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滿族姓氏1
滿族,本稱滿珠(manju),漢譯為“滿洲”。這滿洲的稱謂,是後金國汗皇太極於公元1636年為適應當時的客觀形勢所需而創立的。據清實錄載,天聰九年十月庚寅,皇太極宣稱:“我國原有滿洲、哈達、烏喇、葉赫、輝發等名,向者無知之人往往稱為諸申。夫諸申之號,乃錫伯超墨爾根之裔,實與我國無涉。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後,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大清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五。名無固宜,約定俗成為宜。盡管皇太極信口雌黃,無中生有,杜撰出“滿洲”族稱,但在乾綱獨斷的時代,帝王的金口玉言誰敢不從?從此,“滿洲”取代了原來的族稱“諸申”,並流傳於世,為人們所接受。清亡以後,省“洲”字,簡稱為滿族。滿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資料表明,全國滿族共為9821180人,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
滿洲之稱雖出現較晚,但滿族的曆史卻是很悠久的。根據我國漢文古籍的記載,周武王滅商後前往“貢楛矢石砮”的肅慎人,便是滿族的先人。以此計之,滿族的曆史至今已有3000多年了。至漢代,肅慎改稱挹婁。南北朝時,更名勿吉。隋末唐初,改稱靺鞨。五代時期,更名為女真,即諸申,亦即肅慎。明末,改稱滿洲。悠悠幾千年,族名數易,但從肅慎到滿洲則一脈相承,世代繁衍生息於白山黑水,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增添了光輝。
滿族曾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滿語屬阿爾泰語係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在形態結構上屬於粘著語類型。滿文則是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後金國汗努爾哈赤命其大臣額爾德尼、噶蓋依據蒙文字母和滿語語音創製的,此後有所改進。但自清朝中後期,滿語文的使用逐漸衰落。如今,滿族人基本操用漢語文,隻有生活在黑龍江省境內的少數滿族尚能講滿語。
在長期的曆史進程中,滿洲的經濟生活、風俗習慣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悉從漢俗。就其姓名而論,滿族人與許多民族一樣,既有姓又有名。近代以前,滿族姓名多用滿語,且稱名不道姓,自有其特色。進入近代以後,用漢姓漢名者日益增多,尤其是辛亥革命以後更屬普遍,以致一些滿族人忘卻了自己原來的滿語姓。
哈拉及其使用
滿語的哈拉,漢譯為“姓”。它是標誌血緣關係的稱號,因而各有共名以資區別。哈拉的名稱,起初都是以滿語命名的,是多音節的名稱(即複姓),後來演變成為單音姓即單姓(詳後)。如:滿族皇族姓為愛新覺羅,大姓有瓜爾佳、鈕鑽祿、舒穆祿、納蘭、董鄂、輝發、烏喇、伊爾根覺羅、馬佳,等等,這些哈拉的名稱,無一不是多音節的。滿族的祖先女真人,其姓也是多音節的複姓,如完顏氏、紇石烈氏、溫都氏等。靺鞨人的姓,據《新唐書·渤海傳》記載:“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麗者,姓大氏。”如:渤海國王大祚榮,之後又有大彝震、大虔晃、大玄錫,等等。有人據此認為“大”是單姓。其實,這恐怕是誤解,這“大”字可能都是其名的第一音節。類似這樣的人名在後來的滿族中是很多的,如:岱罕(此名又可書為“大依罕”)、達鬆阿,等等,不勝枚舉。況以大祚榮之父輩,均名乞乞仲象、乞四比羽等。由此觀之,“大”字疑非其姓。
