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的生命1(2 / 3)

佛反複告誡我們,不論對任何事物,都得有主觀和客觀的觀察訓練。我們所處的世界,乃是三界皆苦,而我們全是苦難的眾生,也是四苦八苦的世界,更是業的世界。今天,我們必須在日常生活裏受盡苦痛,也是由於業的緣故。

由於過去的業,才會感受現在的苦惱,因為我們常常對於苦有某種錯誤的認識,並以此來理解事物,結果才會反抗這些苦惱,而無法接受現實,憤恨不平、滿肚牢騷,為了克服現實生活的矛盾與束縛,在不停地努力之際,就導致各種錯誤。這叫做“三界皆苦”。誰會拯救三界皆苦的人間社會呢?佛說:“由我一人來救。”他怎樣解救眾生之苦呢?

6舍家棄欲

現在不妨再看看佛的生活,他年屆29歲,已經擁有妻兒,淨飯王尚在人世,自己又是堂堂太子,生活得非常快活。此外,尚有多位仆從和侍女,日子過得自由自在。生活在這種環境下,隻要能夠習慣,真是有權有勢,而且有地位、有名譽、有財產、有親人和妻兒。惟一不幸的是,因為母親當年懷胎一年半,招致難產,一周後離世而去。後來,才由姨媽撫育釋尊長大成人。這是他終身最大的不幸之一,此外,在生活上簡直沒有什麼不幸。後來,他居然肯拋棄名譽、家庭、欲望、父親、妻子家人,而入山修行,如果沒有真正的自覺是做不到的。

雖然,我們過著無聊的日子,但也仍執著於這樣的生活。許多人尚沾沾自喜家世的顯赫,也有不少人不斷在誇耀自己家財萬貫,更有人津津樂道自己家庭能夠數代相續。其實,我們全都在無始無終之間,擁有遠源流長的祖先,何以不談這些,而隻誇耀幾代的家傳呢?

如果耿耿於懷那點滴的財產和官位福祿,那麼這些都會控製我們的生活。我們要以正確的看法和心得來評價自己才好。可惜,正確的觀點無法左右自己,反而生活在我執的情境裏(對於某件事過份執著,而忘卻自己),由於我所執,致使自己被俘擄於執著的生活中。那些束縛我們的東西,也就是打擾我們修養之物,即是無聊的名譽和財產,由於過份相信自己,總以為自己精力旺盛,致使自己不能步入正途,也就是不能進入寂滅為樂之境。

然而,佛的作風卻不是如此。他的生活建立在現實上麵,並把是非善惡建立於主觀判斷上麵,並且而全力去實踐,其間毫無妥協之處,他完全過著實踐的生活。所謂自覺的生活,就是自己隻要覺得那些好,那些不好,就立刻擇善實行,全力以赴,這是佛的生活態度。

不論好壞,隻要我們覺得不行或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方法時,就習慣於妥協。生活於惰性之中,這是我們的態度。反觀佛的生活態度,跟我們就大不相同。他慎重地把是非善惡的標準,放在自己心中下判斷,根據這項判斷,不把自己的生活硬塞進現實裏,所以,他能常常邁向新價值的生活境界。

正因為如此,佛才能拋棄妻兒眷屬,到山裏去修行,過著不同往昔的新生活。他拋棄家庭和欲望,成了沙門。當時,印度的修行生活可以說是禁欲,或者舍棄一切肉體欲望,而專心追求精神生活。所謂肉體欲望,是沒有際限的。我們的腦海裏經常會呈現肉體欲望,以致失去求真的意念,這正是我們的實際情形。

7三界裏沒有家

佛覺悟到現實世界裏的肉體欲望,不論獲得怎樣滿足,也不是大不了的事。因此,他總想追求某些精神上的東西,這就是他寧願拋棄妻兒和眷屬,以及名譽地位,而毅然到山裏修行的原因。他努力苦修六年,其間,他啃樹皮和果實,待在擅特山裏修行。雖然曆經六個年頭,他仍覺得三界皆苦。

