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暴戾之燕王掃北,為祭祖二李尋根(2)(2 / 2)

李壽文道:“河北一帶農村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自己的祖先是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老先生道:“因為靖難之變,燕王發狠屠戮,把河北一帶的人幾乎都殺光了。”

李壽文道:“燕王為什麼對河北一帶百姓大肆屠殺呢?隻是因為河北人對朱棣的靖難進行抵抗嗎?”

老先生道:“沒錯。史書記載,建文帝繼太祖朱元璋之位後張揚其威,‘仁聞昭宣,眾心悅服’,老百姓無不稱頌。但因燕王朱棣一直以來覬覦皇權,對朱允炆繼位極其不滿,於是乎‘奮起方隅冒不韙以爭天下’。而當時百姓在思想上傾向建文帝,並不傾向燕王。燕王對此心裏也不是不明白,當僧道衍密勸燕王發動戰爭時,燕王曾憂慮地說:‘民心向彼,奈何!’。但強烈的權力欲還是鼓動朱棣發起了戰爭。事實不出朱棣所料,當他發動‘靖難’戰爭後,河北各地的官民對他進行了頑強抵抗。燕王的軍隊連連受挫,引起了燕王的極大憤怒。於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慘無人道地屠殺百姓,我曾經查過《蘄陽府誌》,裏麵有‘燕王憤甚,燕京以南,所過為墟,屠戮無遺’的記載。而其他很多史書上也都記載了靖難之役造成河北一帶遍地白骨,讓人觸目驚心,‘長淮以北則鞠為草莽’的情況。當時景狀之慘,可想而知。另外戰爭期間河北百姓大量外逃,也造成了這一帶人口的急劇減少。”

李壽文一聲長歎,道:“可是,因為建文帝懦弱無能,還是讓燕王朱棣得手了。”

老先生道:“是啊,世事難料。公元1403年,燕王軍攻占南京,即皇帝位,改年號永樂,是為明成祖。當了皇帝的朱棣躊躇滿誌,雄心勃勃,為朝廷需要,開始發展生產,極力恢複河北一帶經濟。但河北一帶人煙稀少卻是問題。於是,永樂初年,山西人申處山等上言:‘請分丁於真定、南宮一帶占籍為民’。得到朱棣首肯。便在山西洪洞縣建立一個移民機關,專門辦理移民事宜。致使大量的山西界內的民眾移居到河北。任何人都一樣,離開老家總是戀戀不舍的。相傳移民集聚處有一棵老槐樹,流入河北的老百姓便牢牢記住,並將‘要問祖先來何處,洪洞縣裏老槐樹’的說法世世代代流傳下來。”

李壽文道:“如此說來,我們李家的人就有可能是從山西移民過來的了?”

老先生道:“不排除這種可能。”

李壽武插話道:“看來,李景琛的家眷是在山西了?”

老先生道:“這就不好說了,需要你們繼續查考。也許李景琛的家眷一直在河北,而僥幸沒被屠戮,生存繁衍下來。”

李壽文搖搖腦袋,感覺這種可能性不大。就憑燕王朱棣的為人處事,絕不會放過李景琛的家眷。隻要李景琛家眷在河北,必遭毒手。

而河北K縣老百姓關於李景琛與燕王惡戰的傳說,與八卦村老先生的講述基本吻合。致於狼山是否有狼群參戰的問題,老先生沒有做出肯定。隻是說,演繹的可能性比較大。但狼山一直有狼卻是真的。

這個斷言,與二李在山上看到的那塊石碑相吻合。假如山上沒有狼,怎麼會有武士斬狼的石碑?而石碑上的碑文寫的是“成祖揮刀斬惡狼”,是說朱棣親自斬殺過惡狼。那麼,如果狼群沒有參戰,怎麼會惹起朱棣對狼的仇視?即使狼群沒有參戰,也至少是阻擋和妨礙了燕王的前進。不是嗎?現在李壽文就這麼想問題。他驀然間感覺狼山的狼群是與李景琛站在同一條戰線的,因此寄予了無限的好感。

說話間,老先生在躺櫃裏取出了一樣東西,形狀猶如燒火棍,但布滿暗綠色的銅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