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暴戾之燕王掃北,為祭祖二李尋根(3)(2 / 2)

姑娘道:“沒錯,這是曆史上第一次使用火銃進行的水戰。江南鄱陽湖地區水網密集,士兵行動多有不便,火器便在戰爭中派上了大用場。除了水戰中用到火器,在攻城時,火器也大顯身手。朱元璋依靠火銃打敗陳友諒後,同年11月份,他又命大將徐達向東進攻張士誠政權的都城平江。徐達在城外築起長圍,又架起高高的木塔。木塔分三層,每一層都布署了弓箭、火銃。發動攻城以後,各種火器射向城裏,張士誠的部下損失慘重狼狽不堪。在一次戰鬥中,其弟張士信也被火銃擊中頭部而死。經過一年的圍困,城內彈盡糧絕,最後兵敗城破,張士誠被俘。”

李壽武道:“我想知道,李景琛時期的各種火銃有沒有高下之分呢?”李壽文卻感覺弟弟有些事無巨細強人所難,這麼細微的問題一個年輕姑娘怎麼說得清?便插話道:“這樣的問題就甭問了,大學生寫論文恐怕談不了這麼具體。”

姑娘卻搖搖頭道:“但問無妨。火器在朱元璋打天下時立了大功,所以朱元璋對火器非常重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在南京設立了很多機構來製造和保存火器。南京一時之間也就成了全國的軍事重地。據《明會典》記載: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在工部設立軍器局,專營兵器製造,以火器為主,同時也造皇家禦用儀仗兵器和少量冷兵器。其中兵仗局是明代主要的兵器製造機構之一。其規模之大、工匠之多、工種之齊全、分工之細密,皆前所未有,而且已經采用流水作業方式來製造各種軍器。而各種火銃的結構,既有簡單的也有複雜的。”

李壽武道:“如此說來,明代隻怕是人人都懂些火銃製造吧?”

姑娘道:“也不能這麼說。在明廷看來,火器是個‘神物’,而且是‘絕密’級,因此對其製造、使用的控製也相當嚴密。四年後,即洪武十七年(1384年),設立內官監下的火藥作,專門掌管火器製造。如此大規模的兵器製造,其管理也相當嚴格。神槍、神炮老百姓不許擅造,火器製造之法嚴禁外泄。火銃的銃身上,必須刻上製造單位和工匠的名字,以備核查。兵仗局製造的火器,如果在演放中炸裂,就會被退回去改造,工匠也會被‘問責’。火器製造,還必須嚴格按照生產標準進行。比如,關於銃規定:銅手銃的重量是5至10斤,碗口銃按勝字編號,手把銅銃按列字編號等。”

姑娘把手裏的火銃舉向李壽武,讓他看火銃筒上的銘文。李壽文也探著頭看。果然,上麵既有製作者姓名又有編號。讓他們意外的是,製作者也姓李,而且也是景字輩,叫李景庵。李壽文道:“這火銃上刻著李景庵,與李景琛是不是也有關聯呢?”

姑娘道:“沒錯,據說李景庵是李景琛堂弟,在火銃研製上技高一籌,李景琛軍中火銃基本都出自他手。”二李正聽得興起,老先生又話鋒一轉道:“提起明朝火器,不得不誇讚太祖朱元璋眼光頗高。因為朱元璋對火器的推崇,明初的中國火器有了巨大的發展,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麵:一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製定了全國衛所軍隊武器配備比例,‘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也就是說,明初軍隊火銃配備率達到10%。二是,為了滿足全國衛所火器裝備,火器生產地大大增多,除了傳統的國家軍器局製造外,部分衛所也被允許生產,由於對火銃研製生產的限製較少,便對提高火器生產工藝促進很大。李景庵屬於衛所製造火銃的典型事例。”

李壽文道:“如此說來,李景琛他們在抗擊燕王時也使用火銃了?”

姑娘道:“應該是。前不久,我和爺爺到蘄陽市裏參觀過目前出土的洪武時期火銃實物,看到地方生產的火銃才是明初軍隊配備的主流武器。中央政府的軍器局所生產的火銃隻有當地方火銃不足時才會調撥補給,而地方可以自產火銃,故而朝廷火銃幾乎沒有發配給地方軍隊使用,由此洪武火銃隻見到地方產的實物,沒見到中央軍器局的。因此說,燕王朱棣手裏的火銃,和李景琛手裏火銃,都是各自製作的。而李景琛的火銃數量抵不過燕王,但質量上卻遠超燕王。所以,交起戰來,燕王兵將死傷慘重,燕王便惱羞成怒。李景庵還發明了一種奇特的火銃,殺傷力特強。但最後李景琛終因兵將太少全軍覆沒。據說作戰中李景琛不光斷了左臂,身上還中了十來處火傷,但李景琛憑借一股銳氣,率領部下英勇奮戰,不屈不撓,一直戰鬥到流盡最後一滴血。”

李壽武問:“李景琛死了,李景庵呢?”

姑娘道:“別急,你聽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