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佛的生命1(1 / 3)

第六章 佛的生命1

佛的誕生

四月八日是佛的誕生日。他跟我們不一樣,因他並非在娘胎裏待過280天,據稱他在母親——摩耶夫人的胎裏待了400多天才誕生。此外,他在娘胎時的情況也非比尋常。

《本生吼雀經》和《佛本生經》裏也談及這件事。這些經典裏說,佛基於前生的善因,才得到善果,故降生為釋迦族的王子。

在佛的誕生裏,據說最與眾不同,就是生下後能夠立刻走路。

釋迦的母親是摩耶夫人——淨飯王的王後,當她要生產時,剛好想回娘家做月子,結果在歸途中,到達卡比拉國境內的一間別墅裏,適逢百花盛開,她一看到百花燦爛的情景,忽然觸動胎氣。根據當地的習慣,隻要胎氣一動,樹枝下垂,嬰兒自然會誕生。於是,她在這個花園裏,手持樹枝,等待生產了。

但是,佛在娘胎裏待了一年半,實在是極大的難產。摩耶夫人在產後一星期,就遺下太子去世了。反之,佛在娘胎裏似乎發育得非常良好。

根據經典上說,佛是從母親右肋的腹部附近落地。當時的情景曾用銅像製造出來。當他從右邊肋腹出來時,產婆從下麵接住,五位女官就用開水衝洗,此情此景,銅像上栩栩如生。

經典上說,太子出生時,走了六步,踏出餘下半步時,自己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三界皆苦,我一人拯救”。如果照現在人的判斷,天下那有這樣謊謬的事情呢?事實上,我們隻能做人為的判斷,此外別無他法。

總之,佛的誕生情形是與眾不同的。

據說,摩耶夫人懷胎的時候,曾經碰見過幾件事情。原來,摩耶夫人跟淨飯大王起初都沒有子女,於是,他們極想生得一男半女,天天向天祈願,有一天晚上,摩耶夫人得到神聖的夢言,因為,她夢見一條白象突然闖進自己肚子裏,她來自忉利天(淨居天),也就是佛住的世界。

據說,從忉利天搭坐白象下凡時,呈現普賢菩薩。普賢經行願品這部經典中這樣記載的。例如怎樣下凡,怎樣寓宿於娘胎裏。

在《佛本生經》裏,敘述各種以前的事,也就是出生在忉利天,成為普賢菩薩以前的種種事跡。佛的本生經在南方很流行,也叫做本生譚。

佛誕生時,立刻說話“三界皆苦”,這個三界就是指我們生活的世界。

我們居住的世界叫做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其中以欲界——欲念極深的世界,和我們的因緣最深。五感(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感官)、六感(即是意識),會引發我的欲念。眼指眼睛,耳是耳朵,鼻為鼻子,口是嘴巴(舌),身指身體,心為心意,彼此互相關連,聚合重疊,而構成我們的身體。一看見東西就想占為己有,一直就想聽好事,想吃美食,想要快樂,想要玩樂,諸如此事,全都靠眼、耳、鼻、舌、身和意等來追求欲望,此即我們的生活實態。

若能稍稍修行,就可從欲界轉生到色界,再從色界上升到無色界。

這些世界到底是什麼樣的世界呢?那就是“三界六道”。我們生活在這個六道世界裏,六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牲、修羅、人間、天人的世界,即此六個世界。

欲界是由六道世界一步躍過的世界,叫做聲聞世界。此外,有緣覺世界、菩薩世界,直到佛的世界,這些合稱十界。

佛要解救三界中受苦受難的眾生,隻要躍過這個痛苦世界,應該能到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的世界,佛預言我們可藉六步半步,或“天上天下惟我獨尊”到達那種世界。

