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滿族姓氏1(2 / 3)

靺鞨人有姓,當是肯定無疑的了。據《新唐書》載:唐太宗賜靺鞨首領突地稽“姓李氏”,其子李謹行曾於唐高宗時任左監門衛將軍。渤海國時期,較有影響的靺鞨人,多冠漢姓,如李屬正、高模翰、王文矩,等等。劉慶華:《滿族姓氏述略》,載《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第66、63頁。由此可見,靺鞨人已有姓字,並且是單字姓,相對於後來的滿語姓來說,即為單音節姓。

女真人的姓見於史書者已為數不少,如《遼史》、《金史》、《元史》以及朝鮮《李朝實錄》等書中,都有女真之姓。例如:烏古氏(或作烏古孫氏、烏古倫氏)、紇石烈氏(或作女奚烈氏、亦乞烈氏)、不術魯氏(或作孛術魯氏)、斡魯氏(或作斡勒氏)、敵烈氏、完顏氏、抹顏氏、尼龐古氏(或作尼瑪察氏、尼瑪車氏)、蒲察氏、古裏甲氏、陀滿氏(或作徒單氏)、仆散氏、移剌氏、也羅氏、唐括氏等。其中,《金史》所載最多,共有99姓。這些姓,顯然都屬女真語,是多音節的姓。女真人進人中原地區以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如烏古倫氏姓劉,黃摑氏姓汪、馬、趙,赤盞氏姓楊等。

滿洲人哈拉的曆程,與其先人女真如出一轍。入關以前,都使用多音節的哈拉。甚至一些歸附於滿洲的漢人,也爭相效法,在姓後綴以“佳”音,如李佳氏、鄭佳氏、陳佳氏,等等。而入關以後,滿洲人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麵受強烈影響於漢族。其哈拉,始則反效漢人,稱某佳氏(即在原有多音節哈拉的第一個音節後綴以“佳”音,其餘音節省略),繼而將“佳”音亦省,隻留一音節,再選用相應的漢字,則儼然漢姓矣。對此,清高宗深感不安,恐“失滿洲舊道”,並多次告誡“不得依附漢姓,故意牽混”。《大清會典事例》卷一一四九。如乾隆四十年三月十八日諭:“正黃滿洲旗為補放盛京所屬義州之包衣佐領事,奏稱引見之驍騎校塔青阿,姓高佳氏;驍騎校多隆額,姓楊佳氏。夫高佳、楊佳者,皆係漢姓。塔青阿、多隆額雖屬包衣牛錄,亦係盛京本地之人。夫盛京,乃我根本之區。如此流於漢俗,不可不預為匡正,若聽任自流,必使滿洲舊姓漸趨淹沒。今夫,致呼瓜爾佳氏為關佳氏、富察氏為富佳氏,是何成體統,與滿洲風俗多有關涉。將此,著寄信弘晌,留心辦妥可也。”軍機處滿文《寄信檔》第134號。本文所引滿文檔均藏於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筆者自譯,下同。雖聖旨屢降,奈何世風日下,仿漢姓者不斷增加。清季,滿族冠漢字姓、姓名連稱已成為普遍現象。時至如今,滿族的姓名與漢族毫無二致了。

滿族的多音節滿語姓演變成單音節漢字姓,是有規可循的,主要是:

1諧音取姓。即依原有的多音節哈拉,取其首音,選用相應漢字以為姓。因漢語的同音詞較多,加之滿族人取之為姓時,以音同或音近為準,故同一哈拉往往以不同的漢字為姓,並且,本來不同的哈拉,以其首音相同或相似,取同一個漢字為姓。這也是滿族姓多的原因之一。例見下表:

原哈拉〖〗首音〖〗選用漢字瓜爾佳(guwalgiya)

佟佳(tunggiya)

舒穆祿(sumuru)

董鄂(dongge)

布爾察(burca)

奇德哩(kideri)〖〗瓜勒

布爾

奇關〖〗關

佟、董

舒、徐

祁2意譯取姓。即根據原多音節哈拉內含之義,譯為漢語,而後取相應的漢字為姓。所用漢字,既有意譯的原漢字,又有根據意譯的漢字,另取諧音字者。例見下表:原哈拉〖〗漢語之意〖〗選用漢字阿克占(akjan)

哈斯呼哩(hashuri)哈斯呼,意為左。“哩”在此為名詞性詞綴。

巴顏(bayan)

倭赫(wehe)

畢拉(bira)

敖屯(oton)〖〗雷

左右之左

富裕

石頭

江河之河

槽盆〖〗雷

何(諧音)

曹(諧音)眾所周知,姓名的演化是複雜的社會現象,受到多種因素的製約。滿族多音節哈拉演變成單音姓,同樣也是十分複雜的,決不限於上述諧音取姓和意譯取姓。譬如前述“隨名姓”,它雖然不是從原來的多音節哈拉發展而來,而是由其父祖之名產生的新姓,但仍屬於姓名演化的範疇,這就加劇了滿族哈拉演變的複雜性。就諧音、意譯取姓而言,情況也並不簡單。盡管多數姓或取其諧音,或來自意譯,但也有個別哈拉,將此二者蒹而有之。如:寧古塔氏,改漢字姓寧、劉。寧者,諧音也。劉則來自其意。按滿語“寧古塔”,表示“各六、每六”之意,其中“塔”係附加成分,去之則為“寧武恩”,即六之數也。六與劉音近,遂取劉為姓。此外,政治風雲的變化,對滿族哈拉的演變也有一定影響。辛亥革命提出“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廣大滿族人民被排斥於革命之外,受到歧視和壓迫,因而更改姓名、隱瞞族稱,忍辱避難。以廣州為例,“部分滿族人口四散,有的逃往香港,有的逃回北方,但是大部分滿族仍留居廣州,隻是其中一些人為了避免歧視和壓迫,不得不將自己的民族成分隱瞞起來,甚至有更名改姓的。當時一家人外出工作可以改幾個姓,一般改姓佟、鄂、那等姓氏為多”。這種改姓,隨意性強,要以魚目混珠、遮人耳目為旨,很難說與原來的哈拉有何關係。凡此種種,造成了滿姓之繁雜。現在許多滿族人不知其原有的哈拉,不能說與此毫無關係。