三界如束縛,好像手腳被人綁住似的,所以,引發我執和法執二種欲望的心,就自然成為三界的束縛。

人們都有子女和少許財產。由於有了家庭,那怕是舊房子,也有必須回家的執著。俗話說,好壞總是自己的家,不論家在那裏,隻要一想到是自己家,就一定會回到那裏去。一旦回到家裏,就會忍不住說,還是自己的家好。但是,佛卻說:“三界裏沒有家。”這是指執著於家庭的意思。有人住在高樓大廈裏,有人的家居僅有二間矮房,不論如何,兩者都是同樣的家庭,即使是深山一間茅房,也不例外。縱使自己的家是間舊房子,或者肮髒極了,依然是好住家,打掃修飾一番就好了。雖然,有時想搬到好地方去住,但其中也不一定方便,隻要家居習慣,照樣是好家庭,繼而執著於此。佛說舍家棄欲,二舍沙門;即舍棄家庭和欲望,就可成沙門。

菩薩樹下

1常隨的弟子

釋迦牟尼的弟子,為數眾多,最先追隨他的弟子,是五比丘,即有五個人始終追隨在他的身邊,也叫做常隨弟子。當年,佛要入山修行時,他的父親淨飯大王非常擔憂,就從自己的侍從裏挑選五位最得力的人,跟隨佛入山去修行,他們就是常隨的五比丘。

誠如上述,佛從29歲起到35歲,一直在擅特山裏修行。當他在修行時,那幾位侍從也一塊兒在山上修行。他們的修行正是當時印度人所崇尚的修行。

開始修行是怎麼回事呢?用目前的話說,就是禁欲生活。總之,舍棄欲念,先得舍棄食欲、穿著欲望,以及對一切事物的欲望,他們剛好遇見名叫阿拉拉、卡拉拉等仙人,於是老老實實仿效仙人們的修行。

因為印度的天氣溫暖,衣著簡單,食物為樹皮和樹根,他在山上采果實為食。居住場所是在樹下靜觀,坐在樹下修行。佛從一開始一直持續這種修行。不過,一般人會覺得如此禁欲生活苦不堪言,既無食物,又無衣服,睡在樹皮上,或聚雜草而臥的生活,令人天天覺得疲勞,身體也會逐漸瘦弱。

2釋迦下山

所謂仙人的修行,就是少吃食物,為了盡可能避免緊張的生活,對衣食住就很不在意。

有一次,我們攀登廬山時,不禁大吃一驚,竟然看見有人靠吞吐氣息和雲霞過日子。起初,還以為是吹噓之言,等到自己上山一看,才知他們果真以雲霞為食物,或喝水過日子。在印度入山修行的生活,延續至今,已經成為幾千年來的一種修行形式了。

但是,這種肉體性的苦痛,加諸於自己的身體上麵,到底有什麼效果呢?佛一直很關注這個問題。

當時,大家都像仙人一樣進入山林,減少衣食住的欲望,隻維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而已。他們刻苦修行,力求效果,但是,這樣對於自己的大徹大悟,也就是對於開悟果真很有效嗎?佛在絕望之餘,終於停止六年來的修行生活。這種苦修方式對於自己的身體,似乎沒有什麼功效。再這樣苦行下去,隻會徒然增加肉體的苦痛。為了尋找更好的新生命,他毅然下山,離開苦行的生活行列了。

他下山的時候,隻剩下皮包骨。“下山的釋迦牟尼”,其實隻是一副骨瘦如柴的圖形、或雕刻像。

下山的時候,他明白自己本想追求某種精神上的東西,結果反而得到肉體的苦痛。為了找尋新生命,他深切感到一定要在精神上修行。

3肉體與精神的調和

佛從“前正覺山”下來,到尼連禪河岸的菩堤樹下,端然坐下。經過一番內心的降魔調伏,才恍然大悟,成為正式尊者,這正是精神革命。

在開悟以前,隻靠肉體修行,根本無濟於事。一定得有精神上的東西。當時,一般人的想法是,隻要做肉體的修行即可,因為精神上的東西全屬於天生,他們全持這種觀點在修行。

目前也是如此,修行者無不給予自己的肉體許多痛苦。譬如,呆在水中修行或爬山修行,目前仍有極多人采用這樣的修行方式。當然修行方法,還是一定要從肉體方麵入手才行。肉體修行到某種程度時,會不知不覺給自己的精神生活帶來莫大的影響,也會浸入在非常的法悅狀態裏。但是,這僅是暫時現象,而佛卻想一直獲得這種現象。總之,他想得到自己肉體與精神的協調。