年輕太子的苦惱

1妻兒團聚、生活幸福

佛在29歲以前,體驗了跟世人一樣的生活,以此成了新生活的基礎,在經典裏記述各種有關佛從少年到青年時期的記錄。

他到了29歲的年紀,當然結婚生子了。他的妻子是亞梭達拉公主,夫妻倆和兒子生活得十分幸福,每天的生活跟常人沒有什麼兩樣。

印度貴族的結婚條件非常繁雜。例如,一族人聚集一塊兒,男人如要向其中一位女郎求婚,一旦碰到許多追求者,首先得從競技中獲勝利,通過測驗才能得到那位女郎,這是當時的印度習俗。

佛當然也跟其他釋迦族人較量,依照祖傳順序,最後才娶到亞梭達拉公主。不久又喜獲麟兒,他對妻兒的愛自然與日俱增,那麼他為何要切斷這條愛的繩子呢?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2業與煩惱

人生有業與煩惱的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全是“發業潤生”的一種業的結果,才會出生在不能如願以償的世界。如果我們全都能生活得很滿意,當然再好不過了。實際上,我們全都不能生活得很幸福。這種無法如願以償的生活,為什麼會如此呢?又要怎樣努力才好呢?努力的結果,好壞如何,一定要仔細研究才行。總之,我們的生活不能事事如意,而且徒勞無功,那些努力全由於錯誤引起。

因為做事不能如願以償,一切想要依照自己的意思去做,殊不知後者本身就不合理。

不用說,人類必須體驗生老病死的四苦。然而,我們總得想辦法避免,可惜,不論怎樣努力避免,也難逃死亡的命運。

因此,這是無謂的努力。因為前有人類無法避免的諦法、理法,以致引起不想得到的欲念(惑),為了要滿足它,才努力活動(業)。諸如此類的業和煩惱的相互交織,操縱著人類,這就是人類生存的實態。

尤其是,年輕人的體力旺盛,同樣地,他們也有旺盛的意欲,而且過分相信自己,這就是業——釋尊所說身、心的活動——十分旺盛。由於欲念旺盛,就會引發連鎖性的相互反應。業於煩惱的交互作用,和互相聯係,促使生活更加複雜。何況,年輕人根本不曾想到有關四苦的苦惱,這可以說是年輕人的優點和缺點。目前世人正沉迷在實驗主義的時代。

3四苦

我們不分男女老少,無不想要永遠年輕,但都徒勞無功。經過三年,身體當然會衰老三年,這是無可挽回的事。不論怎樣努力,或費盡心機,都無法逃避這個事實。而且,努力一百次或二百次,也無補於事,由於自己無法自覺,致使一直為生老病死的四苦所煩惱。所謂四苦者,就是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這是人們的必經之路。但是,許多人卻一直設法反抗這個事實,例如,長生不老,或早除病患,甚至也想逃避死亡。

因為死的問題是與我們生命的連續有關,所以,死雖然能夠解決一切,但人們卻盡力要反抗死亡,極力不想死。回顧人類千萬年的曆史,可知人類全都難逃一死,怎麼可能隻有自己能免去一死呢?人們不斷在反叛大自然的理法,凡反抗或反叛心越強的人,其所感受的苦惱就越大。如果死亡來臨,改以歡迎的態度,隻能陷入平靜的精神狀態,照樣也無法長生的。大家費盡心機想要長生不老,殊不知這種努力卻在反抗自然定律。

4八苦

愛別離苦的煩惱,又何嚐不是如此呢?我們不得不離開所愛的親人事物。我們樂於擁有名譽、財產和地位,或要生活得錦上添花,其實,時間一到還是必須要棄它而去。

不料,我們卻對於這些滿懷執著,迷戀不舍,依賴著名譽、財產、地位或自己的身體,拘泥於苦惱。同時,想盡辦法要戰勝苦惱。

此外,尚有求之不得苦。因為大家都活在貪欲世界裏,所以,貪婪之心極強。再三追求,仍然不會滿足。要求無限,所得有限。其間出現很大的差距,想要多多益善,結果都不能如願以償。這個誤差就成為苦惱的根源。其實,給予者是根據自己的業,所以,所得的限度跟自己所造成的業是相等程度。

