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鄉間祭樹碑建亭,字字血聲討朱棣(1)(2 / 3)

“萬斯同?我還真是不太了解。”李壽文道。李壽武插話說:“你不了解不代表別人也不了解。現在看至少蘄陽大學曆史係的師生們都了解。所以,你也甭問這麼詳細了。”

李壽文對此不以為然,便反唇相譏:“既然我們請教紀老師,就幹脆讓紀老師講個透徹講個明白有什麼不好?”

李壽武無奈地搖頭,紀麗妍隻得又講起來:“萬斯同,字季野,號石園,浙江鄞州人,清初時著名學者、史學家。生而異敏,讀書過目不忘。8歲時,在客人麵前能背誦《揚子法言》,終篇不失一字;到14、15歲讀遍了家藏書籍,以後專攻21史,並受業於浙東著名史學家黃宗羲,後又博覽天一閣藏書,學識銳進,博通諸史,尤熟明代掌故。萬斯同像他的老師黃宗羲一樣,很有民族氣節。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因詔請黃宗羲修《明史》,被黃宗羲拒絕。朝中大臣便推舉萬斯同為‘博學鴻詞科’,萬斯同也堅辭不就。以後,大學士徐元文出任修《明史》總裁,又薦他入史局。黃宗羲覺得修《明史》事關忠奸評判和子孫後世的大業,有萬斯同參加,可以放心,便動員萬斯同赴京,並在贈別詩中以‘四方身價歸明水,一代奸賢托布衣’相勉。當時,凡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銜,授七品俸祿。萬斯同遵黃宗羲囑咐,上京後寧願寓居於徐元文家,不署銜,不受俸,以布衣入史局,修《明史》,前後19年。寫成明史原稿明史稿500卷,其艱辛之異常顯而易見,實為中國史官之楷模。”

李壽文道:“萬斯同讓人敬佩!”

紀麗妍點點頭說:“沒錯。萬斯同修史態度非常嚴謹,堅持寫史必須‘事信而言文’。正是在這種嚴謹的學術思想指導下,當有的權貴想讓萬斯同美化一些人和事時,他便毫不猶豫毫不客氣地予以拒絕,有一次他說:‘難道要我象陳壽索米而作傳那樣受嗤於千古嗎!’而其他人撰寫的初稿在送交萬斯同審閱時,萬斯同都看得非常仔細,發現異處便立即告訴撰寫者‘取某書某卷某頁,有某事應當補入’,纂編者便取某書某卷某頁取某事核實,無一謬誤。他的學識時人無不佩服,無不尊稱他‘萬先生’。雖說各位修史者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而統領全局最後定稿者卻是萬斯同,他為此付出了二十來年的心血,署名卻總是‘布衣萬斯同’。清初名仕李光地品評人相當苛嚴,對萬斯同卻極為讚賞。他說,平生所見,不過數子,如顧寧人(炎武)、萬季野(斯同)、閻百詩‘真足以備石渠顧問之選者也’。”

說到這裏,紀麗妍從手包裏掏出一個小本子,打開看了看,繼續說:“徐元文被彈劾離職後,大學士張玉書、陳廷敬、尚書王鴻緒相繼擔任纂修《明史》的總裁,仍延請萬斯同繼續修《明史》。經過萬斯同和史館諸人的共同努力,《明史》終成460卷初稿。清政府自順治二年下詔修《明史》起,到乾隆四年刊行,曆時95年,編修時間之長、工程規模之大史無前例。參與編寫人員前後有二三百人之多。而在這些撰修者中,出力最多、貢獻最大的人毫無爭議當首推萬斯同。康熙四十一年,六十歲的萬斯同客死於異鄉他地的北京,《明史稿》則落入時任明史館總裁的王鴻緒之手。王鴻緒(號橫雲山人)按照清廷的政治需求對萬斯同修撰的《明史稿》進行肆意篡改,對明朝大力貶損,然後題上自己的名字刻版印刷,書名定為《橫雲山人明史稿》,兩次向清廷進呈,邀功請賞。雍正元年,清廷再開史館,令張廷玉為總裁,張廷玉等人便把《橫雲山人明史稿》修訂成336卷《明史》,即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明史》。張廷玉雖然在《明史》上落上了自己的名字,但他還算是個君子,他在上表時特意提及王鴻緒稿是經‘名人三十載用心而成’,明確指出,這位名人就是萬斯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