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的生命2
佛的教育與意義
法的發現
1因緣因果的理法
肉體生活的基準由精神生活來決定,就叫做解脫,我們應該以這種悟為基礎來判斷事物。可惜,我們通常所謂判斷,始終都是“我執”的判斷,常常以自己這個判斷為判斷的基礎。釋尊終其一生都在說明這是一種錯誤。
我們全都以我這個判斷為基礎,然後推論其他事物,此稱為無明、迷惑。難怪我們在生活方麵矛盾叢生、礙手礙腳、受盡束縛。我們的判斷常常起自錯誤的認識,後是發生錯誤的判斷,釋尊再三強調判斷的基礎,並說如此判斷不佳,必須舍棄肉體性判斷,培養精神性判斷。所謂精神判斷者,一定得以脫離肉體的精神基礎而下的判斷,佛自出世以來首先教誨眾生這種判斷方法,繼而教導自然判斷,因有自然的規律或因緣果的理法,才能形成判斷基礎。這些全屬精神判斷或抽象的判斷方式。
佛告訴我們脫離肉體的判斷才是正確,經典上再三教導有關這種判斷的理想方法,麵對現實上各種問題,說明逐一判斷的情形。
然而,佛的判斷始終屬於解脫、證悟或覺悟的判斷,佛出生首次把這種判斷方法授予眾生。佛誕生的意義,在於教導我們如何解脫與覺悟,教導的重點是關於形成這種判斷基礎的東西。
換句話說,我們始終相對地觀察事物,而佛卻始終絕對地判斷事物,我們的判斷一直以人為判斷為中心,而下感情式判斷,反之,佛的判斷一直以絕對事物為基礎。總之,我們以現實為中心,相對地給予我他彼此的差別,而予判斷事物,佛始終以絕對事物做判斷的基礎。
2與印度傳說息息相關
印度有五千年曆史文化。五千年的中間,恰值二千五百年前左右,佛才誕生人間。但是,在佛出生前的二千五百年間,印度人早有人為的思考方式,對事物的思考相當深刻,這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一般來說,印度人喜愛思索,話雖如此,他們的思索基礎均以現實為主而加以解釋罷了。佛卻在現實方麵進一步超越思索性的想法,而以一種理想的法為基礎或下判斷。後來,宗教界常常提到破邪顯正,致使新宗教誕生時,勢必會反駁以前的宗教。今天,大部份新興宗教也采用如此做法。
可是,佛卻不用這種態度,他一方麵容納具有二千五百年傳統的古老文明,另方麵則以它為基礎成立自己的論點。
法是什麼?
法是整個思考的重心,如問什麼是法?那就是達摩。一聽到達摩,諸位會聯想到圖畫上的達摩,其實,他是將法予以人移化的形貌,而絕非曆史性的實際人貌。
從五世紀到七世紀,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途徑,大體靠陸路,從印度河或甘地河一直北上,再由阿富汗或土耳其斯坦,經過廣西省進入中國內地。如到長安或洛陽等都城,則非經由陸路不可。
不過,從五世紀到七世紀,海路似乎剛開通不久,達摩就從印度來中國了,於是引起達摩西來的問題。中國到了唐朝才開始傳入佛法。達摩即是佛法,它無異把釋尊的教理抽象表現出來。
現實的轉變與法
佛發現法的存在,在此以前,沒有人發現法。因為大家把現實當做思考重點,故不曾明確了解營運現實的一項原則。佛出世以前,大家始終以現實觀點來轉換。現實是靠原來姿態轉換的。
釋尊成佛以後,才發現現實轉變中有一種理法存在。我們活在世上是逐漸在轉變嗎?在轉變方麵,是循其必然的理論,抑或偶然呢?其間有一條必然的途徑嗎?這條途徑的發現,就叫做佛法。
生老病死是會轉變的,或稱為生住異滅,四相遷流之法,它很自然地會如此轉變。它所以會如此變化,一定含有一套理由存在。
佛告訴我們,無風不起浪,如無理由,則不會發生任何事。由此可見,人類是有規律的。人間存在一種非人力所能控製的力量。佛首先發現這個事實。以前,大家都想世上萬物均呈偶然的變化,而佛卻打破這個觀點,他確認絕對有某種線索可尋,才會引起這變化。
其間,最顯著的是,因緣因果的理法,它也是被佛最先發現的道理。因緣的種類很多,因果也不例外。佛曾說六因四緣五果的現象。其理論是絕對的,它是法的根據,人類根本不能動搖它。
弘法的方法
1佛講華嚴經
希望諸位注意一點,佛自35歲大徹大悟,直到他活到80歲,都不停地到處弘法利生。這叫做四十五年的轉法輪,總之,意指佛弘法四十五年,到80歲的2月15日才入涅槃。希望諸位要明白佛在此期間內到底說了些什麼?