有時候,我們的肉體想這樣做,而內心卻不聽指揮。反之,心意如此,而肉體卻反其道而行,不聽指揮。肉體叫做俱生,乃是與生俱有的東西。精神叫做心的分別,附上我們的判斷,於是,心就另外活動。

人類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在身體方麵,與生俱有,精神才附著上去,另一種是以後為了要懂事,精神才附上去。於是,我們常常會遇到身心不協調的狀況。心想這麼做,而身體不肯動,身體想去力行,而心卻不肯附和。

譬如,碰到好吃的東西,雖然知道它有毒,肉體方麵先要行動,而不聽心的吩咐。同時,心裏認為這樣做比較好,奈何身體遲遲不肯附和。譬如,心知誠執地信仰或念念有詞地祈禱,自然有好處,奈何身體卻睡意極濃,或肚子鬧饑餓,結果力不從心,各行其是。譬如,明知合掌頂禮是件好事,但是,在孩子或別人麵前,卻因難為情而做不起來。身體一直不肯附和心的指揮。

由此可見,人的身體與心不斷在鬥爭,又好像在吵架的樣子。那麼,要怎樣才能取得身心的調和呢?這是佛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關於修行方法,則有見道和修道兩種。見道是如何調整心的問題,而修道是怎樣從事肉體方麵的訓練。至於肉體訓練與精神訓練應以何者優先呢?有人以為肉體訓練優先,但也有人認為精神訓練優先。

像我們這些芸芸眾生,應該先從肉體訓練著手,繼而注意精神訓練,古代印度的修行方法也是如此。等到逐漸明白狀況,相反地,心的訓練要先進行,肉體訓練放在後頭,依佛的看法是,隻有折磨肉體,顯然談不上修行,所以要重視肉體與心的調和。

4一切為眾生

我們通常隻會考慮自己的事情,而佛卻常常想到天下眾生。他經常考慮如何解救眾生?要怎樣讓眾生明白身心協調的益處。

倘若入山跟隨仙人修行,旨在完成自己的心願,或玩樂一番,也未嚐不可。然而,佛的目的不止於此,他覺得一定要使大家精神生活能夠開花,所以才決心下山來弘法。

換句話說,佛自己雖然大徹大悟,但是,他體會天下蒼生,一定要有這種想法,也能開展新生命。

於是,佛不照一般人所行的方式,他一切為眾生,成道不僅為自己,他希望人人都能開悟。自己成佛不難,難就難在要使人人成佛。佛感到最大的責任是,必須要使大家都能像自己一樣成佛。自己成佛倒不是十分困難。總之,我們心裏的割斷方式,都屬於個人性質的判斷方式,那就是自己成佛的想法。

怎樣的判斷方式,才是佛的判斷方式呢?我們的想法全屬於人類的想法,也全從自我這個觀點出發。所以,自我的存在,始終成為我法二執的一種執著形態或煩惱形態。我們的想法確是如此。

總之,依佛的觀點看來,無明就是我們的思考基礎。無明是一種迷惑,而迷惑是自我一直執著於事物的環境,從這些事物中引起迷惑,由於迷惑的發生,我們自然會過著一種反叛生活。其實,我們的生活全是反叛的存在,就會有業的出現,業就是不合理,即不合理的生活,迷惑就成為基礎,接著,以此判斷事物,當然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判斷了。

5人的判斷與佛的判斷

所謂佛的判斷,首先是“成所作智”的判斷,其次為“平等性智”的判斷,再次為“妙觀察智”的判斷,以及“大圓鏡智”的判斷。

我們要停止人為的判斷,而仿效佛的判斷,前兩種為人類的判斷,後兩者為佛的判斷。惟其如此,我們才會碰到無明或迷惑。其根本在於自我與環境,大家全都根據自己與環境的條件而下判斷,用心誹謗,自然會呈現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