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人人必須得死,但大家都想要免去一死。人類是不得不死的,不論活到60歲或70歲,甚至挨到80歲,反正都得死。但是,大家都不願死,總想多活一天算一天,這也是反判自然規律,如此看來,倒是很滑稽的事。
死亡就是生物的滅亡,生者必滅,合者定離,一切如此決定罷了,這也是自然的理法,但是,人心在對抗此種自然理法。
人活到七、八十歲,就會死亡,不論如何反抗,也無法戰勝這種自然理法。由此可見,以自己的心反叛自然,百般不願過不合理的生活叫做業。這是肉體的業,也是我們人類的心。我們在做各種不合理的事,倘若此路不通時,又會變成怎樣的情形呢?大家都會說愚蠢,而糊裏糊塗過日子。如果冷眼旁觀我們的生活,真可說是愚蠢的生活。
我們的判斷力,就是人類的判斷力,即“知識”是也。我們應該知道靠知識不行,以後要往“智慧”方麵發展,知識是概念性地知道事、物,而智慧是通過自己虔誠的體驗,而後知曉事物。
這就是佛的判斷與我們的判斷不同之處。因此,佛的生活正是符合自然理法的生活。自然的理法跟自己的生活合而為一。佛正是過著這種生活。這種判斷才可叫做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或大圓鏡智的判斷。
6成所作智
所謂成所作智的判斷,意指一切事物皆是自然的判斷方式。
連別人的東西都想要,我們隻有類似這種判斷,大家念念不忘東西是我的,連別人的東西也想占為己有,正是天下眾生的這種心態,他們決不能委之於自然的判斷。
愛說別人壞話,又想吞沒別人的東西,以致常常生氣,絲毫沒有事物的平等觀念。在生活上隻有優越感的存在,時時刻刻以為:“我是聖人、我是偉人”。佛認為天下眾生皆平等,甚至連石瓦草木和國土等物也是平等的,故以為“草木國土悉皆成佛”。這種情況的平等,連石瓦也跟人類一樣生活在一種平等上麵,這是佛的想法。
7妙觀察智
妙觀察智就是觀察,意指對事物的觀察有不可思議的奧妙看法。佛對事物的看法不同於人類。因為佛對事物的觀點十分奧妙。譬如,世人在習慣上是獨善的。因為大家全都存在獨善性想法——“我是對的,我很不錯”。大家全對自己的事情找借口。大家都是獨善型。縱使人人看見自己做事,異口同聲說不好,隻有自以為好就照做不誤。
由此可知,世人全都有獨善性,總以為自己做的事最好。自己做得不錯,而別人做得全不好,隻會批評別人,而從來不曾自我批評過。世上沒有一人覺得自己做的事不合理,縱使自己做得不合理,也以為頗合道理,總是為自己找借口,這正是我們人類的生活現狀。
但是,佛說的妙觀察智,是在觀察事物時,他能用極強的觀察力衡量事物,所以才能明確看出人類的平等。
8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意指事物如同鏡中反映出來一樣,佛觀察一切平等,就像鏡中反映的東西似地,不論人或狗,在鏡中反映出來的,都是相同的東西。狗小便時,鏡上反映出悠然動人的臉孔,同屬鏡中的姿態,絕無甲乙的差別。佛有一種卓越的觀察力和判斷力。
人類卻不是如此。人類是很膚淺的,沒有思想。今舉一個淺近的例子來說,任何東西放在肚子裏,就會小心翼翼地收藏,一旦泄出於外,就認為很肮髒,而棄於地上,這是世人的觀念。因為世人根本不懂淨穢不二的道理。一旦泄出外麵,就開口閉口說肮髒得不得了。肚子裏不是臭氣衝天之處,所以才小心翼翼地收藏好,隻要一次泄露出去,就大聲怪叫:“啊!髒死人,手不能摸。”隻要上廁所,就必須把手洗幹淨,這是人們的德性。