滿族雖然有哈拉,但在習慣上並不把它作為稱呼詞,冠在名前或置於名後,無論何時何處,隻稱名而不稱姓。“滿族這一習稱,不僅有清一代如此,就是以前各朝代,雖族名有過幾次變稱,如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但對姓名的稱謂習慣,卻千百年相沿而未改……金代前期也未改此習,如阿骨打、吳乞買,是名字,而姓完顏氏;南京副都指揮使習泥烈,是名字,而姓烏延氏,等等。《金史》中雖有很多姓名連寫者,但那是後人著書時所加,原非如此……就是到清末也仍稱名不稱姓,如吉爾洪額、明惠、裕祿,等等”。劉慶華:《滿族姓氏述略》,載《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朝,第66頁。這是相當精辟而切合實際的論述。滿族為何有姓不稱呢?據說,先前的滿族人都按血緣關係居住在各自的村莊裏,同一村莊的人也就是同一哈拉的人,彼此稱呼無需稱姓,久而久之,便成為習俗了。
滿族的哈拉下麵都有為數不等的穆昆。穆昆是哈拉的分支,是哈拉分化的產物,其血緣關係比哈拉更親近。穆昆之涵義,據《清文總彙》解釋:“本宗一姓,宗族之族。”滿語中又稱為“法勒噶”(宗族之族),或連稱為穆昆法勒噶(意為宗族)。各穆昆都有穆昆達(意為族長)一人,由族眾選舉,一般是本族內德高望重的長者任此職務,負責本穆昆內的大小事務,如處理族內糾紛、主持祭祀,等等。穆昆達如不勝任,可隨時撤換。另外,滿族的穆昆無名稱。
哈拉的來源
滿族哈拉之多,在我國50多個民族中亦屬少見。許多專家學者詳細統計過見於《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皇朝通誌·氏族略》等書的滿族哈拉,共得679個姓。因而亦無不為之感慨不已,譽之為洋洋大觀。需要指出的是,若各書收錄齊備,著各家統計精確,那麼,滿族的哈拉實際上不及此數。這是因為:(1)各書所錄,與其說是滿族的哈拉,不如稱之為東北民族姓氏大觀。(2)將同一哈拉的變文作為不同的哈拉,分別收錄。如:費莫、費穆、富宜莫、費摩等顯然是同一哈拉的音變,卻成為4個哈拉。又如覺羅、覺羅哈拉、覺羅依亦然。(3)將一些尚不具備哈拉職能的部落名稱,也統統作為哈拉收錄,如:卦爾察、郭爾羅斯,等等。
當然,盡管如此,滿族哈拉的數量還是相當可觀的。這眾多的哈拉是怎麼來的呢?關於這個問題,也有一些傳說,有些還見諸史籍。譬如納喇氏,“先有蒙古人星根達爾漢者,原姓土默特,初滅扈倫國,所居張地之納喇姓部據其地,因姓納喇氏。後遷於葉赫河岸,遂號葉赫國”《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卷二二。,是為葉赫納喇氏。又如愛新覺羅氏,有這樣美妙的神話式傳說:“滿洲原起於長白山之東北布庫哩山下一泊,名布勒瑚裏。初天降三仙女浴於泊,長名恩古倫,次名正古倫,三名佛庫倫。浴畢上岸,有神鵲銜一朱果置佛庫倫衣上,色甚鮮妍。佛庫倫愛之不忍釋手,遂銜口中。甫著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覺腹重,不能同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藥,諒無死理。此乃天意。俟爾身輕,上升未晚’。遂別去。佛庫倫後生一男,生而能言,倏而長成。母告子曰:‘天生汝,實令汝以定亂國。可往彼處,將所生緣由一一詳說’,乃與一舟,‘順水去,即其地也’。言訖,忽不見。其子乘舟順流而下,至於人居之處登岸,折柳條為坐具,似椅形,獨踞其上。彼時,長白山東南鄂謨輝(地名)鄂多理(城名)內有三姓爭為雄長,終日互相殺傷。適一人來取水,見其子舉止奇異,相貌非常,回至爭鬥之處告眾曰:‘汝等無爭,我於取水處遇一奇男子,非凡人也。想天不虛生此人,盍往觀之?’三姓人聞言罷戰,同眾往觀。及見,果非常人,異而誥之。答曰:‘我乃天女佛庫倫所生,姓愛新(漢語金也)覺羅(姓也),名布庫哩雍順。天降我定汝等之亂’。因將母所囑之言詳告之。眾皆驚異,曰:‘此人不可使之徒行’。遂相插手為輿,擁捧而回。三姓人息爭,共奉布庫哩雍順為主,以百裏女妻之。其國定號滿洲,乃其始祖也(南朝誤名建州)。”《滿洲實錄》卷一。這段記載雖然美妙動聽,卻充斥了君權神授的意味,並把滿族的起源和愛新覺羅氏的來曆神化了。