大人,這事就有你的和王傳世大使(船務製造大使)負責這件事,要盡快實驗。一旦可行就立即全麵推廣!今後千石以上大艦船,可以盡可能地都使用鐵製龍骨。現在我們在占城、南洋都有鐵礦,不要怕沒鋼鐵可用。”
當時造船之所以不用鐵質龍骨,主要原因是由於那時的鋼鐵產量太低,一艘千石以上的大船,如用鐵質龍骨,所用鐵量要數以十萬斤計,而當時整個南宋的鋼鐵年產量也隻有八十八萬餘斤,銅的年產量也隻有二十六萬餘斤。一斤生鐵在南宋末年的市價要值七十錢,比銅價便宜不了多少,精鐵(即鋼)的市價更要四五倍於此。對於大多數窮困農戶來說,不要說犁田的大鐵犁了,便是鍬、耙、鋤等農具,用上鐵器也殊為不易,而現在張克成竟然願意用十多萬斤好鐵來建一艘戰艦,宋末一艘排水量三百噸(一千石)的海船價值多少錢八千多貫而已,七百噸(二千石)的最多也不過二萬六千貫可以買到手。而十多萬斤好鐵卻值多少?……杜炎清一聽張克成這話,不禁心中躍躍欲試。
……
戰爭的機器既已開動,夷州也立即投入募兵擴軍的緊張工作之中,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疾風暴雨的考驗!快點給鮮花票票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