當然,佛在說法。法到底又是什麼東西呢?佛說是自受用法樂。佛大徹大悟後,就反省悟的內容,結果喜悅無比,這就是自受法樂。自己曾到前正覺山裏修行6年,其間受盡各種肉體上的苦楚,他深深覺得這種肉體折磨並不實在,所以一定要把握更高境界的精神。他在反省之後,就決定下山來,洗個澡把身體洗幹淨,就走到河邊菩堤樹下端坐降魔,細想自己35年來的事情,經過一番沉思默考,終於在菩堤樹下完成整套思想體係。
佛在35歲10月半晨曉,目睹繁星閃耀,45天的瞑想,曆經降魔波旬的修行,最後到12月8日晨曉,仰望明星點點,才恍然大徹大悟,這種喜悅叫做自受用法樂。
自己果然如獲珍寶,他先在心裏反複說法,這顯然不是對別人弘法,他心裏不停地尋思,這正是自己真正的想法,也是符合真理和法的原則,那就是華嚴經。
經典上說,凡乍聽到法的人,起先都莫名其妙,如同聾啞一樣,當然,他們什麼也不懂,因為“自受用法樂”乃是自然承受法樂,隻向自己的精神生活弘法。法是絕對的東西,而自然的理法也符合真理,佛自己獲得真理,才有佛法的出現。
2對機說法
佛所弘的法就是佛經,它叫做司脫拉。司脫拉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前後一貫的意思。佛經不會前後不同,那是45年來始終一貫的真理,所以才叫做司脫拉。它從頭到尾都是一貫的,也就是在一套理論下講經說法。
那麼,佛對誰弘法呢?當然對眾生說法。諸位也許有讀過佛經的,佛經有很多種類,例如阿含經、寶積經、般若經,真是類別繁多,反之,眾生的類別也很複雜,有人能夠舉一反三,一點就通,有人如癡如醉。那麼,佛怎樣對眾生說法呢?那就是看對象而定,也叫做對機說法。
料想諸位都曾看過佛經,佛經開頭都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者,有時從佛那裏聽到這些話,而一塊兒聽佛法的有阿難、舍利弗以下眾菩薩等,都是聽佛講經的對象。總之,佛常因才弘法。
有人看了佛經,總覺得甲經與乙經的內容有矛盾,也有人以為甲乙兩經在理論上甚多矛盾,這是當然的事。因為佛看對象說法,而對象是類別繁雜,有些佛經針對知識豐富的高級份子,而有些佛經講給男女老少聽的。有些佛經提供給水準甚低的人們,而有些則供給富裕的人們,有些專門給青年諸君,還有些佛經專為臨死的眾生說的,由此可見,佛經的類別何其繁多。目前,臨終的人遇到理論性的經,根本聽不進去,當然不能成為他們心靈的食糧。所以,某些佛經適合某些人,如果碰到理論卓越的年輕人,則提供富於理論性佛經。
譬如般若心經或大般若經,屬於比較難懂的佛經,頗富有理論與哲學意味。反之阿彌陀經的性質就不相同了。
經上說十萬億土的遠方,有極樂世界。如果前往那個世界,自然會遇到各種極樂情況。鳥語花香,到處流露美妙的音樂。若想去那裏,隻要專心念佛,必能降生該處。口裏念佛會很快樂,很明顯地,這是對形將死去的人講的經。但是,有些佛經卻非如此,有時對非常富有哲學理論的人,或對年輕人講的。總之,諸位隻要明白佛經的種類很多就行了。
那麼,我們要怎樣進一步去判斷呢?因為佛經有一萬多卷。靜心讀經時,總得知道佛在何時下何種判斷,經上反複說佛在何時會下某種判斷。閱讀阿彌陀經時,則發現阿彌陀佛下如此判斷——現實很難解救,眾生煩惱難以切斷。這是無量壽經等的想法。
維摩經則始終一貫地敘述我們日常生活的判斷方式。判斷對我們十分重要,例如,有人做良心的判斷,有人做理性的判斷,有人依情理判斷,有人做智性的價值判斷,有人做悟性判斷,反正判斷的種類很多。但是,要做怎樣的判斷最正確呢?經上內容是以各種方式表示判斷的方法。那麼,要怎樣得到這種判斷呢?得到判斷的結果又會怎麼樣呢?由此可見,判斷裏也會產生各種現實問題,總之,它在說明判斷的方法。
3大法藏
那麼,在諸多經典中以何者為中心呢?那就是達摩。達摩是絕對的東西,它係自然的理法,自然的真理。漢譯成“大法藏”。
大法藏是對佛法的諸般敘述,也是我們的根本。佛以大法藏為基礎,向眾生諄諄弘法,希望諸位務必要明白這一點。釋尊發現自然的理法與真理,釋尊弘法一直連貫著根本精神,所以稱為司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