關於愛新覺羅氏和伊爾根覺羅氏,民間還有一種傳說:從前,有個國君召見某人,國君問他姓什麼,那人回答說:“覺羅哈拉”。國君聽罷,勃然大怒,喝斥道:“你這賤東西,怎能與我同姓!”那人趕緊解釋:“國君息怒,小人的覺羅哈拉是伊爾根覺羅,而您的覺羅哈拉是愛新覺羅。”國君聽了,轉怒為喜。從此以後,國王的姓稱為愛新覺羅,而屬民的覺羅哈拉則稱為伊爾根覺羅。按,伊爾根意為民,愛新意為金,顯然均屬修飾詞,“金”字含尊貴之意。此外,覺羅哈拉前尚有冠以其他修飾詞的,如:西林覺羅,“西林”意為銅、純銅、生銅;阿哈覺羅,“阿哈”意為奴仆;舒舒覺羅,“舒舒”意為正紫色、高糧;阿顏覺羅,“阿顏”意為大、身大色黃的鹿,等等。由上可見,覺羅是姓的名稱,其前所以冠各種修飾詞,為的是區別於皇族的愛新覺羅。至於覺羅之義,未詳。《滿洲實錄》釋為姓,於是有人將愛新覺羅釋為“金姓”,修飾語愛新卻成了姓的名稱,這是本末倒置,不足取。
傳說歸傳說,不可深信。考查滿族的哈拉,其來源主要有以下數種:
1.居住地。以自己的居住地名,作為本氏族的哈拉,這在滿族哈拉中是比較多的。清初傑出的滿族學者、創製滿文的達海,“先世居覺爾察,以地為氏”。《清史稿》二二八。清太祖的名將雅希禪,“先世居馬佳,以地為氏”《清史稿》二二九。。乾隆時武英殿大學士來保,其先世“於明中葉遷於長白山喜塔拉地方,踐土而居,因以為氏”《喜塔拉氏譜書·序》。。其他如佟佳氏、富察氏、郭洛羅氏、瑚錫哈理氏等,均以住地為氏。
2部落名。清開國第一功臣費英東,其先為瓜爾佳部人,遂以為姓,係滿族著姓。黑龍江副都統多隆武,先世隸於尼瑪察部,乃以部為氏。此外,赫舍裏氏、納喇氏、烏蘇氏、瑚勒哈氏等皆是。
3動植物名及各種物品名。滿族的有些哈拉,從其涵義來看,與動物名稱、植物名稱及各種物品的名稱所反映的主體是一致的。這類哈拉當產生較早,與古代的圖騰崇拜有關,即以崇拜物的名稱作了哈拉。如:尼瑪哈氏,意為魚;薩克達氏,意為四歲野豬;依喇氏,意為黍;章齊氏,意為氈衣;景格禮氏,意為(甲上釘的)麻菰釘子,等等。
4沿襲前代舊姓。《皇朝通誌·氏族略》中列有金代舊姓27個,遼代舊姓1個,元代舊姓7個。對這些“舊姓”,滿族多襲而用之。清太祖五大臣之一額亦都,姓鈕鈷祿,乃是金代之女奚烈;清初重臣揚古利,姓舒穆祿,係金代之石抹氏。餘不例舉。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舊姓”本身當初亦來自地名、物名等,如奧屯氏,意為槽;富察氏,本地名,等等。
5取父祖名之第一音節。如前所述,滿族彼此稱呼,本不用哈拉。後因受漢俗影響,始有姓名連稱的名字。但其姓,往往取自父祖名,多取第一音節,亦即一漢字。如:舒穆祿氏有名萬鮮豐者,其本支子孫以“萬”為姓,喜塔拉氏有名文忠額者,其本支子孫取“文”為姓。故有滿族人“一輩一個姓”之說。這種現象出現於清中後期。滿族哈拉之多,與此亦有一定關係。
哈拉的演變
如前所述,滿族是具有悠久曆史的民族,自其先人肅慎以降,亦有3000多年了。那麼,她的先人肅慎、挹婁、勿吉等是否有哈拉?滿族的哈拉古今有何不同?凡此等等,不少學者作了一些探討,但見解不盡一致。茲敘述如下。
肅慎人是否有姓,挹婁人是否有姓,答案似乎是否定的,迄今未見有姓之說。從史書記載來看,肅慎、挹婁有姓與否,還難以判定。或者說,這時期還未產生姓的概念。
關於勿吉人的哈拉,有人依據《魏書》的記載,斷言:“據現有資料,滿族姓氏稱呼見諸文字記載,最早是在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471—476年)。勿吉人‘延興中,遣使乙力支朝獻’,大和九年(485年)‘複遣使侯尼支朝獻’。在氏族社會,族長的稱號就是這個氏族的姓氏。因此,乙力支氏和侯尼支氏是滿族見諸史冊最早的姓氏。”彭勃:《滿族》,第120頁。原注誤作《隋書》。但也有認為:“南北朝時,勿吉遣派北魏的使者乙力支”,是其名而非姓。劉慶華:《滿族姓氏述略》,載《民族研究》1983年第1期,第66、63頁。覽《隋書》,所記,乙力支、侯尼支皆為勿吉使者之名,而非其姓或姓名之連稱,至於是否由此成為哈拉,尚需論證。如此看來,勿吉人是否有姓,也是懸而未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