更嚴重的例子,莫過於參觀瓷磚店,其間並排著便器,人們一開始就覺得肮髒。其實,這裏出售的全是新貨色,連碰都未碰過,隻因為它是便器,大家就對這個名稱執著起來,並且解釋:“這是髒物”,結果引起一種錯覺——別人的東西肮髒,自己的東西幹淨。因此,大家就不能實實在在地解釋事物,佛的看法是,凡在鏡上反映出來的,不論幹淨或肮髒,隻要從鏡上反映出來,全都一樣,這是佛的妙觀察智和大圓鏡智的判斷方式。
由此看來,佛的判斷所以異於我們的判斷,正如上麵所說的,佛脫離人的心,而得到智慧,把心轉變為智慧。諸如此事,就是佛得悟的結果。
那麼,佛的判斷為什麼跟我們的判斷力差別如此之大呢?因為佛兼備肉體與精神的修行,才能出現這種判斷力。
同時,他一直很慎重地把這種判斷放進生活裏。反之,我們很差勁,隨便一想就做下去。因為眾生都根據不成熟的想法做事,到底做什麼卻不知道。
實際上這跟瘋子一樣,但是,自己都不覺是瘋子。即使幹同樣的事,殊不知今天做跟明天做,就有不同的意義。可見世上很少有東西會像人心那麼變化多端,不會永遠一樣平等的,大家天天生活在糊裏糊塗中。所謂明智而慎重的生活態度,就是一定要有固定的判斷力,這也是佛的觀點。
9降伏惡魔
經典上常常提到如何降伏惡魔的生活,其中的惡魔到底是指些什麼呢?經典上常常寫著,它有時會變鬼,有時變為刀刃,有時又以魔女姿態出現,但現實上卻無此物,總之,肉體的誘惑會以魔物姿態出現。其中所謂降魔生活,倒不是有什麼惡魔的意思。
總之,隻要我們的心能夠安定祥和,即使有什麼惡魔出現,也無所畏懼。如在精神上逐一克服這些惡魔,就是降伏惡魔的意思。
從十二月起,就有寒冷的感覺,其實,印度的十二月份,正是氣候最好的時期。在此美好時期,佛才能在菩堤樹下大徹大悟。總之,精神戰勝肉體生活時,肉體根本無法操縱我們的精神,心反而會控製肉體。惟有在心不受肉體束縛的生活下,才能悟道和解脫。
我們一直在被束縛著,被綁得緊緊的。手和腳都被綁起來,倘若心受製於肉體,就不是好現象。凡肉體的生活由心引發出來,就叫做解脫或得悟。
表麵上,大家都會異口同聲表示,佛的生活屬於悟,那麼,在根本上說,悟又是什麼呢?就如同剛才所說,凡是心的生活征服肉體的情況,其間就存有悟的基本判斷。佛的教誨,足以訓練我們的判斷方式。
10解脫的意義
進入山裏修行時,自然會碰到一個問題,即我們到底依賴肉體還是精神呢?起先,佛拋棄王位、親人、妻兒、財產和名譽,而入山去修行。總之,他拋棄了環境,也就是舍棄法執,然而,我們卻對環境執著不已。
人若上了年紀,就逐漸像死的樣子,執著會從環境進一步漫延到肉體。對於名譽、地位和財產,就會比較容易舍棄,但當自己的心和身體逐漸發生分解作用之前,會感受各種苦痛,同時拚命眺望自己的肉體,對它執著之餘,會仔細瞧瞧自己最後的姿態。這可以說對環境執著的態度。
肉體與精神那一種值得尊敬呢?或者那一種較重要呢?這是根本問題。佛舍棄環境去山上修行,雖然進入山裏,肉體仍然十分頑強,以至很難任意指使。他覺悟肉體很難隨心所欲,服從心意。
於是,他決心要讓肉體與精神取得調節,兩者能夠完全調節的境界叫做解脫。解脫就是拋棄外殼之意,意指進入真正的精神生活。肉體生活是,當肉體寄寓於精神上麵時,精神多半會受到肉體的災害。於是,我們的精神一直受製於肉體,而不能有完全的精神生活,肉體不會騷擾精神的生活狀態,就叫做解脫,解脫生活就是指開悟或正覺。
