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論領導的領導方式2(3 / 3)

還有一個另外的例子:武將鬆永彈藏有國寶平蜘蛛茶壺,結果在誌貴山城被消滅的當天,為了不願意讓別人再擁有它,就狠心地把平蜘蛛茶壺摔破了。這兩種作風有天壤之別,毋寧說,鬆永彈的做法較象人性的反應,可是光有人性還是不足以擔任領導者,領導者在堅持某種觀點或信念時,應該有更近聖賢的反應才可以。

在當今世界上,各種財物都有自己的物主。不管是土地、汽車、房屋,乃至於一條手帕、一張棉紙,都有特定的主人,而法律更在形式上加以承認、保護。可是那些東西雖然都有形式上的主人,但從實質意義看,卻是天下所共有的。一塊土地,可能屬於某人,但全天下的人都可以通過購買等手段,而擁有它。絕不是說,它現在是甲的東西,將來也永遠是甲的。

譬如說,企業有一定的資本,占有特定的土地、設備以及其他資產,雖然是企業的所有物,但又何嚐不能看成社會的共有物呢?企業以外的個人或團體組織,對所擁有的東西,可以這麼看待。領導者如果能活用這個道理,將會帶給社會許多利益;如果把物當成私有,顯然也會形成爭相掠奪的惡劣現象。

時間是變化的財富。

——[印]泰戈爾再進一層說,物既然是天下人的物,那麼企業領導者的言和行,也算是天下的公事,公事有公事的做法。基於大家的利益來考慮,是標準的做法。這就好像古代中國,堯把帝王的寶座禪讓給舜。孟子就認為:不是堯把私有的帝位讓給舜,而是堯請舜替他處理天下大事。孟子的這種觀點,就是給領導者清楚的提醒。

如果出發點是為了對社會的責任感,那麼下一道命令給作怪的狐狸,又有何不可?

豐臣秀吉得到天下以後,秀吉的養女——宇善多秀家的夫人生病了,而那種病,在當時一般人的觀念裏,認為是狐仙作崇所引起的。於是,秀吉非常生氣,以政府的名義,向狐狸下了一紙公文,內容是說:“上天安排萬物各有生活的法則,狐狸和人類絕不可相提並論,所以狐狸絕不允許看上任何人,附身作崇而使人類生活發生不幸。附在多秀家夫人身上的狐仙,應該識相地立刻遠離,否則我將下令軍隊和獵人一起出動,把全部的狐狸一網打盡。”

為政者對巫師廟祝等人發布公文,在當時是常見的事,可是直接對狐狸發布公文,在日本則是秀吉首開先例。中國唐朝時候有位大思想家韓愈,被派去潮州當刺史,傳說當地有鱷魚神作怪,韓愈也曾寫了一篇祭鱷魚文,借著皇帝的威嚴,下令鱷魚遠離潮州,安定百姓的生活。秀吉發公文給狐狸的事,或許是從韓愈的祭鱷魚文得來靈感,可是這種行為,到底不太合乎情理,近乎於神話的傳說。

他們這樣做,一定有他們的道理。因為在那個時代,神權占很重要的地位,人們的思想認定萬事萬物都是因上天的旨意而存在的,其中人類為“萬物之靈”,所以上天替人類創設政府,安排國君、聖人,來治理人民,並且教化人民,所以政府的存在和官員的地位也都是上天的旨意。既然如此,韓愈身為潮州刺史、秀吉身為幕府將軍,都是奉“天子”的命令在行事。他們身負安撫天下百姓的重大使命,所以一旦有事,在本身必須負責的前提下,代替上天責備作崇的妖怪,又有什麼不可呢?

他們的作法可能有許多人不能苟同,但無論如何,他們把人類視為最完美、至高無上,可以代替上天君臨萬物的人生觀,境界也確實很高尚。

如果說人類想共同創造一個幸福美滿的社會,來提高生活水準,其前提在於人類能了解自己、看重自己。換句話說,必須了解人負了什麼使命?應該如何做人?以及持有怎樣的人生觀?這些問題如果沒有積極而正確的答案,都將會使人和社會陷入痛苦的境地。

所以領導者要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同時產生宏偉的社會觀、世界觀,再根據這些觀念,樹立起領導觀念。譬如韓愈祭鱷魚或秀吉行文給狐狸,可能他們的觀念都自大得近乎誇張,但問題是他們出自內心的責任感,所以才激起對人類社會無比的責任感,其本身有正麵的意義存在。

領導者的字典裏,沒有“困難”,更找不到“不可能”的字眼。

拿破倫有句名言:“在我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這幾個字。”初聽起來這是句狂語。因為一個人在一生中,會遇到很多無可奈何和不可能完成的事。所以,雖然拿破侖說了這句狂語,但在他遠征蘇俄,以及滑鐵盧戰役時,都遭到失敗,結果被流放到孤島上終身囚禁,最後在悲慘中死去。所以感覺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是一句狂語。但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句話也是發自一種真理而言的。

物,它使我們變得更聰明,更美好,更成熟,更完美。

——[德]托馬斯當然,人世間不可能的事實在太多了。簡單地說,“違反天地自然之理的事”,就是不可能以我們的力量去實現。譬如說,人難免會死亡,這是天地自然之理。如果想違反它而期望不死,是絕對辦不到的。

但我們反過來看,隻要是順乎天地自然之理的事。就都可能完成。譬如,一種事隻要照著天地自然之理去做,順應時代的潮流,就必定能成功。

一種質量好,價格又公道的東西,一定能夠本利全收,這就是順應自然之理的事業經營態度。如果不成功,就一定有弊病存在。例如產品不精良、價格太高,所以才造成本利無法全收。因此隻有違反天地自然之理。才會遭至失敗的後果。

春至花開,秋來花謝。草木、蔬果,該發芽的時候就會發芽,該結果的時候就會結果,該枯萎的時候也會枯萎。這正是“順應自然”的一種現象。自然景象不僅美麗,而且井然有序,毫無私心或野心,隻是率直和虛心而已。

但有的領導卻不能做到這些,他們沒有率直,沒有虛心,有的卻是野心和私心。

如此,當然就會失去內心的平靜與均衡,看不見,當然也不能遵循自然的道理,造成進退失據、處置不當,使得秩序大亂。

花如果不按時序綻放,就是“亂開”,固然希奇,但卻不能以此作為人類行為的準則,否則,不僅貽人笑柄,還會因此而受傷,誤己誤人。

所以凡是合乎自然之理的事,再加上以毅力和決心去完成,天下就沒有不可能的事。如果仍然無法完成任務,就一定有它不可能完成的因素存在。因此,我們更需要仔細地去體會這句話的真正含義。