名與稱名習俗

名,滿語曰“格布”。滿族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個人的代號。《魏書》載勿吉人名,有乙力支、侯尼支、婆非、俟力、歸、石久雲等。這些人名,未詳其義,但可以肯定是“言語獨異”的勿吉語言。從此以後,滿族及其先人的格布不絕於世。尤其在金、清二朝,多如牛毛,數不勝數。

滿族稱名不道姓,是其舊俗。故此,雖有哈拉而不用,僅以名作為人之代號。以皇族愛新覺羅氏家族為例,太祖諸子名為:褚英、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巴布泰、德格類、巴布海、阿濟格、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果。曆數百年,至宣宗,其諸子名為:奕緯、奕綱、奕繼、奕、奕、奕、奕。這麼長的時間,如此眾多的人中,冠愛新覺羅姓者未見一人。除皇族外的滿族人,也都如此,隻是到後來全變了。

名作為代號,是供人稱呼的。但滿族在稱名方麵,也有約定俗成的規矩。一般來說,長輩之名不可直呼,必以長幼齒序相稱。《柳邊紀略》雲:滿族“俗尚齒,不序貴賤,呼年老者曰‘瑪法’。瑪法者,漢言爺爺也”。滿族是崇尚禮義,具有敬老傳統的民族,由此亦可見一斑。另外,前述“一輩一姓”之說,與此亦有關係。出於尊敬,滿族人往往在對方格布的第一音節(亦即一個漢字)後加相應的稱謂語,以此來稱呼對方,就像漢族人在對方姓後帶先生、小姐等稱謂語稱呼對方一樣。如瑞麟在清同治年聞曾任文淵閣大學、文華殿大學士,時人稱之為瑞中堂,其子懷塔布任禮部尚書,人稱懷尚書,其實他們是葉赫那拉氏,瑞、懷係名之首音。又如當代名人溥傑先生,人們多尊稱為溥老,甚至有人以為他姓溥,實際上是清代的皇族,姓愛新覺羅氏。對此現象,早有人明確指出:“滿蒙兩族之姓氏,不著於世,輒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為姓。流俗不察,遂以為其祖父子孫不同姓矣”。

命名特點及其發展

名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命名受製於社會多方麵的因素。因此,人的名稱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記錄,從命名的特點、變化中,可以窺探一個民族的曆史進程和現實狀況。滿族的命名自有本民族的特色,同時,從努爾哈赤靠“遺甲十三副”崛興,到溥儀遜位,以及到現在,這期間也發生了很顯著的變化。當然,由於滿族統治者與黎民百姓所處的政治地位不同,由於內地和關外滿族所在的生存環境各異,使這種變化的發生有先有後,體現出時間性與區域性。但是,無論是皇族還是平民,無論在內地還在關外,其總的發展方向卻是驚人的一致。根據這種情況,滿族命名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隆興前後至清代中葉;第二階段,清中葉至清末;第三階段,清末到現在。茲分別論述如下。

第一階段,自隆興前後至清中葉。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崛起於東土,奏響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即將形成的序曲。數十年戎馬倥傯,肇績立基,為滿族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皇太極繼位後,繼承乃父未竟之業,東撻西伐,南征北戰,為滿族的形成掃清了道路。並適應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將族稱女真改為滿洲,宣告了滿族共同體的成立。皇太極死後,清軍入關,以摧枯拉朽之勢迅速統一了全國。曆順康雍三朝,至乾隆年間,清王朝發展到了頂峰。在此期間,整個滿族共同體正處於蒸蒸日上的曆史階段,群情激昂,信心百倍,充滿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所有這些體現在命名上,就是滿族人普遍起用滿語名。尤其在入關以前,幾乎全用滿語名。入關之初,直到康熙前期亦如此。自康熙後期以後,漸有漢語名,但滿語名仍占多數,尤其在黑龍江、吉林等地的滿族,基本以滿語命名。譬如,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墨爾根城(今黑龍江省嫩江縣)、黑龍江城(今黑龍江省愛輝縣)、齊齊哈爾城、博爾德城(今黑龍江省訥河)滿洲官員之名,幾乎是清一色的滿語名。現將墨爾根滿洲官員之名列為下表。漢字音譯及羅馬轉寫〖〗漢義〖〗漢字音譯及羅馬轉寫〖〗漢義喀特呼(kathū)

薩布素(sabsu)

忽布訥(hubune)

興額哩(singgeri)

奧瓦勒吉(aowalji)

德爾古勒德(dergulde)

烏薩屯(usatun)

瑪齊(maci)

德勒德依(deldei)

達勒呼蘭(dalhūran)

烏哩堪(urikan)

邁色(maise)

阿爾蘇(srsu)

瓦喀拉(wakala)

查克圖(caktu)

布爾糾(burgio)

愛散(aisan)

寧古塔(ningguta)

果爾遍(gorbiyan)

卓勒庫(jolkū)

傅爾賽(fursai)

哈岱(hadai)

章吉納(janggina)

額爾古勒(ergule)

阿海(ahai)

覺羅恩圖(gioroi entu)

興吉納(singgina)〖〗堅硬的

成熟

鞦 根鉤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