總之,我們的精神附著於肉體,而且,精神生活又是看不見的,所以,肉體不能被精神所左右,精神反而一直被肉體所左右。倘若得到解脫就可脫離一切事物的束縛,心也能脫離身體而得到解救的生活,這就是解脫的意思。
精神受到肉體的左右,對於寒暑必然會感受各種抵抗或束縛。對於疾病也一定有反抗之感。由於上了年紀,就覺得有感情的抵觸,在這種情況下,心會常常被指使,必須早日脫離這種生活,乃是佛經過6年的修行結論,一定要有精神生活才行,佛在35歲才開始覺悟自己的生活決不能受製於肉體。
11遭受誤解
昔日跟隨佛一塊兒入山修行的五位比丘,眼見佛特地入山修行,然後又下山去了,他們忍不住說道:“簡直是墮落嘛!”
雖然,他們五人也一塊兒在修行,因無法忍受修行的痛苦,所以,待佛下山之後,他們也隨後離去。五個人在鹿野苑這個地方又重新開始修行。這時候,佛大體上結束了肉體上的痛苦修行,而打算往精神方麵修煉。總之,那是指見道的修行。當他進入心的修行境界時,那群隻知肉體修行的同伴,忍不住說,這豈不是墮落嗎?但是,當佛逐漸完成心的修行時,首先必須要教化的是,當年跟自己一塊兒在山裏修行的五位比丘。於是,佛就走到大約二百裏外的鹿野苑,這是佛正式弘法的開始。
12五位比丘成了佛的弟子
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也就是開始在此弘法。當佛前去弘法時,那五位比丘眼見佛走下山,不禁輕視佛已經墮落下去。但是,當他們目睹佛到了鹿野苑,心裏不禁萬分驚訝,因為他們發現佛的態度和風采,竟與昔日在山裏一起修行時大不相同。接著,他們才逐漸接受佛的教誨,有人懷疑佛到底教誨他們些什麼呢?原來,佛說人類並非隻有形狀,心也相當重要。
佛說,隻要有意致力身體的修行,則不太困難,惟獨心道的開竅,十分困難。總之,給予身體痛苦的修行,不論何時何地都能進行,皆因心的修行非眼睛所能目睹,故才十分困難,關於心的修行,第三者無從看見,當然就無法判斷了。但是,心的修行對人們十分重要,如果心道不能開竅,即使身體之道開竅也無濟於事,以上是佛初次向五位比丘弘法的大體內容。
佛對這五位比丘再三教導,心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依你們看來,心一定藏於肉體裏,或身體的皮膚內側,甚至以為心藏在肉體裏,如同裏麵的髒物一樣,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心是不可思議的東西,它遍布在宇宙各處,心不僅在身體裏麵,諸位的心也遍布世界各地。
這五位弟子吃驚之餘,不禁問道:
“是嗎?到處都有心在,這未免太奇怪了,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我的心當然存在我的身體裏,而你卻說心遍布宇宙各處。”
佛回答說:“你的心即是我的心,我的心即是你的心呀!”
五位比丘仍然似懂非懂地繼續問說:
“啊!我的心即是你的心,你的心即是我的心,竟是不二平等的心,這到底怎麼回事呀!”
佛就諄諄教導他們有關心的事情:
“人類的肉體是由心在控製的肉體,心才是最重要的,肉體生活由心引起。事物均被心所左右,心如同畫家畫畫一樣,什麼都能畫。”
那五位同伴做夢也沒料到心是這種東西,以前隻知埋首於身體的修行,如今在吃驚之餘,也就成為佛的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