自己的業早已決定自己該得多少,一點兒也不能強求,大家不知自業自得的原則,結果總想得了還要得,以至煩惱叢生。

由此看來,惑(欲)、業、苦,一直在我們心裏蠶食著。然而,我們一定得在生活上感受苦痛。有時為愛別離苦,有時為怨憎會苦。怨憎會苦就是苦於會晤討厭的人,苦於碰到討厭的事情。

甚至在家庭裏會發生討厭的事情。不論怎樣和睦的家庭,有時也會發生不愉快。反正各個家庭都有問題發生,這就是怨憎會苦的煩惱。

至於五陰盛苦,就是人人都會增加年歲,逐漸衰老。感受衰老,就叫做五陰盛苦。五陰係指耳朵、眼睛、鼻孔、口(舌)、身體等五項感官而言。

眼睛不好,會表現愚癡,頭發斑白時也會表現愚癡,牙齒脫落,耳朵重聽,身體陷入半身不遂,因緣成熟,最後就是寂滅為樂了。總之,部份感官逐漸衰退,以至麵臨死亡。倘若不懂寂滅為樂的因緣,也會出現各種愚癡。這叫做五陰盛苦。眼見自己逐漸老態龍鍾,心裏簡直無法接受這種殘酷的事實。大家總想永遠年輕、健壯、成功,保持昔日的風彩。這也是感受痛苦的原因之一。

佛把這些全都歸納起來,稱為“四苦八苦”(生老病死的四苦,加上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反正我們已經誕生人間,若不經曆四苦八苦,這一輩子就休想混過去。不論愚癡或聖賢,都應有備嚐這些苦痛的勇氣。

反抗苦痛會碰到麻煩,碰到麻煩或困難,就會引起業的問題。

5自我批判的重要性

我們對於事物隻會下客觀的判斷,但是,佛卻以為我們應有主觀的判斷。所以,佛教導我們如何從事主觀的判斷。倘若我們一直能夠主觀地判斷事物,那就能很簡單地了解事物,由於我們隻能客觀地下判斷,以致產生各種矛盾。

佛所說的主觀判斷,譬如對生老病死而言,佛怎樣下判斷呢?其間有一段著名的傳說。

佛因為四門出遊,而悟出四苦的道理,剛好有一次帶著侍從從四方之門出外遊玩。這時候,他明白各個區域的狀態。有時會碰到病人,有時逢到別人出葬,甚至有時也會遇到老態龍鍾的人。那時候,他立刻會產生主觀判斷。

如果遇見老人,他馬上就產生如下的判斷:我將來也會像他一樣,變成老態龍鍾的人嗎?彎腰駝背,病人姿態,四大不調和(古代印度人以為人的身體由地、水、火、風等四項要素構成,倘若四項調和,就能保持健康)。

如果看見別人出殯,他就會判斷:我也會像他一樣有死期來臨嗎?他意識到葬式的情形,必然會出現在自己身上。反之,當我們看見別人的出殯儀式,也許暗忖又死了一個多餘的家夥。今天算自己倒黴,碰到這種不祥的事情。

總之,我們隻能客觀地判斷人事。倘若能夠視別人的事情為自己的事情來判斷,那麼,別人生病也覺得像自己生病一樣苦惱。同時,隻要死是我們的自業,我們就非承受不可。不論病人,或老人,隻要看見他們衰老的姿態,都會這樣判斷:“已經是駝背彎腰的老公公,走路慢吞吞”,“真是呆頭呆腦的黃臉婆”,倘若知道自己有一天也會變成那個樣子,恐怕就沒有理由嘲笑他們的老態了。

佛說愛別離苦,是必須要別離心愛的人和喜歡的事物,諸如此類也得有主觀判斷。怨憎會苦也得有主觀判斷。至於五陰盛苦方麵,不妨看看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和身體憔悴與衰老的情形,就會主觀地產生一種自覺——那是自己所造的業。總之,我們要好好自覺自己的業和苦。這樣一來,對於現實中的自己所做的感受方式,自然會非常滿足。可惜,我們卻極難這樣做,因為我們一直在客觀地觀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